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 樂

陳鶴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論,主張中國兒童教育的發展要適合國情,符合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至今對我國兒童教育有著重大意義。在“活教育”思想中,美育內涵極為豐富,特別是在幼兒美育方面有許多獨到見解。美育不僅能夠滋養幼兒氣質,還能夠培養幼兒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利用“活”教育理論,加強幼兒審美教育,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
陳鶴琴先生認為:“大自然和大社會是終身的教材。”在幼兒園,教師會帶領幼兒開展各種美育活動,其中音樂和美術是美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陳鶴琴先生認為:“美術教育的目的不是繪畫技巧的掌握,而是幼兒情緒的表達、情感的陶冶。”例如,中班美術課程《美麗梅花》中,在繪畫前,教師帶領幼兒多次觀察梅花,包括樹干、樹枝的形態以及花朵的顏色、大小、形態等,讓幼兒感受梅花的美,為幼兒創作奠定基礎。教師還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材料,如墨水、顏料、油泥、畫筆等,讓幼兒自由選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創造力。
在幼兒音樂活動中,陳鶴琴先生反對幼兒音樂脫離現實生活,倡導將音樂融入幼兒的現實生活,讓幼兒充分享受音樂豐富的形式和情感之美,為他們熱愛生活和藝術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中班歌唱課程《蝴蝶花》,在學習唱歌前,教師帶領幼兒去大自然中仔細觀察蝴蝶花,欣賞蝴蝶花,使幼兒對蝴蝶花有一定的認識;然后,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歌曲的美,再讓幼兒學唱歌曲。
陳鶴琴先生非常注重幼兒的審美體驗。他認為,幼兒園應該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審美環境,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環境的創造。在教室里,教師要為幼兒創造溫暖溫馨的環境,讓幼兒參與環境創設。除了注重自身外在的美,教師還要在師幼互動中表現出美好的心情,讓幼兒感受美好;在戶外,教師要帶領幼兒融入大自然和社會的美好環境中,讓他們感知各種事物的美,如金色的太陽、綠油油的草地、五顏六色的花朵、滴滴答答的小雨、潺潺流淌的小河等。
陳鶴琴先生主張:“讓幼兒的生活環境藝術化。”幼兒的成長在無形中受環境影響,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他們活潑開朗、精力充沛,對一切事物充滿熱情,從而促進他們茁壯成長。
一方面,從自然環境的角度,教師要盡量讓幼兒與大自然接觸,感受大自然的美,善于利用自然資源,帶領幼兒在大自然中學習。例如,教師帶領幼兒去大自然中尋找春天,發現春天發芽的柳樹、美麗的迎春花、綠油油的草地等,用多種感官感受春天的美;另一方面,從生活環境的角度來看,家庭內飾、玩具和用品的形態、顏色,是幼兒最初的審美對象。為此,家園要創設幼兒成長的環境。同時,教師注重培養幼兒的行為美,由淺入深,滲透到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和家長都要以身作則,以示范行為影響和教育幼兒。
陳鶴琴先生將游戲體現在美學上,將游戲化為游戲。他的《兒童游戲》一書中記錄了70 款孩子喜愛的游戲,多數是基于音樂和藝術產生的。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用故事和游戲的方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在音樂游戲中感受音樂的美。例如,音樂游戲《小兔與狼》用故事的形式,把幼兒帶入游戲情境中:一群小兔子跳呀跳,跳到了樹林里。它們豎起耳朵,仔細聽風兒在呼呼吹、樹葉在沙沙響。哎呀!是不是狼來了?教師扮演兔媽媽,帶領幼兒隨音樂歌唱并表演動作。唱到歌曲最后一句時,教師引導幼兒一邊唱“哎呀,狼來了”,一邊做“雙手抱緊手臂蹲下”的動作;然后,教師改扮狼,隨“狼走路”的音樂尋找“活的小兔子”。教師通過游戲的形式,引導幼兒注意聆聽音樂的節奏及情緒,體驗交替放松與緊張帶來的愉悅。
新時代需要“以美育人”,幼兒園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審美教育,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和人文素養。
幼兒期是美育的最佳階段,幼兒成長離不開美的啟蒙。學齡前兒童美育的任務是傳授音樂、舞蹈、美術、文學等膚淺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對藝術的興趣。教師可以用聲音、顏色、線條、動作、面部表情等生動具體的形象感染幼兒,以微妙的方式撫養和教育他們,培養審美對周圍環境、自然、文學和藝術的意識、表現力和美感。
教師應注重對幼兒的美的啟蒙教育,學會用發現美的眼光觀察生活,培養幼兒理解和欣賞自然之美、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之美的能力。例如,在幼兒園里,波點藝術是幼兒用圓點貼紙、點點印章就能輕易玩出來的;蒙德里安的格子畫可以是墻上的拼貼、T恤上的繪畫、帽子上的裝飾;波洛克的滴流可以是小勺、小桶里顏料的滴灑;布條、樹枝、玩具汽車的輪子、蔬菜水果,甚至連小手都能用來作畫……其實,藝術就是那么簡單,幼兒的藝術都是玩出來的。
陳鶴琴先生認為:“幼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需求。教育應從幼兒的生活出發,尊重他們的天性,適應他們的好奇心、好游戲、好模仿的心理。”在幼兒園,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可以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出幼兒園。同時,教師要多聆聽幼兒的想法,給幼兒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時間和機會,協助幼兒完成活動。教師要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不能為了追求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式的訓練,以免扼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要做好觀察者、指導者、引導者,提供可利用的資源,鼓勵幼兒根據自己的所觀、所感等,通過不同形式表達自己的發現。
陳鶴琴先生提出:“游戲有許多積極作用,如游戲可以提高頭腦的敏銳度和動作的敏感度,游戲是休息的靈丹妙藥,游戲有助于培養公民應有的美德等。”由此可見,游戲對幼兒的重要性。在游戲中,幼兒可以釋放他們的自由和快樂。教師要了解游戲的形式和內容,選擇健康的游戲內容。例如,積木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美育的實踐和邏輯思維能力。由于性格和性別不同,幼兒對游戲的愛好和興趣也會不同,教師要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游戲。當幼兒自己玩游戲時,教師要減少參與和替代,讓幼兒自己玩,也鼓勵幼兒和同伴一起游戲,培養其合作意識。
陳鶴琴先生積極倡導健康教育。特別是疫情防控時期,教師要全力保障幼兒身心健康。一方面,教師要適當組織一些活動,提高幼兒的體質,使其增強免疫力;另一方面,家長要帶幼兒積極參加戶外運動。
“活”化的美育能夠給幼兒帶來“玩”美的新世界,引領幼兒用美的眼睛發現和表達世界,引導幼兒園、幼兒、家庭共同生成合適的美育課程,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審美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