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柱,張微
(佳木斯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當前,國內經濟進入調整優(yōu)化期,新冠肺炎疫情大范圍傳播,使得家庭生活環(huán)境出現(xiàn)深刻變化,部分家庭夫妻矛盾日益突出,分析矛盾的原因,有生活方面的、工作方面的、人際關系方面的等等。父母沖突除了會影響家庭和諧氛圍外,還會對家庭成員情緒和心理造成影響,孩子在父母經常爭吵的環(huán)境下生活,必然會對家庭生活心存恐懼,影響其對家庭、對父母的認知,甚至會對自己的未來產生影響。
2021年4月17日,《2021 中國婚姻報告》指出,“1987—2020年,我國離婚登記數(shù)量由58 萬對上升至373 萬對。”從離婚曲線來看,自2002年起以45 度角向上攀升,離婚率始終居高不下,數(shù)據(jù)顯示,因父母沖突導致離婚率達到89.1%,和平分手的僅占10.9%。雖然,父母沖突屬于夫妻間的行為,但沖突的后果卻是家庭的破裂或離散,即使大學生子女已經成年,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而且,在社會壓力持續(xù)增加的情況下,沒有做好應對準備的父母會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部矛盾。家庭關系不和諧影響最大的就是家庭成員,而大學生對婚姻關系缺乏應有的認知,外界示范效應會對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影響,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會使大學生對自己的婚姻與未來產生錯誤認知。數(shù)據(jù)顯示,當父母發(fā)生沖突時,僅有21.9%的大學生能夠以平常心對待,大部分都會產生異常波動,影響主觀幸福感。基于此,本文選擇此課題作為研究對象,以期達成預期的研究目標。
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整體在腦中的反映,是人對感覺信息的組織和解釋的過程。例如看到一個蘋果,聽到一首歌曲,聞到花香,嘗到美食等,這些都是由大腦傳達的知覺信息。
研究使用池麗萍、辛自強對“父母沖突”的定義,父母沖突是指父母間因意見分歧或其他原因導致的語言上的爭執(zhí)或身體上的攻擊。
父母沖突知覺是指父母間的沖突行為被外界感知的情況,父母沖突往往會對子女產生不利的影響和錯誤的示范作用。由于大學生群體缺乏此類事件的處理經驗和方法,在面對時往往會選擇逃避,如果父母沖突讓他們產生不良體驗,不僅會影響其現(xiàn)實情緒,還會使其對未來婚姻的理解產生恐懼感。
Diener 提出主觀幸福感概念,認為主觀幸福感是評價者根據(jù)已有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價,就是人在某一時刻根據(jù)已有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的綜合評價。主觀幸福感是人們根據(jù)已有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情感水平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價。主觀幸福感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是用來權衡自身生活質量的一個標準化心理標準。本研究認為主觀幸福感是根據(jù)人們已有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和情感水平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價。
Hiroko Kamide,KoJi Kawabe,Satoshi Shigemi,Tatsuo Arai(2015)認為,家族遺傳基因、個體習得環(huán)境與個體心理差異能夠影響和決定個體主觀幸福感。人類神經系統(tǒng)有先天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雖然,遺傳不會直接影響個體主觀幸福感,但遺傳是可以通過影響其行為習慣影響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利書鈺(2019)指出,個體是會主動進化的,會幫助個體盡快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和變化,在某種程度上,個體會通過主動調整改善事件對我們的影響,使情緒保持在平穩(wěn)狀態(tài)。對于個體而言,時間流逝會淡化事件的不良影響,但如何能夠在面對事件時選擇正確的方法是極為重要的,能夠對主觀幸福感產生直接的影響。
父母沖突有很多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比如吵架、打架、分居、離婚等。艾媒數(shù)據(jù)顯示,父母沖突幾乎都處于快速升級狀態(tài),沖突從爆發(fā)、升級到頂點的時間很短,因為矛盾不是單一存在的,一旦沖突出現(xiàn)就是既往矛盾的無限累積,矛盾沖突最后會有兩種結局:一是彼此沒有退讓,朝著不可預知的方向發(fā)展;二是屬于內部壓力宣泄,吵完、鬧完,沖突就會主動平息。何然、陳福美認為,父母沖突往往都是突破“臨界點”后的狀態(tài),在婚姻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種不如意的地方,但彼此都在容忍,當某一方決定不再容忍時,平衡就會被打破。因為父母沖突升級相對較快,所以往往會讓家庭成員措手不及。
由于大學生子女已經成年,部分父母愿意將子女作為壓力釋放對象,會時不時地通過電話、微信進行訴說,父母認為自己說完了,壓力釋放了,就沒有什么事了。但子女在接收到信息后,會產生很多的聯(lián)想。孩子對外界信息的感知是存在差異的,心智相對成熟的子女會安慰父母,息事寧人;部分心智不成熟的子女,可能會激化矛盾,但無論哪類子女,都會在父母沖突問題上感受到壓力。父母沖突產生的壓力不會因釋放而消失,反而會轉化為子女的心理壓力。
