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明潔
我園共有三個戶外玩沙區域,一個是較空曠的近200 平方米的運動沙地;一個是沙池較深、近50平方米的建構沙地;一塊是由三個10 平方米左右的相鄰小沙池組合而成的游戲沙地。本文審視傳統玩沙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實例闡述如何從幼兒立場出發,帶著幼兒走進自然、走進戶外沙地,支持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為了解幼兒的玩沙游戲意愿,教師把區域選擇、創設的權利交給幼兒,讓幼兒自由選擇沙地、自主進行游戲。
在開放的環境和自主的空間中,教師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積極給予支持與回應。例如,大班幼兒在建構沙地游戲時,有的幼兒提出了“在這里挖馬路,玩沙地賽車”的建議,其他幼兒積極響應。但是,沙地中間有三根庭柱,不是建構賽道的適宜場地。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孩子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教師何不放手讓幼兒自己嘗試?教師遵循幼兒的游戲意愿,支持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場地和游戲主題,讓他們在建構沙地開展“沙地賽車”游戲。
隨著游戲的推進,幼兒發現了不少問題。建構沙地面積不到50 平方米,直線賽道不長,轉彎轉角很小,賽車時不是撞池邊就是開出賽道。
沙地中有三根庭柱,建構賽道時必須繞過庭柱。幼兒通過自主實踐,發現建構沙地不適合開展“沙地賽車”游戲,需要一個場地更大、更平坦、中間沒有障礙的沙地。
縱觀幼兒園三個沙地,幼兒決定在近200 平方米的運動沙地開展“沙地賽車”游戲。此時,教師及時給予支持,鼓勵幼兒調整沙地。隨著幼兒不斷發現和調整,“賽車場”出現了直道、彎道、障礙道、坡道等多樣化賽道,幼兒能夠盡情建賽道、玩賽車。
戶外玩沙游戲與室內玩沙游戲有著顯著的區別。室內玩沙受場地限制,基本以獨立個體玩沙為主,內容多為藝術類玩沙。
戶外玩沙則不同,幼兒可以在沙地上,除了用手挖、雕、堆等,還能在沙上用腳踩、跺、跳等,運用身體感官全方位體驗沙的特性進行游戲。除了身體感官自然體驗外,幼兒可以撿起石塊、樹枝在沙地上架起篝火燒烤,用沙加入適量的水堆成“灶臺”,用干沙為“調料”;幼兒可以拿起匾或篩網,在沙地中搜尋,為在沙地中找到“寶藏”而開心,體驗自由探索的魅力和快樂。
以往的玩沙活動多數來自教師預設,注重玩沙技能技巧的學習,帶來的是幼兒思維被固化、游戲缺乏活力。幼兒在玩沙活動中,往往會受沙箱、沙盤等大小的限制,出現建構的“斷層”。同時,同伴合作也會受場地影響。
此外,幼兒玩沙后多數會呈現藝術作品,沒有進入他們自己創造的“沙的世界”中真正游戲。為此,教師要創設空間更開放、活動更自由、合作機會更多、游戲類型更多樣的戶外玩沙游戲,如沙地賽車、百變群島、沙地小池塘等,引導幼兒自發商議主題、制定計劃、邀請伙伴參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
進入沙地的幼兒會運用各種工具在沙中挖掘、探尋。教師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引導幼兒創生更為多樣的玩沙游戲,促進幼兒積極探究與學習。教師在各個沙地邊都布置了材料架,上面分類擺放著部分堆沙模具和自然材料,如鵝卵石、樹樁、樹枝、貝殼、堅果殼等。這些來自大自然的各種材料能給予幼兒更為廣闊的想象和創作空間。
例如,大班幼兒運用水和樹干,在沙地玩起“百變群島”游戲,在沙地里挖出不同的溝渠后,玩“挖溝”游戲,在挖好的溝渠中注水,玩“開船”游戲,在挖好的溝渠上架設樹枝,玩“架橋”游戲等。與此同時,沙地周圍的小花、小草,甚至飄落的樹葉都成為幼兒的游戲材料。例如,在沙地插上一排落葉就是“籬笆”,在沙地插上一片小野花就是“花園”,在沙地用樹枝畫一個房子就是“公園”。可見,自然的游戲材料不但使幼兒的游戲更有創意,而且使幼兒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