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菁鴻

游戲是幼兒生活與教育的基本實施途徑。《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教師要堅持以游戲為幼兒的一日基本活動,運用小組、集體或個別等多種活動形式,激發幼兒的探究欲及學習興趣,最終養成幼兒良好的品格與行為習慣,達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教師應將各領域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全面促進幼兒課程在游戲化建設中多元發展。
幼兒健康問題是幼兒園關注的首要問題。在健康教育中,教師要從幼兒的一日生活入手,關注幼兒的言行舉止,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結合其個體發展、認知水平、喜好、經驗等,選定活動內容與教學方式,激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思維。
例如,在幼兒園進餐活動中,幼兒經常會說“我不喜歡吃”“我牙疼”等話。有些幼兒會不顧教師的“苦口婆心”,倒掉不喜歡吃的菜;有些幼兒只吃白米飯,營養嚴重失調。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既造成了糧食浪費,又嚴重影響幼兒健康。為此,教師根據幼兒喜愛游戲的特點,創設了以小飯店為主題的區域游戲,引導幼兒在區域游戲中通過“菜譜”了解各類型食物的價值,通過“餐廳播報”了解不良進餐習慣對的影響。同時,我園投入碗筷、大米、仿真青菜、水等材料,讓幼兒扮演用餐的客人進行自主用餐,按照規則完成整個游戲流程,如排隊洗手和領餐、正確使用筷子、清洗餐具、擦嘴、漱口等,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是人類進行交際的主要工具,也是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發展的基礎。學前階段是語言能力發展的最佳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對學習語言最為敏感,也是儲存詞匯最迅速的時期。幼兒有無限的語言學習和探索表達方式,教師要以幼兒的思維和立場去觀察、聆聽、理解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維護他們的權利,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一個真正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幼兒的支持者、創造者、交流者、傾聽者、鼓勵者與溝通者。只有尊重支持幼兒的表達方式,才能真正走近他們的世界。
例如,教師組織多類型討論游戲,讓幼兒選擇喜歡自己的方式與人交流,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語言表達情境。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從“不愿意”變為“想表達”。教師要為幼兒建立一個以幼兒為主體,充滿著愛與溫暖、尊重與理解、信任與包容的語言區域,減少幼兒的緊張、恐懼與壓抑感,多傾聽幼兒的想法,讓幼兒在語言區域中自由表達、思考。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幼兒的行為,應該表揚幼兒的每次進步,引導他們大膽表達。此外,傾聽與理解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重要手段,而學前階段的幼兒已經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教師要根據幼兒的邏輯思維與需求,站在他們的角度,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語言。
幼兒園社會領域包括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其中人際交往指幼兒在與人交流過程中表現出的對人、事、物的態度和行為反應。在這個過程中,幼兒逐漸增強自我意識,懂得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初步形成對人、對事、對集體的積極態度。分享與交換是指幼兒能夠在他人將自己喜愛物品與自己進行分享的同時,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和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它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萌芽,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本符號,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以關愛同伴獲取快樂的一種較高層次的行為。幼兒無法界定分享行為,也無法判斷是否養成分享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開設多種形式的分享、交換活動,引導幼兒“禮尚往來”,實施正確的社會性行為。
例如,在小班幼兒剛入園階段,很多幼兒將自己看作主體,不愿意與他人分享,經常出現爭搶玩具、美食等行為。這時,教師要理解處于小班幼兒階段的幼兒,為他們創設以分享為主題的閱讀區域與表演區域,引導他們通過閱讀繪本學會與他人分享。在《不懂分享的小豹子》繪本表演中,扮演“小豹子”的幼兒體驗了沒有朋友的孤獨感和失落感。扮演“小兔子”“小松鼠”“小烏龜”的幼兒感受了分享的甜蜜與快樂。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欲,培養其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由此可見,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幼兒來說至關重要。探究能力就是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探索活動是有助于幼兒動手動腦的有效支架,也是幼兒具備探究能力的關鍵。它是一種具有趣味性、自主型、操作性和可變性的活動,幼兒可以通過觀察、操作、感知實物與實驗的研究,得出直接經驗與結論,獲得新的知識。
例如,在一次午睡前,我檢查幼兒口袋,發現有的幼兒在兜里放了一些瓜子。于是,我讓幼兒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形狀的瓜子,將收集到的瓜子放入科學角,以便幼兒分享與品嘗。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幼兒根據瓜子的外形和味道進行記錄。在利用科學角培養幼兒探索能力的過程中,我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對瓜子的探索欲,促進幼兒在科學角提升探索能力。
藝術活動是幼兒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和直觀性,能夠培養幼兒感受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在藝術活動中,教師要將幼兒作為主體,為幼兒提供感受藝術的空間,給予幼兒適當的鼓勵與支持。同時,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興趣點,傾聽幼兒的所思、所想,引導幼兒自主參與藝術欣賞活動。個別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告訴幼兒“你應該看什么”“你應該怎樣做”,導致幼兒不愿意參加藝術活動。因此,在藝術活動中,教師要利用幼兒身邊的有趣事物,幫助幼兒充分體驗,不斷提升幼兒的審美水平和創造能力。
例如,在《樹葉變變變》創意美術課程中,我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讓幼兒在操場上尋找各種各樣的樹葉;接著,我為幼兒講解如何用顏料將樹葉印在紙上,指導幼兒自主操作。又如,在春天,我還引導幼兒利用石子、細沙開展“春之物語”創意美術活動,組織幼兒制作貼畫、吹畫等。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是一種幼兒通過自己意愿選擇、自主進行探索與發現的新型學習方式。教師要做到適度放手,將自由還給幼兒,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需求、喜好,選擇自己想要的游戲材料。
例如,在一次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有的幼兒選擇角色游戲,在游戲中扮演爸爸、媽媽,或者其他家庭成員;有的幼兒選擇建構游戲,共同合作完成搭建。在活動中,幼兒會因自己產生的意愿進行對話、交流等,激發主動探索的愿望,發展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