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婷婷

幼兒園課程是生活化、游戲化的課程,幼兒的學習是基于生活經驗的學習。班本課程是指以班級幼兒為課程設計與實施的主體,以幼兒的興趣和經驗為依據,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幼兒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持續、深入探究的課程組織形式之一。課程資源是影響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自然資源、材料資源、人文資源等。我園充分利用園內竹筍資源,挖掘竹筍的教育價值,著力構建班本課程。
班本課程從竹筍這一自然資源出發,能夠促進幼兒熱愛自然和生活,課程內容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欲、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幼兒在與竹筍資源的互動過程中,能充分發揮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竹筍主要在春夏兩季生長,具有時效性。因此,教師只有持續探究過程,幼兒才能全面了解竹筍,獲得連續的經驗。
在利用竹筍資源構建班本課程之前,教師要對其進行教育價值分析,梳理可能引發的活動、可提供的支持。在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時捕捉幼兒探究過程中的細節,耐心等待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同時,教師可以不斷調整材料、創設環境等,促進幼兒經驗的進階、拓展。班本課程促使教師將“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踐,學會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班本課程構建對幼兒園課程建設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竹筍資源蘊含豐富的特性,如生長環境特殊、生長時間集中、生長速度快。依托竹筍資源開展班本課程,能使班本課程變得鮮活、靈動,有利于引發多樣化、深層次的活動,從而豐富幼兒園課程建設的內涵。
南京師范大學虞永平教授提出:“教育回歸幼兒生活世界的本質是承認、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長的現實和需要,讓幼兒在一個真正屬于他的、真正能彰顯主體性的環境中生活和學習。”班本課程主題只有引發幼兒的興趣點,才能具有無限的可探究性。在前期梳理和歸納竹筍的教育價值、可能引發的活動的基礎上,教師先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再選擇適合本班幼兒且有探究價值的興趣點生成主題。有的幼兒對竹筍的生長過程感興趣,有的幼兒對竹筍的食用方法感興趣。班本課程《美味的竹筍》就是由幼兒和家長在家里共同烹制的腌篤鮮生發的。家長將這個特色竹筍美食的制作過程發到班級群,幼兒頓時對竹筍制作的美食產生了興趣。于是,師幼從觀察幼兒園里的竹筍出發,再到查閱、比較不同地區的竹筍烹飪方法,最后在生活體驗室合作制作腌竹筍、油燜竹筍等美食。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自我創生、自我完善,獲得了自信、自主的體驗。
1.總結經驗,梳理課程構建路徑
經過教師長時間的教育實踐,總結出基于竹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構建班本課程的基本路徑:“分析竹筍價值——關注幼兒的興趣與經驗——形成課程主題——師幼共同繪制網絡圖——生成多樣化活動——梳理幼兒關鍵經驗”。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上升的過程。構建班本課程的具體路徑取決于每班幼兒的經驗與發展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
課程要有邏輯、有線索地生發,最終結果一定要指向幼兒經驗的增長。確定班本課程主題之后,教師根據本班幼兒關于竹筍的問題與想法對主題網絡圖進行完善,逐步生成關于竹筍的系列活動,引導幼兒參與其中。教師還以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為核心,梳理幼兒獲得的經驗,從而了解班本課程的實施效果和幼兒的發展情況。
2.積極引導,關注幼兒的經驗獲得
一是以多樣化活動促進幼兒經驗的連續性。筍的種類繁多、特性復雜,竹筍只是其中一種。幼兒通過區域活動獨自探究或小組合作探究不同種類的筍之間的異同,了解竹筍的特別之處;教師通過集體活動,引導幼兒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解決一些共性問題;師幼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長關于竹筍的更多見聞。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幼兒有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對竹筍進行探究與討論,保障了幼兒獲得的經驗具有連續性、系統性。
二是以記錄和表征豐富幼兒經驗的呈現方式。教師引導幼兒用表格、圖畫等多種形式,將關于竹筍的探究計劃或過程進行表征,真實再現獲得的信息,使幼兒更關注探究的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探究。例如,在班本課程《你好,竹筍朋友》實施中,教師引導幼兒用多種方式將幼兒園竹林里竹筍的位置、高度以及外形特征記錄在紙上。通過集體分享,幼兒了解了竹筍的生長位置、高度變化和特征,同伴之間相互學習了不同的記錄方式;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記錄,發現探究過程中幼兒的個體差異與不同的發展需求。
3.及時反思,調整課程實施方向
反思性教育實踐能促進班本課程的順利開展。有時,班本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后,會出現幼兒失去探究興趣的現象。此時,教師要反思班本課程實施以來幼兒的發展變化,仔細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找到幼兒對竹筍的新的興趣點,及時調整課程的行進方向。教師之間可以分享班級幼兒與竹筍互動的全過程,共同參與班本課程內容的審議,針對過程中難以解決的問題進行研討。例如,有個班級的幼兒在挖竹筍時感到困難,教師不知道如何引導幼兒掌握挖竹筍的簡單方法。年級組教師經過思維碰撞,大家認為,可以先引導幼兒圍繞“挖筍需要哪些工具”這一問題進行探究,順勢引入新的資源——不同的挖筍工具,生發更多新的活動。幼兒在探索“如何挖出完整的筍”“是不是所有的筍都要挖”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留筍養竹”的生態理念,讓幼兒感受竹子的生生不息。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其好奇心與探究欲。”幼兒園雖有竹筍資源,但是數量、品質有限。教師應建議家長利用假期與幼兒一起走進大自然,尋找、觀察更多竹筍。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微信群等,向家長介紹幼兒的活動軌跡、學習成果,和家長分享已經開展的關于竹筍的活動,為家長深入了解幼兒提供了機會。家長在持續對話中逐步轉變兒童觀,向班級教師提供更多課程開展線索。家長還可以通過更多方式參與班本課程構建。
教師需要學習運用多元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科學、客觀地評價班本課程對幼兒產生的價值和效益等。幼兒園課程改革第二步支架中的支架1 要求教師“共讀兒童心理學或者觀察評價等方面的經典書籍,提升兒童觀察與行為分析能力”,目的是讓教師形成批判性思維,科學評價幼兒的發展。因此,教師需要定期研讀有關課程評價的書籍,借助檔案袋、各領域關鍵經驗、《作品取樣系統》中的量表等評價工具,客觀評價班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的發展,包括幼兒與竹筍資源的互動情況、幼兒與教師和同伴的互動情況等。同時,我園邀請專家或其他骨干教師通過觀摩展示活動、案例研討活動等方式,對資源篩選與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反思能力等進行全方位評價。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調查表、訪談等多種形式,收集幼兒、家長、專家等不同主體關于班本課程的思考與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