父母沖突具有突發(fā)性特征,可能會因為一句話、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動作,迅速點燃戰(zhàn)火,然后“燒遍”家庭全體成員。大學生作為家庭的核心成員,因主觀幸福感的評價機制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體驗和感受,主要原因在于大學生思維模式、心智成熟度存在差異,對同一件事情產生不同的反應,加之認知邏輯和經驗不足,會對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產生深刻的影響。
父母沖突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發(fā)生變化,無論其是否成年,當家庭內部不和諧時,都會讓其產生不良情緒,若學校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預防機制不夠完善,就無法協(xié)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谷雨認為,高校普遍設置心理教研室,但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教育內容一般以理論為主,無法做到全面覆蓋,而且高校心理教研室教學內容及案例分析大多都是以學生的現(xiàn)時心理為基礎,比如焦慮、就業(yè)、壓力及人際關系等,案例選擇也不夠全面。父母沖突在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中極為常見,從父母沖突出現(xiàn)的時間分析,大部分都是在大一時出現(xiàn),原因在于:父母共同撫養(yǎng)孩子成長時,在忙碌中缺乏對個人或生活的思考,孩子一旦考上大學,家庭矛盾會集中爆發(fā),很多高校認為這些事情屬于學生的“家務事”,學校不方便參與。學校有設計幫助學生提升人際關系的教學課程,教授學生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并且在社會群體中得到尊重,但將學生人際關系延伸至家庭的少之又少。
父母發(fā)生沖突時,子女往往在上學,他們一般不會關注子女的想法。已經離異的父母大多都是在趁子女不在家時離婚,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所以在沖突升級時,他們一般不會考慮子女的心理感受。大學生一般都是通過電話、信息感知父母沖突,有的家長完全是以訴苦形式讓子女知道家庭矛盾的,會對子女心理造成不利影響。父母沖突有一部分原因是子女壓力突然消失,共同的目標不在,導致矛盾迅速激化。艾媒咨詢服務中心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父母發(fā)生沖突矛盾的時間比較集中,矛盾出現(xiàn)和激化比較迅速,當子女離家到大學學習后,父母的關注視角由孩子轉移向彼此,潛在的矛盾會被無限放大。而由于子女不在身邊,矛盾出現(xiàn)時,對子女的心理感受更為忽視。
主觀幸福感是評價者根據(jù)已有的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等方面進行的綜合評價。實際上是大學生群體根據(jù)自己的評價標準進行的對照與評價,而大學生自己的參照系與其認知能力密切相關,如果大學生自我認知能力良好,能夠準確識別父母沖突的根本原因,就會不對自己的幸福感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如果子女對父母比較擔心,充滿悲觀情緒,主觀幸福感就會迅速下降。簡而言之,大學生憑借主觀思維去識別和判斷,在思維上存在局限性。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感知的結果,與個人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經驗、思考邏輯等密切相關。如果大學生思維簡單,對待任何事情都能夠往好處想,那么主觀幸福指數(shù)就高;反之,如果大學生思想過于復雜,任何事情都鉆牛角尖,那么主觀幸福指數(shù)就低。大學生缺乏人生閱歷和經驗,往往無法正確理解父母沖突,在感知上出現(xiàn)偏差,也無法對沖突有更加準確地預測與判斷,增加自己的壓力。
有的家庭父母沖突是常態(tài),一旦出現(xiàn)問題往往會采取極端的手段處理,導致沖突一而再、再而三的升級。有的父母在發(fā)生沖突后,雙方知道各退一步,再進行處理;有的則缺乏反思,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最終導致無法預知的結果。加之,父母身邊沒有太多可傾訴的人,一旦發(fā)生問題,就會彼此埋怨,缺少深刻地反思,導致婚姻經營出現(xiàn)問題。父母沖突的核心影響因子就是沖突雙方,父母雙方在家庭生活和婚姻關系中思考不足,當內外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和關注重心,導致沖突的出現(xiàn)。也有可能因雙方價值觀出現(xiàn)偏差導致矛盾,比如父母雙方有一方長時間在外打工,一方在家照顧孩子,雙方長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生活,看到的生活場景不同,思想認知出現(xiàn)差異,必然會影響雙方的關系;長期處于兩地分居狀態(tài)的家庭,即使沒有過于尖銳的沖突,雙方也會慢慢失去溝通交流的興趣。因此,父母對婚姻的經營與態(tài)度也是極為重要的。
1.建立服務機制
