王 帆
原發性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類型,隨病程遷延,心、腦和腎等臟器并發癥風險隨之增加。降壓藥物是西醫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主要手段,但受患者個體情況和服藥依從性不同,仍有部分患者單純藥物控制血壓的效果欠佳,此外長期服藥也易出現不良反應和耐藥現象。原發性高血壓屬于中醫學的“眩暈”“頭痛”等范疇,其中陰虛陽亢型是常見證型[1]。針灸屬于內病外治的中醫特色療法,近些年隨著針灸的推廣應用,其降壓效果逐漸得到認可。本研究為進一步明確溫針灸和普通針刺的效果差異,對78例陰虛陽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撫順市中醫院針灸科診治的78例陰虛陽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成針刺組39例和溫針灸組39例。針刺組中男19例,女20例;年齡42~75歲,其中42~59歲22例,≥60歲17例;原發性高血壓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10年,平均(4.91±1.42)年。溫針灸組中男21例,女18例;年齡40~75歲,其中40~59歲20例,≥60歲19例;原發性高血壓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11年,平均(4.86±1.40)年。2組陰虛陽亢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入組時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可比。
1.2 診斷標準①參考《中國高血壓基層管理指南指南(2014年修訂版)》[2]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診斷標準:未服用降壓藥物的靜息坐位下,非同日測量上臂肱動脈部血壓3次,均明確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DBP≥90 mm Hg。②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的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辨證分型標準,辨證分型為陰虛陽亢型,主癥為眩暈、頭痛、腰膝酸軟和五心煩熱,次癥為心悸、不寐、耳鳴、健忘,舌脈象為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
1.3 納入標準①滿足1.2中陰虛陽亢型原發性高血壓的診斷標準,且原發性高血壓分級為Ⅰ~Ⅱ級;②患者年齡40~75歲,神志清醒,經醫患溝通后同意參與本研究;③入組前2周未接受過針灸等中醫治療;④患者取穴部位處無皮膚破損或潰爛。
1.4 排除標準①哺乳或妊娠期婦女;②發生腦出血、心力衰竭、冠心病或主動脈病變等原發性高血壓嚴重并發癥,不宜參與研究者;③合并惡性腫瘤、近期放化療或精神性疾病者;④配合研究的依從性較差者。
1.5 方法針刺組和溫針灸組分別給予普通針刺和溫針灸治療,取穴均為四關穴,雙側合谷穴和太沖穴參考孫國杰主編《針灸學》[4]進行定位。具體操作方法:①針刺組。取仰臥位,軀體放松,雙上肢自然下垂放于大腿兩側,虎口朝上,75%酒精對取穴部位皮膚消毒,選擇0.3 mm×40 mm的不銹鋼毫針。操作者垂直皮膚進針,進針后施捻轉手法,中等刺激,其中合谷穴針尖向后溪穴,太沖穴針刺向涌泉穴,操作期間詢問患者感受,主訴酸麻脹感且耐受為宜,得氣后留針,合谷穴進針深度15~20 mm,太沖穴進針深度12~20 mm。留針期間每間隔10 min,補平瀉法行針1次,留針30 min后出針。②溫針灸組。進針前準備和進針得氣后留針操作均同針刺組。取長度約2 cm陳艾條,用棉簽柄在陳艾條一端戳孔,孔的深度約針柄的2/3。艾條點燃后輕置于針柄上進行針灸,墊紙片預防皮膚燙傷。溫灸,2炷/針,艾條燒盡后去除灰燼并出針。2組針法治療均每次間隔1 d,治療7次為一個療程,持續2個療程。同時所有患者均遵醫囑接受西醫降壓藥物規范治療,戒煙戒酒,減少脂肪攝入和引導患者加強自我疾病管理等。
