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曉靜

大班幼兒即將升入小學。如何科學做好幼小銜接?我認為,除了心理和情感上的準備以外,教師還要給幼兒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上的準備。目前,幼兒教育全面禁止“小學化傾向”,禁止在幼兒園階段教授小學化的知識,禁止以小學化的方式教授幼兒。有的幼兒園對此存在片面的理解,剔除涉及加減法的內容,甚至禁止涉及加減法的游戲。其實,幼兒園可以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幼兒感興趣的、易于接受的游戲方式,讓幼兒掌握數學知識、習得技能。
隨著課程游戲化的進一步推進,游戲成為幼兒在園的主要活動,是幼兒特有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區域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之一。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5~6 歲幼兒在科學領域的目標之一是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式進行以內的加減運算。”如何讓幼兒進行實物操作?以什么樣的方式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這些問題值得教師探索和實踐。
小昕、小旭、小然、小宇、小霖等5 名男孩玩數學棋游戲,每人有8 枚數學棋(多米諾骨牌上貼上數字、點卡或圖片算式)。每人隨機拿出一枚棋(10 以內),翻轉看算式,再算出算式結果,比較數字的大小。最終,誰手中棋子上的數字最大,誰就贏走桌上所有的棋子。
游戲開始,小昕看了一眼自己手中的棋,然后拿出一枚放到桌子的中間。其他3 名男孩也一起拿出自己的棋放在桌子中間,一起翻棋。
小昕:我的數字最大,我是4 朵花加5 朵花,一共9 朵花。
小然:2 條魚加4 條魚等于6 條魚,沒有你的大。
小宇:我是3 加4……
小昕:你是7,沒有我大。
小霖:我一共有5 個蘋果。小昕:哈哈,我贏了!
接著,新一輪游戲開始。
小昕和小然是其中最為活躍的兩名男孩,計算快,主動性強,情緒興奮,能快速算出算式的結果,協助贏的男孩拿走棋子,在整個游戲活動中處于主導地位。小霖和小宇能快速算出5 以內的較小數字的算式,對較大數字的運算則比較困難,需要借助點數或同伴的幫助。小旭從頭至尾都在旁觀,雖然很有興趣,但沒有參與游戲,不過每次誰贏了棋子,他都會笑嘻嘻地幫助別人收走棋子。
《指南》在數學認知目標中指出:“能發現生活中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顯然,在游戲活動中,幼兒會運用10 以內的加減法,解決數學棋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這個游戲能夠幫助幼兒提高運算速度和能力,使其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之間有差異,同一年齡階段的不同幼兒之間也有差異,是由幼兒的生活環境、遺傳因素、生理特點、成長發育等因素決定的。
在游戲中,小昕和小然的運算能力強于其他幼兒,能快速算出10 以內的加減運算。而小霖和小宇的運算能力相對較弱,而小旭一則直處于觀望狀態。教師要尊重幼兒的這種差異,尊重幼兒的能力。教師要允許出現這種差異,不能要求所有幼兒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同時,教師要創造機會,為幼兒釋放時間、空間,最大限度地給幼兒充分發展的機會。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然5~6 歲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但抽象邏輯思維沒有發展成熟且每個幼兒的思維發展不均衡。因此,我在給幼兒準備算式的時候,注重圖片、點子與數字相結合,既給幼兒具體的形象,又給幼兒抽象的數字。
幼兒已經進入大班下學期,由于數學是一個很抽象的學科,他們對數學加減運算還不熟練。因此,教師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尊重數學的學科特點,不能急于求成,不要用一個標準衡量所有幼兒。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不同,教師要允許他們在同一領域呈現的數學水平也有所不同。
除了先天因素以外,環境因素同樣重要。在與小昕和小然的爸爸媽媽交談中,我了解到家長平時會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數學計算能力,讓幼兒了解一些簡單的計算知識。例如,逛超市時,家長會給幼兒錢幣,引導幼兒去收銀臺付款,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幼兒的運算技能。
一是生活中的機會。幼兒喜歡生活化的活動。只有將數學回歸到幼兒的生活場景中,才能激發幼兒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多抓住生活中的數學元素,將數學與日常生活相結合,改變傳統的集體數學教學的模式,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與數學密切相關的信息,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意義,如帶幼兒去超市自主購物、去菜場買菜等。只有在生活中多接觸數學,多了解數學,才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幼兒數學能力,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
二是游戲中的機會。游戲是幼兒喜歡的活動,能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興趣。幼兒園可以將數學學習融入區域游戲活動中,用幼兒喜歡的方式開展數學活動,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讓幼兒獲得知識、習得技能的過程更有趣、更簡單。教師可以提供各種類型的游戲,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使用數學能力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不論從最開始角色游戲、建構游戲,還是全面實施課程游戲化,教育活動始終要遵循游戲精神。
什么是難度分層?這是指教師根據幼兒現有的能力水平、認知特點以及潛力傾向,為幼兒提供不同難易程度的活動。其目的是讓每個幼兒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敢于操作,樂于操作。面對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提供難度低的游戲和材料。例如,在玩計算游戲時,教師提供數量少的物體并注重數字算式和圖片算式相結合,讓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計算,獲得成功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增加游戲和材料的難度;面對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要提供與他們能力匹配的游戲和材料,鼓勵他們挑戰難度更高的游戲。
現實生活中家園教育觀念的不一致,會導致幼兒能力發展上的差距。有的家長沒有時間陪伴幼兒,缺少與他們共同游戲、共同生活的機會;有的家長怕麻煩,不愿意給幼兒自己嘗試的機會,幼兒缺少必要的游戲和生活鍛煉。殊不知,家長的這些想法扼殺了幼兒主動習得技能的機會。家長要提供機會,多鼓勵幼兒,多讓幼兒自己探索。只有家園教育保持一致,才能促使幼兒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