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柳君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布政小學 315176
“因數和倍數”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概念課,通常情況下,這節課會采取觀察、分類、抽象、概括、舉例等活動來推進學習[1]。通過實踐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按部就班地“探究”,雖然學生掌握了概念,但是學習的主動性不是很強。那么,如何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這就要求教師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嘗試探索以“學生提問”為主的課堂,以學生的“問”為源頭,“學”隨其“問”,將知識嵌于提問、自學、辨析、研討、合作、交流等活動中,以此助推學生的知識學習。為此,筆者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表1)。

表1 以“生問”為核心的教學設計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始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旨在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并通過問題的引領,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2],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動機和需要,促進學生主動參加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引發學生的探究之旅。
片段1: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生1:什么是因數?什么是倍數?
生2:因數和倍數有什么關系?
生3:怎么找因數和倍數?
生4:因數和倍數有什么用?
師: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些善于提問的同學。
本節課一開始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問,學生主要會提出“是什么”“什么關系”“有什么用”等問題。雖然課始學生的提問比較籠統,數量也不會很多,但也是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想要研究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只有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才更有動力。
小學高年級段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于有些問題完全可以自行解決。可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什么、學生聽什么,教師啟發什么、學生思考什么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整堂課下來,學生的書本還原封不動地放著。因此,在“因數和倍數”一課中,筆者嘗試把學生課始提出的問題作為研究性課題交給學生去自學,并指導學生學會搜集、獲取、解讀知識,讓學生能主動卷入學習。
片段2:
(1)閱讀自學。
提出自主閱讀要求:
找一找:什么是因數?什么是倍數?因數和倍數有什么關系?
寫一寫:你能舉例說明嗎?
(2)自學反饋。
生1: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沒有余數,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生2: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
生3:我們今天研究因數和倍數都是整數。
(3)舉例說明。

圖1 學生自學作品
教師讓學生打開書本自學,再在反饋中相互補充,并嘗試舉例說明,使學生稍微跳跳就能觸手可及,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學的能力,又使他們獲得成功與快樂的體驗。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創設情境、設置懸念、制造沖突等,鼓勵學生通過辨析,催化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維。
片段3:
(1)概念本質辨析(圖2)

圖2 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辨析
師:他們說的話,你們認同嗎?
生1:聰聰說的是錯的,應該說18是2 和9 的倍數,2 和9 是18 的因數。
生2:明明說的是對的。
師:為什么看著乘法算式也能找到因數和倍數的關系?
生2:因為8×25=200,可以寫成200÷8=25,所以都能找到因數和倍數的關系。
生3:淘淘說錯了,因為乘法算式里有小數,因數得是整數。
(2)相似概念辨析。
師:在我們以前學習的乘法算式中,8×2.5=20 叫因數×因數=積,這個因數和我們今天學習的因數一樣嗎?
生4:以前學的因數可以是任意數,今天學的因數只能是非0 自然數。
上述片段中,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自學之后,對聰聰、明明、淘淘說的3 句話進行辨析,再次把“因數和倍數”的概念落實,并且二次利用8×2.5=20 這個素材,結合具體的實例讓學生直觀辨析新舊知識的差異,落實從數的范圍上去感知兩者的區別,化解了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使得學生知識的學習更加深入。
“生問” 是發生在學生真正思維需要的、每個人都很迫切想提出來的地方。課始,學生還不大能提出與知識發生緊密相關的、有思維深度的問題[3],因此,在學生對知識有了初步的感知、碰到困惑時,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提出更聚焦、更深刻的問題。
片段4:
師: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數,找出它的因數和倍數。
展示學生作品(圖3)。

圖3 學生探究作品
引導觀察: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數,你有什么問題想要問嗎?
生1: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到底有幾個,有規律嗎?
生2:為什么有些數的因數只有2個,有些數的因數有這么多?
生3:因數和倍數有什么特點?
在上述片段中,學生在找自己感興趣數的因數和倍數時,經歷了較為充分的感知,自然而然就會引發好奇、關注或思考,從而主動產生比較、分析、猜測、質疑等思維活動,使得好問題能夠落地生根。
教師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去探究自己提出的疑問,通過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共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
片段5:
以4 人小組為單位來探究這些問題,并全班交流。
學生反饋,教師板書。

圖4 學生小組合作作品
“因數和倍數” 基本特征的認識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要經歷觀察、分析、抽象等活動,這往往是枯燥的、聽從教師指令的過程。當學生產生了這么多問題后,繼續借助這些材料放手讓學生合作探究,這樣就可以把被動接受的學習模式轉化為積極參與的學習狀態,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
教師在新課教學完后應有意識地促發學生去反思、去挖掘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借助“生問”促使學生利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來觀察、思考和表達,逐步養成多思善問的能力。
片段6:

圖5 猜數游戲
師引導:你有什么問題呢?
生1:我應該翻開哪一張呢?
生2:至少翻幾張就能猜出答案來?
生3:不翻能猜到嗎?
在上述片段中,設計生動有趣又兼具挑戰性的猜數游戲,把枯燥的知識應用和猜數游戲相結合,一方面能幫助學生鞏固并加深對“因數和倍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生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自然而然地開始發散,課堂的氛圍也會靈動起來。
片段7:
解決問題1:我應該翻開哪一張呢?
生1:最后一張,因為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生2:中間一張,因為中間一張再乘它本身就得到這個數。
解決問題2:至少翻幾張就能猜出答案來?
生:至少翻開一張就能猜出來,最后一張或者中間一張都可以。
解決問題3:不翻能猜到嗎?
生1:這個數是平方數,可能是9,16,25,36,49 等等。
生2:它有5 個因數,可能是16,也可能是81。
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這樣3個問題,并且在解答的過程中,暴露出了這個問題的思維過程。大部分學生會根據因數的特點來解決問題,個別學生根據“平方數”的特點來解決,知道“這個數就是最中間因數的平方”,在這樣有層次地推進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得到了延伸。
本文以“生問”為核心(如圖6),為學生創設更多的研學空間,積極引導學生提問與釋問,指出數學課堂要捕捉學生的真實疑問,根據疑問展開教學,點燃學生思考的熱情,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品質,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

圖6 “生問”課堂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