1.6 觀察指標于治療前后分別測量SBP、DBP,并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的癥狀分級量化積分標準和中醫證候療效標準,重點觀察2組“眩暈”“頭痛”“腰膝酸軟”和“五心煩熱”4項主癥的中醫證候積分,評價標準,0、1、2、3依次表示無(-)、輕(++)、中度(++)和重度(+++)。中醫證候療效標準:顯效:中醫癥狀明顯緩解,中醫證候積分下降≥70%;有效:中醫癥狀有所減輕,中醫證候積分下降≥30%但<70%;無效:未達到顯效和療效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2.1 2組患者SBP DBP比較2組治療前SBP、DBP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明顯下降(P<0.05)。2組治療后SBP、DBP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陽虛陽亢型高血壓患者SBP DBP比較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眩暈”“頭痛”“腰膝酸軟”和“五心煩熱”4項主癥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有明顯下降(P<0.05)。溫針灸組治療后上述4項中醫證候積分均明顯低于針刺組(P<0.05)。見表2。
2.3 2組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溫針灸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高于針刺組(χ2=4.129,P<0.05)。見表3。

表2 2組陽虛陽亢型高血壓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表3 2組陽虛陽亢型高血壓患者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例,%)
中醫學上無“高血壓病”病名記載,根據描述和病機特點,可歸屬于“眩暈”“頭痛”“中風”“不寐”等范疇,臨床實際中,許多患者因出現眩暈、頭痛、不寐、心悸等癥狀時才就診檢查為原發性高血壓。中醫學認為,此癥病機與腎陰不足、肝陽偏亢緊密相關,臨床多表現為陰虛陽亢型,其中陰虛為肝腎陰虛,陽亢為肝陽上亢,肝腎陰陽失調是主要病機,因此屬本虛標實,上盛下虛之證[5]。患者多為中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年老體衰,腎精逐漸虧虛,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肝腎同源,腎陰虧虛與肝陰不足常合并出現,肝陰不足,陰不制陽,則肝陽上亢,且肝火熾盛會加重肝陰耗傷,下汲腎陰,加重腎陰不足。加上先天稟賦不足、情志失調和飲食失節等因素,加劇肝腎陰陽失調,易形成陰虛陽亢體質和引起眩暈、不寐和頭痛等癥狀。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也指出肝陽上亢是眩暈的密切關系。因此辨證施治療陰虛陽亢型高血壓時應以調節臟腑陰陽平衡為要[6,7]。
針灸是一種中醫內病外治的特色手段,關于針灸治療眩暈、頭痛的記載歷史悠久,如《針灸資生經》記載:“風眩,后頂、玉枕、頜厭”,《玉龍金》記載:“眩暈嘔吐者,針風府”等。本研究分別采用普通針刺和溫針灸進行治療,取穴為常用的合谷穴和太沖穴,二者穴位配伍,一陽一陰,一氣一血,一升一降,二者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升降協調,則陰平陽秘,擅治肝腎不足、肝陽上亢和夜寐欠安等,具有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和調和氣血等作用[8]。如《針灸穴名解》記載:“合谷、太沖各二穴,名為四關,以其能大開通也”。普通針刺與溫針灸在治療原理上有諸多相似,均通過刺激特定穴位激發經絡功能進而發揮治療作用。本研究顯示,2組治療后血壓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降壓效果均較好,針刺和溫針灸取四關穴均能較好舒經通絡,活血行氣,起到調節臟腑和平衡陰陽的作用。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的完美結合,能增強對穴位和經絡的刺激作用。灸法所用艾葉性溫,歸肝腎經,溫灸猶如春日陽光和煦,具有溫通氣血經脈和散寒除濕的作用[9]。如《千金翼方》記載:“凡病皆由血氣壅滯,不得宣通,針以開導之,灸以溫暖之”。在針刺同時施加溫灸,針灸并用,能增強針刺的得氣感,使治療穴位保持較長時間的針刺感,結合四關穴的穴位功效,能更充分激發穴位經氣和調整全身臟腑氣血,使氣血經脈暢通,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導氣下行,起到調節陰陽平衡和降血壓的功效,對緩解肝腎陰陽失調的相關癥狀效果突出[10]。本研究顯示,2組治療后“眩暈”“頭痛”“腰膝酸軟”和“五心煩熱”積分均明顯下降,且溫針灸組治療后上述4項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針刺組,中醫證候總有效率94.87%高于針刺組79.49%,也表明溫針灸對緩解陰虛陽亢型高血壓癥狀效果占有優勢。
綜上,溫針灸與普通針刺對陰虛陽亢型高血壓均有較好降壓效果,與普通針刺相比,溫針灸能更充分緩解眩暈、頭痛、腰膝酸軟和五心煩熱等癥狀,提高中醫證候療效,值得深入挖掘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