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 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這要求教師改變幼兒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學習精神,通過多種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獲取知識的能力。體驗式教學呈現的是一個人文的、個性的、智慧的、靈動的課堂。在體驗式教學中,我園著力優化育人環境,打造自然生態課堂,注重多元感悟,追尋體驗生成,在活動中體驗學習過程、在問題中體驗知識的獲得、在創新中感受快樂。
幼兒園體驗式教學是受教育者在參與活動中獲得體驗并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團隊成員交流、個人體驗分享,不斷豐富經驗和認知。幼兒園體驗式教學以體驗活動為基本內容,以各種體驗手段實施教學,如操作性體驗、感受式體驗、視覺性體驗等。
自開展體驗式教學研究以來,我園堅持把師幼的和諧發展和人格健康,作為教育的價值追求。經過不懈努力,我園體驗式教學已取得初步成效,課程改革成果異彩紛呈。
1.呈現了親驗的課堂
親驗的課堂是生命感動的課堂,只有生命的感動,才能深入人心。因此,我園努力打造有生命感動的體驗。例如,在體驗活動“青蛙在流淚”中,教師通過欣賞、啟發、反思性表述等,讓幼兒知道青蛙與人類的關系。勸說小男孩放青蛙的情節,增強幼兒對動物的關愛之情。最后的放生活動讓幼兒的體驗沒有停留在單一的活動上,真正達到愛護動物的目的。幼兒在這種情景和氛圍中熏陶日久,便會逐漸用心靈回應教師的真情感動,師幼之間出現高頻度的心靈對話,生命的音符因此不停跳動。
2.呈現了人文的課堂
人文的課堂是情感互動的,只有感動生命,教育才有魅力。教師把“尊重、期待、賞識、激勵”播撒進每個幼兒的心田。面對幼兒的失敗和錯誤,教師給予諒解、寬容,讓幼兒生活在和諧、溫暖、相互信任、相互贊賞的氛圍中,養成積極的心態,使幼兒充滿自信,使學習成為享受,讓課堂煥發生命與人性的光彩。教師對幼兒的人文關懷能夠讓能力強的幼兒取得更大的進步,讓能力較弱的幼兒揚起自信的風帆。
3.呈現了個性的課堂
個性的課堂是師幼共同成長的生態園地。教師尊重幼兒的個性和成長規律,讓幼兒在活動中得以自然、和諧的發展,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注重師幼的互相激發、共同參與、質疑探究,從而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發展與和諧發展。教師不斷思索如何讓幼兒“動”起來,如何實現“合作、創造、雙贏”。這不僅是教師不斷提升、自我完善的過程,還是幼兒主動體驗、逐漸成熟的過程。教師在這些富有個性的課堂中感悟、提升,從而更好地推進體驗式課堂教學實踐。
4.呈現了智慧的課堂
智慧的課堂應該是資源共享的。我園以體驗式家長學校為切入口,分層分批對全園家長開展互動式培訓活動。體驗式家長學校為幼兒園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家長通過體驗式培訓學會了從幼兒角度思考、反省教育方法;懂得尊重幼兒,理解幼兒。我園還大膽創新,開展多類親子體驗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在與成人、同伴之間的交往中“大膽、自信、樂群、創新”。
5.呈現了靈動的課堂
體驗式教學讓課堂由此靈動起來。在體驗式方案設計中,教師能夠把握好活動主線,把體驗的意境渲染得恰到好處,形成完善、成熟的體驗式教學課程。在具體實踐中,我園組織教師創新教學方案、管理方案和活動方案,將一些公開體驗式教學案例進行整合,形成園本特色課程。同時,加強個案跟蹤研究,形成體驗式個案集。
教學的自然生態強調的是簡單、自然,追求真實、有效。我園為幼兒精心創設了生態種植園和玩沙玩水池,將課堂搬到戶外,讓幼兒親近、走進、擁抱自然。在種植、養殖、采摘等活動中,幼兒體驗互相關心、幫助的快樂以及獲取成果的欣喜與快樂。在自然狀態下,幼兒獲得了生命的感悟。
我園教師十分重視為幼兒營造與他人交往的類生態環境,營造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教師已成為幼兒學習的伙伴和朋友,他們一起在游戲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幼兒的個性得到舒展,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例如,在大班音樂活動“對山歌”中,教師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平等、寬松的氛圍。幼兒在與歌手“阿媽妮”對唱、男女對唱、想象創編等一系列互動中,真正實現了人與人、人與學習內容之間的和諧共存,從而建構類生態體驗課堂。
在內生態環境中,幼兒融入情感,心靈產生強烈震撼。例如,在大班體驗活動“有朋友真好”中,教師創設了一次神秘的旅行活動,在扶、走、說的心靈歷程中,幼兒體驗結識、接納新朋友的快樂,相互關愛、信任、支持的情感得到了較為完美的體現。這種來自人性的感動將會定格于幼兒心中。
我園不僅追求活動形式的創新,還努力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對美的追求,以此打動幼兒的內心世界,內化為幼兒的素養。每次活動都讓幼兒有不同的收獲,每年都有一次值得幼兒回憶的活動。
1.課堂體驗,促進幼兒探究式學習
一是創新園內體驗課堂。根據幼兒的心理求知欲、好奇心強等特點,我園每周組織一個生態體驗活動、每月開展一個生態專題活動,使課程內容成為充實幼兒生活、引發幼兒主動探究式學習的“活教材”,為幼兒的后繼學習及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二是拓展園外體驗課堂。我園利用各種節日,開展戶外體驗活動。例如,在世界臭氧日,幼兒身著用塑料袋、舊報紙、紙繩等做成的服飾,在廣場上走秀,倡導大家做凈化空氣的小能手;在世界糧食日,幼兒來到田野里,探尋農作物生長的秘密,通過勞作感受糧食的來之不易……通過開展園外體驗式活動,體驗式課堂空間被拓展得更廣,幼兒的情感也越來越豐富和生動。
