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亞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智能障礙(包括記憶力和計算力減退、語言和認知思維能力降低等)為主要表現的神經變性病癥[1]。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與年齡具有密切的關系,65歲以上老人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已經逐漸成為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病[2]。由于阿爾茨海默病屬于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因此發病后會極大地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其生活質量,而且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對于阿爾茨海默病無特效藥物,系統性療法也較為缺乏,多采用針對性的療法來改善患者的基本情況。在此過程中,有效的護理方式不僅可以增強治療的效果,而且還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病情及功能恢復,改善預后[3,4]。本次研究觀察多方位的中醫護理干預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3月—2021年4月開封市中醫院收治的98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依據治療過程中不同的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9例。對照組中,28例為男性,21例為女性;年齡61~77歲,平均年齡(66.51±10.72)歲。研究組中,29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年齡62~74歲,平均年齡(66.93±10.64)歲。應用統計學方法比較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西醫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標準[5,6];年齡在60歲以上。排除標準:急慢性傳染病、癲癇。
1.3 方法
1.3.1 對照組給予本組患者常規的護理措施干預,包括入院后基本生命體征的監測,疾病相關基本知識的講解,治療方法解答以及用藥咨詢等,并根據患者的需要對患者給出適當的生活建議。
1.3.2 研究組給予本組患者多方位中醫護理干預,包括:①情志護理:以中醫中的以思緩恐、以恐抑喜、以悲制怒等七情理論為基礎,注意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情志變化,癡呆患者易出現激越的行為,因此護理過程中要定期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消除或避免強烈的刺激。并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對患者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產生的負面情緒予以疏導;另外,通過知識宣講、觀看視頻等方式提高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程度,提高護理的依從性。②飲食護理:對患者及其家屬提倡少食多餐的原則,不僅要注意少糖低鹽和禁辛辣刺激,而且要保證營養均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中藥里的藥食同源品種,這不僅可以增加營養,而且部分中藥里的有效成分還能夠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有利于緩解病情。③起居護理:患者在院期間,囑家屬設置時鐘,讓患者建立較強的時間概念,根據所在季節的不同調整睡眠,中醫養生理論認為,春夏應晚臥早起、秋冬應早睡晚起。病房里也要建立舒適的環境,可以和患者多聊天,播放其喜歡的音頻,但要避免長期處于嘈雜的環境中。出院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居住環境指導,包括家中地面防滑、床加護欄以預防跌倒,平時多帶患者辨認常去的地方(房間、廁所、飯廳等)以強化記憶。④針灸推拿護理:在院治療期間,每天對患者實施針灸以調神益智、補腎活絡。護理人員以梅花針對患者頭部、督脈、背俞穴實施叩刺,見皮膚潮紅為度。同時配以拔罐、推拿等。出院后囑家屬多對患者用梳子梳頭,并指導其簡單的推拿手法。此外,還可以運用足浴泡洗、耳穴埋籽配合針灸推拿。⑤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不僅在住院期間進行,出院后患者也應堅持進行。住院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身體情況和疾病的特點和程度,為患者選擇可以良好開展的康復訓練項目(包括記憶力訓練、肌肉強度訓練、安全移動訓練、語言表達訓練等),并制定合理的康復訓練計劃,提高患者的自我認知能力,培養自我護理意識。
1.4 觀察指標
1.4.1 認知功能于護理干預前后應用MMSE(精神狀態檢查量表)對2組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價,以干預前后的積分差值占干預前積分的百分比作為評價依據,此百分比值<20%評價為治療無效;百分比值在20%~40%評價為有效;百分比值>40%評價為顯效。
1.4.2 配合程度于治療護理過程中,評價患者的配合程度,分為:合作型(積極配合各種治療,接受鍛煉身體)、緊張型(對治療懷有恐懼、緊張心情,不是特別情愿接收治療)、拒絕型(對治療產生排斥心理,不配合治療)。
1.4.3 生活質量應用PedsQL評分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生理、情感、社交各領域功能,并對PedsQL總分進行測定。

2.1 2組患者認知功能比較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價顯效率為67.35%(33/49),而對照組患者的認知功能評價顯效率為38.78%(19/49),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配合程度比較治療過程中,對照組合作型率為8.16%(4/49),研究組合作型率為30.61%(15/49),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緊張型率為30.61%(15/49),研究組緊張型率為51.02%(25/49),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拒絕型率為61.22%(30/49),對照組拒絕型率為18.37%(9/49),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功能評價比較 (例,%)

表2 2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配合程度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及PedsQL總評分比較干預前,2組生理、情感、社交和PedsQL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生理、情感、社交和PedsQL總評分均明顯升高,與同組干預前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生理、情感、社交和PedsQL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生活質量及PedsQL總評分比較 (分,
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即進行性記憶力減退,是一種認知功能障礙性疾病,隨著病情的不斷進展,患者記憶力持續性弱化,嚴重時記憶喪失,生活能力逐漸降低,最后通常無法正常地自主進行活動[7]。因大部分患者的家屬缺乏專業的護理保健知識,只根據經驗和實際生活的需要對此類患者開展生活上的照顧,但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加重,家庭負擔也越來越重,最后往往降低了生活質量[8]。多方位的中醫護理干預以中醫基本理論和治療方法為指導,從整體出發,在針對患者具體病情的同時,綜合應用情志調控(使患者及其家屬克服對疾病的負面情緒,提高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等)、飲食指導(依據藥食同源原理,在保證營養的同時,起到保護腦神經的作用等)、針灸推拿(其治療機制在于清除腦自由基、延緩腦細胞的衰老等)、康復訓練(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提高運動能力,促進智力的恢復),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兩方面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進而提高生活質量[9,10]。此外,多方位的護理干預不僅在患者住院期間實施,還要指導患者家屬在患者出院后開展相關的護理干預。住院期間,主要以情志護理、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為主,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配合飲食護理和起居護理,在此過程中,以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為主的同時,指導家屬參與護理,出院后,繼續開展可行的護理(如飲食控制、起居管理、康復訓練、推拿按摩等),此時以家屬的護理為主,醫護人員的指導為輔,這樣多方位的護理干預,可以更加顯著地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提高護理的依從性,改善病情,提高自我生活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其生活質量[11,12]。出院后的康復訓練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護理干預中的一種重要措施,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極大地調動患者的積極主動性,在訓練過程中,鼓勵患者完成既定的動作,對患者采用誘導式的健康教育、語言訓練、生活自理訓練等,這有利于調動患者的積極性,為其康復提供更多的可能[13,14]。
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對老年性癡呆患者采用多方位的中醫護理干預,在治療和護理過程中,患者對病情的了解更深,對治療疾病的信心也更高,有效地消除了患者的抵觸情緒,利于患者的康復。因此,多方位的中醫護理干預,不僅能夠在患者住院期間提供專業的護理幫助,還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后續護理指導,其旨在通過可能的途徑,去改善患者的預后,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為患者回歸社會提供積極的支持,提升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程度,進而增加其護理配合度及各種日常訓練的配合度,有利于患者疾病的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