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羽雙

隨著現代學前教育的發展,“開放與聚焦”的科學游戲成為一種新趨勢。其中,開放包括內容的開放、探究過程的開放、時間和空間的開放;聚焦則指向能使幼兒深度探究的問題。兩者相輔相成,與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教學做合一”等理念不謀而合。本文結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大班科學游戲“光影實驗”為例,談談“開放與聚焦”科學游戲的思與行。
幼兒園科學游戲應源于自然或是幼兒實際生活機會,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中倡導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稱《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提道:“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兒對自然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都想要去看一看、玩一玩,這種好奇是他們與生俱來的,也是推動幼兒科學游戲的重要動力。
春天的光影變化較大,幼兒喜歡在陽光下玩手影游戲、踩影子游戲,樂此不疲,光和影就像兩個愛變的小精靈出現在幼兒的視線中。了解光影變化是大班幼兒開展科學游戲的關鍵經驗。那么,我設計什么樣的光影游戲能讓幼兒既覺得好玩,又能讓幼兒玩有所悟?室內光影游戲離不開手電筒。我通過觀察,發現大班幼兒會熟練使用手電筒,對光影現象比較感興趣,在平時生活中也知道影子是如何產生的。因此,我預設了“光影實驗”這一科學游戲,引導幼兒利用光以及延伸的物理現象進行游戲實驗,在猜測、實驗、觀察、驗證中探索光和影子的奧秘。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為幼兒提供觀察、操作、試驗的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動手動腦大膽探索。”科學探究的魅力在于過程,過程孕育著深度學習。幼兒能夠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增強興趣、滿足欲望、提升技能。探究過程是持續、深入的,當幼兒對身邊的科學現象或事物感興趣后,教師不要急于解釋其中存在的科學奧秘,應解放幼兒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給予幼兒充分探索的機會。
在游戲初期,我提供了“光影實驗”游戲材料,講解初步的玩法和用途。到底要探索什么?這其實不是教師要考慮的,其目的是看幼兒能給予什么。
第一次游戲:對光影產生興趣,知道影子是如何產生的;知道光源離“光影板”越近影子變大,反之則變小。
第二次游戲:進一步探究,知道光影的變化關系與大小、方位、距離有關,能用一些簡單符號記錄。
第三次游戲:發現兩個光源下會出現多個影子,晃動光源,影子也動了起來。
對教師來說,會觀察幼兒的行為,能讀懂幼兒的行為,明白幼兒行為背后的意義和需要,能采取正確的指導策略更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注重開放探究過程,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進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夠發現幼兒的“真問題”。
在三次游戲中,幼兒經過探索發現了一些光的物理現象。尤其在第三次游戲中,幼兒對光影晃動產生的動畫效果特別感興趣,在探索過程中生發新的問題:影子為什么會動?為什么影子看上去很模糊?因此,在接下來的探究中,我聚焦“光影動畫”,通過問題引導,引發幼兒深度思考。
問題引入:不動光源,怎么讓人影動起來?如何讓多個影子變成一個影子,從而形成動畫效果?
觀察實錄:峰峰拿起手中的擋板擋住了右邊光源,說:“這上面還是有兩個小人。”接著,他將一個人影板與一個光源的距離貼近,興奮地說:“兩個小人變成一個人了。”這時,東東說:“只是擋住了一個,應該把兩個人交換一下。”交換好后,峰峰在右邊光源前晃動著擋板:“還是沒動。”東東邊說邊示范:“你應該這樣晃動。”峰峰試了試,還是沒有效果。這時,東東和峰峰變換了人影板的位置,同時左右移動光源。經過多次嘗試,一個完整的小人終于動起來了。
教師分析:科學學習需要同伴的支持。從上述游戲中可以看到,峰峰、東東不斷探索,互相合作,終于將多個人影變成一個人影。《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兒動手、動腦,在探究光影實驗的過程中,發現了“光影動畫”的奧秘。
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教育理念倡導“教師的教要根據學生的學的要求來進行教學”。因此,為支持幼兒進一步探究和學習,教師應規劃合理的游戲時間和空間,根據幼兒的游戲情況,不斷跟進與調整游戲內容,給予幼兒支持。
“光影實驗”游戲只是探索的起點,解放了幼兒的時間和空間。短暫的區角游戲時間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在餐后休息時間,幼兒也喜歡帶著小電筒走到教室的各個角落,特別是喜歡跑到光線昏暗的地方。可見,科學游戲沒有固定的場所,哪里有科學探索,哪里就是科學游戲的地方。
科學游戲中的“開放與聚焦”改變了“教師在前、幼兒在后”的狀況,支持幼兒的探究應該是教師努力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