2.多種輔助,讓體驗式教學更深入
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往往難以幫助幼兒建立起直觀的形象。特別是一些數學概念,抽象性很強。例如,在《大嘴配音師》課程教學中,教師制作動畫課件,讓幼兒在看、聽、說的體驗活動中加深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3.情景互動,升華幼兒的主體情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活動都能創設出自然的情境。例如,在“變變變”活動中,教師創設魔術王國的情景,為幼兒提供一些小衣服,讓他們去打扮,感受自己長大了。
當這些小衣服穿不上時,幼兒再觀看自己的成長過程。幼兒在角色的轉換中,不斷獲得知識、情感、價值觀的新體驗;最后,在“變變變”的體驗活動中,幼兒以自編自演的形式展示才藝。同時,其他幼兒適當評價,教師適當點撥。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幼兒的主體情感得到了升華。
在教學過程中,我園引導幼兒積極、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讓他們獲得更多體驗。例如,在小班健康活動“毛毛蟲的快樂行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進行體驗:用眼睛感知視覺的美,用聽覺感知毛毛蟲的快樂,用動作體驗當毛毛蟲的快樂……幼兒在體驗學習過程中掌握了技能,感受了從毛毛蟲蛻變成蝴蝶時的快樂。
在教學過程中,幼兒會經常提出各種問題。那么,教師應該通過怎樣的途徑解決這些問題?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園形成了“發現問題——通過體驗解決問題——形成知識——獲得成功”這一體驗式學習模式。例如,在大班科學活動“克隆變、變、變”中,教師引導幼兒發現自己身上和周圍一模一樣的東西,再借助幼兒熟悉的材料探索物體的復制過程,體驗現代化復制工具帶來的方便,最后在游戲“克隆動作”中體驗快樂。
在體驗性教學中,幼兒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感悟。例如,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毛細現象”通過觀察實驗,幫助幼兒探索了解“毛細現象”,感知不同材料的物品吸水的速度的不同。幼兒在操作中養成耐心細致的操作習慣和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全身心、全過程、全方位參與小組合作學習中,將個人的個性學習和小組的共性學習相互融合,從而培養幼兒的參與度、合作意識。
我園以課題為核心,圍繞幼兒園體驗式教學,開展各種評估活動,讓幼兒在評估中成長、教師在評估中提高。
1.自我評價課堂
教師是最直接的研究主體。以往,我園會對教師進行一些檢測活動。現在,我園組織教師在活動中自悟、自評。在每一次課題研討中,我園課題組會進行攝像,課后組織教師進行評議,先讓執教教師反思,其他教師再在評價活動的基礎上提升教學理念,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2.自我評價活動
一方面,我園開展一些常規評估,每學期進行1至2 次環境創設、區域材料、體育器具等評估,以此完善我園體驗式環境體系。評估的最終目的是了解教師能否突顯我園體驗式環境,是否能充分運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開展各項體驗活動;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幼兒各年齡段的特征,我園開展一些適合幼兒的競賽和調查活動,了解幼兒通過體驗式教學方式后各方面能力發展情況。在每次評估活動中,幼兒是主體,任何評估活動中都有幼兒的參與痕跡。
3.評價活動走進家庭
家庭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場所。為了加強家園互動,我園除了每個主題活動開展前的調查外,經常組織家庭式研究,引導家長發揮榜樣作用,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形成合力。
為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我園制訂“四美孩童”考評標準、建立考評機制,評出每天“禮儀寶貝”、每周“禮儀之星”、每月“禮樂小達人”、期末“禮樂小天使”,在《家長月報》上通報表揚,激發了幼兒、家長的熱情。
我園充分發揮課題評價在促進幼兒發展、課程改革等多方面的作用。在體驗式教學課題評價中,我園的基本要求和做法是:構建生態課堂的評價體系,形成各項體驗式環境的評價體系,全面促進體驗式課題的實驗進程,涵蓋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人員、評價空間和時間。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思維發展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不應為追求知識的掌握而對幼兒進行灌輸和強化訓練。”我園體驗式教學旨在讓幼兒在體驗中互動、成長。在這里,幼兒可以自由展現自己、感受生命的真諦、感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