學校針對學生的心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給予學生最權威的支持,比如與專業(yè)心理服務機構建立共建關系,為學生的心理困惑提供專業(yè)的意見和指導。在涉及父母問題時,如學生感覺無力處理,可以上報輔導員,請學校幫助處理,根據(jù)事情發(fā)展情況,輔導員可以與學生父母溝通了解情況,對于能夠緩解的矛盾給予說服,如果無法挽回時,則要做學生的工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心理服務咨詢機制或者與校外第三方專業(yè)心理咨詢機構合作,積極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2.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在涉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時,應當堅持“貼近”原則,科學高效地選擇設計教學計劃,盡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育,如案例、視頻、解說等形式,必要時邀請學生參與設計,學生討論感興趣的內容,統(tǒng)計后形成書面材料,由教師負責查找相關內容,以增強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由于心理教學安排時間相對較少,只有提升單位學習效率,才能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3.父母應當注意與子女交流的內容
父母雙方要形成共識,在內部發(fā)生沖突時能不告訴子女就不告訴,能夠不說盡量不說,讓子女能夠安心在大學完成學業(yè)。平時盡量不要拿子女當“垃圾桶”,不要向子女釋放自己負面情緒,給予子女積極正面的引導。由于孩子長期處于密閉的空間內,主觀思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父母將家庭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告知孩子,但忽略子女的心理成熟度,會讓子女因父母的沖突矛盾造成困擾。
1.加強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不僅僅局限于中學及以下,大學同樣可以家庭聯(lián)動方式共同開展教育。首先,找到家校合作的“點”,大學與高中、初中存在的差異在于與家庭連接的緊密度,小學初中時,家長和教師可以經常見面溝通聯(lián)系,而大學家校合作模式只能停留信息溝通上,雙方定期交換學生的思想情況,及時了解最新的思想動態(tài)。因此家校合作雙方要做好分工,比如在校時由輔導員具體負責,而在家時則由父母關注,雙方就學生遇到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問題進行溝通。
2.注重心理培訓
在涉及父母沖突問題時,大學生必須要有明確的思想定位,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能夠在父母之間做好“助攻”工作,盡量將父母沖突控制下來,子女在介入后,往往能夠很快平息事態(tài),讓父母雙方冷靜下來。所以,要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巧,既便于了解自己,也能夠給予家庭一定的支持,讓家庭關系更加和諧。
1.提升學生主觀認知水平
在面對父母沖突時,學生往往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觀意識去感知和評價,從而對自己內心的幸福指數(shù)產生影響。為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學校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學常識教育,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評價方法,從更加全面的視角認識家庭、認識父母、認識婚姻關系等等,只有學生的主觀認知水平提高了,才能夠更準確地評價身邊發(fā)生的所有事。
2.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學校要將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健全的人格作為心理教育的任務,通過常態(tài)化教育和引導,讓學生對身邊人、身邊事充滿愛心,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所有的事情。學生掌握“跳出棋局觀棋局”的能力后,在感知外部信息時,可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tài)去觀察,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心理學教育能夠優(yōu)化學生的人格,端正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使其以正確的方式理解和認識世界。
1.父母在沖突后積極進行反思
家庭生活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選擇正確的方式處理,父母雙方要以和平融洽的態(tài)度進行思考,在發(fā)生矛盾時,一方退讓或雙方退讓都是比較好的選擇。偶爾的家庭沖突對于家庭關系和諧是有好處的,雙方矛盾得到解決后,家庭生活會更加和諧,關鍵是父母如何掌握矛盾沖突的“度”。
2.家長避免向孩子訴苦
即使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家長仍然要避免向孩子發(fā)牢騷。如果父母沖突升級,在家庭重大決策時應當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受,也能夠認認真真思考家長的意見,不會因為父母沖突而產生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