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文宇

角色游戲是幼兒對現實生活的一種主動的再現活動,游戲的主題、結構、情節、使用的材料均與社會生活有關。幼兒以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種種印象對游戲的情節進行設計和安排,按照自己的愿望、興趣和能力進行游戲。幼兒的生活經驗越豐富,角色游戲的水平越高。因此,角色游戲內容應建立在幼兒的生活經驗上。如果游戲內容背離幼兒生活經驗,那么幼兒在游戲中也無法運用模仿和想象表現角色的語言和動作等,幼兒在游戲中無法得到扮演角色的滿足和快樂,勢必對游戲失去興趣,游戲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因此,開展角色游戲時,教師應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最貼近幼兒的游戲內容,隨著幼兒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擴充游戲情節和內容。
游戲是幼兒自發、自主地與空間、材料、玩伴相互作用的情境性活動。因此,游戲環境就成為影響幼兒游戲行為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教師可以在經驗回顧環節巧妙利用情境,激發幼兒新的游戲興趣。例如,在小班角色游戲“下雨天”中,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視頻為幼兒創設能夠聽到雨聲、看到雨點滴落的小雨天的情景;接著,教師提問:“今天,快樂街上的天氣怎樣?我們在下雨天可以做些什么呢?”幼兒一下子對“下雨天”游戲產生濃厚的興趣,積極參與討論。
游戲材料是幼兒開展游戲的物質條件,也是幼兒表現游戲內容、提高游戲水平的重要物質支柱。不同的游戲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幼兒角色的主題和情節內容。例如,在小班角色游戲“下雨天”中,教師根據幼兒對下雨天的一些生活經驗,直接出示雨傘等游戲材料,從而激發幼兒扮演角色、開展雨傘游戲的興趣。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推進游戲進程。特別是小班幼兒,玩具材料對游戲內容的影響更為直接,他們看到什么玩具,就會玩什么游戲。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往往是在游戲材料的啟發下產生聯想,引出游戲的主題和扮演角色的愿望。例如,在小班“多才多藝的手”游戲中,幼兒對做家務產生了興趣。教師在“娃娃家”提供了做家務所需的臉盆、抹布、掃帚、簸箕、拖把、衣架等,在經驗回顧中有針對性地討論材料的使用方法等。幼兒根據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提出正確使用各種材料的方法,在游戲角色游戲中表現出洗衣服、掃地、拖地板、擦桌子、洗碗等游戲情節和內容,讓游戲更加豐富多彩。
角色游戲能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經驗回顧環節,與幼兒討論如何有禮貌地交往,讓幼兒說一說具體的交往策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發幼兒交流。例如,針對怎樣做一個有禮貌的“營業員”這一話題,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和游戲經驗,不斷強化游戲規則。
角色游戲是幼兒的生活縮影,他們可以通過角色的扮演將已有的生活經驗表現出來。主題活動正是在游戲過程中通過幼兒相互的經驗學習和分享,促進幼兒經驗的提升。例如,在小班角色游戲“下雨天”中,教師可以提出“下雨天可以在家里做些什么事”“下雨天要出去該怎么辦”“帶上哪些雨具”等問題,讓幼兒回顧和總結在“下雨的日子”主題游戲中獲得的生活經驗。幼兒不再討厭下雨天,會發現下雨的日子里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可以做,知道了下雨天使用哪些雨具,對雨具的使用有了模仿和表現的興趣。這樣,幼兒會在游戲中自然表現出一些下雨天的情節,讓游戲的內容不再簡單、枯燥。
對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內容,教師可以通過經驗回顧,幫助幼兒根據不同角色游戲的特點,將游戲內容滲透到各個游戲主題中,不斷豐富游戲情節。例如,面對大班“過春節”角色游戲內容,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和討論,啟發幼兒在小舞臺、小超市等各個游戲主題中滲透“過春節”的游戲內容,幫助幼兒總結生活經驗。
在角色游戲開展前,教師可以采用錄像、照片、情景表演、記錄單等方式,再現生活和游戲中的一些特定情景,幫助幼兒總結生活和游戲中的有益經驗,主動地將經驗在角色游戲中運用和表現出來。例如,在大班角色游戲“過春節”中,教師可以通過錄像或照片的形式,再現春節情景,幫助幼兒豐富經驗。在后續游戲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圍繞上次游戲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提升幼兒建構角色游戲經驗的能力。例如,在開展“醫院”游戲時,“醫生”給每位“病人”看病或“病人”打針,游戲內容單一。在第二次游戲開始前,我組織幼兒討論如何“看病”。大家各抒己見:“要先問哪不舒服?”“要用聽診器聽?”“要先掛號。”“可以吃藥,不用打針。”……既豐富幼兒的游戲經驗,又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經驗回顧中,提問非常重要。教師要注重問題的開放性、層次性、導向性、議論性和評價性,激發幼兒產生社會認知沖突。這樣才能拓展談話和討論的深度,引發幼兒思考,使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相互作用。此外,教師要對幼兒交流和分享的內容進行篩選和總結,讓談話和討論的結果形成有益的游戲經驗,從而實現游戲目標。
盡管角色游戲是幼兒自主開展的游戲,但是離不開教師的支持和引導。教師要從生活經驗出發,靈活運用各種方式,不斷豐富幼兒角色的游戲主題、內容和情節,讓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大膽表現自己對經驗的認識和理解,不斷建構新的游戲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