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欣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游戲是幼兒的生命。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挖掘游戲內涵,開發多種玩法,鼓勵幼兒主動探索,適時給予正確引導,促進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讓幼兒徜徉于游戲的“魅力花園”。
以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主要活動,可以極大降低幼兒的活動門檻。在生活中,幼兒對“老鷹捉小雞”“斗雞”“丟手絹”等傳統游戲內容耳濡目染。由于有前期經驗做鋪墊,幼兒園開展這些活動時,能夠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其中,消除幼兒對陌生活動的抵觸感。例如,在“丟手絹”游戲中,教師不需要強調過多的規則,幼兒拿著教師分發的手絹或者替代物,就能自主和同伴玩起來。
幼兒受年齡、認識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活動中經常分散注意力,表現出“神游”狀態。但是,在游戲活動時,幼兒的興趣被最大限度地激發,每個人都能專注地投入其中。教師要把握好幼兒游戲的內容,以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游戲開展。例如,在“秋天的寶藏”游戲中,教師應該鼓勵幼兒自行到戶外探索,尋找自己認為的“秋日寶藏”。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使他們不放過任何角落。不一會兒,幼兒都有了自己的發現。有的幼兒找到了成熟的果實,有的幼兒發現了尋找食物的小蟲子……
游戲的形式是多元的,教師要拓寬自己的思路,選用多元化的游戲方案,推動游戲開展。教師要成為有心人,汲取來自生活、本土文化等方面的優秀內容,讓幼兒能夠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游戲的“魅力花園”中。
教師要善于從優秀傳統文化中,選取一些適合幼兒的游戲,引導幼兒在游戲中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幼兒在了解有關中秋的習俗時,知道了投壺這個游戲活動,紛紛表示要嘗試。教師可以追隨幼兒的興趣,組織此類傳統游戲。教師可以讓幼兒找來垃圾桶作為“壺”,用廢舊報紙卷起來作為“箭”,讓每個幼兒都積極參與其中。
生活是最好的教師。任何生活元素都可以成為開展幼兒游戲活動的良好素材。教師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游戲素材,開展各類新鮮、有趣的游戲活動。教師以生活材料作為幼兒游戲的載體,能夠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改造材料,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例如,在“紙杯動物”游戲中,教師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紙杯作為活動材料,讓幼兒自行制作各式各樣的小動物,編排一場“玩偶戲”。一個個紙杯在幼兒的創作下變成一個個可愛、有趣的動物,帶來了不少驚喜。

一些家長常常由于工作繁忙,忽視幼兒的教育。幼兒游戲活離不開家長的助力。教師應該主動與家長溝通,推進家園共建,引導家長增加親子游戲的時間。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家長,開展“戶外探索家庭日”活動。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收集“自然中的美好”,既增進了親子感情,又豐富了幼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