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觀念以及對藝術的欣賞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的戲曲藝術、戲曲表演本身的樣式呈現,也隨之這種“天翻地覆”悄然變化著。作為戲曲的教學,是否也應緊跟時代,去探索研究適應戲曲發展的需要,緊緊跟上時代的變革大潮?筆者認為戲曲教學要研究學生者對古老戲曲的欣賞、習慣、趣味和接受心理夫。特別是一些從事戲曲學習的年輕人,自身對戲曲存在著種種偏見,若不引起他們對戲曲的興趣,何談民族戲曲藝術會在他們身上繁榮發展呢?因此,素質教育就顯迫在眉睫了。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國戲曲的發展形成,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驕傲,它是各藝術門類的綜合體,彰顯出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給戲曲下的定義是:“戲曲者,謂現形式以歌舞演故事也。”歌,是指戲曲中的唱和念:唱即演唱,念即念白。舞,是指戲曲的做和打:做即表演,打即武打。“唱、念、做、打”的綜合表現手法,共同構成了民族戲曲表演藝術的基本特征。同為戲劇范疇,話劇是以語言和行動為表演特色,只說白,不歌不舞(目前,話劇為適應時代已經融入借鑒了戲曲的“歌、舞”);歌劇是以音樂和歌唱為演出特色,只歌唱,不說、不舞(在變革中為適應時代亦逐步融入了“念與舞”);舞劇是以音樂和形體語言為表演特色,只舞,不說、不歌;而民族戲曲表演藝術的特征為“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是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和獨特審美價值的戲劇藝術形式。了解和掌握戲劇歷史知識、特征、審美價值等,是一個戲劇藝術工作者必備的素質要求。因此,戲曲施教者的知識面、思想情感,直接影響著施教對象。所以戲曲教學不可以盲目地人云亦云,比葫蘆畫瓢。
表演藝術需要天賦,觀眾喜歡有靈氣有天賦的演員。但是,表演也不能完全依靠天賦和靈氣,它是一門高深的學科,是通過系統學習、實踐才能掌握技能,還需要熟悉生活,投入情感。往往我們看到在戲曲舞臺上,至今仍存在著一些演員手舞足蹈地表演了一番,但結果卻令人不解其意。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試想,觀眾走進劇場,目的是看你演了什么,是通過表演淋漓盡致釋放出一種思想和行動目的,傳達信息,從而讓觀眾獲得欣賞愉悅。如果你的表演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手舞足蹈一番,結果當然令觀眾失望而歸。細想想,這是不是教學上出的問題。
眾所周知,戲曲表演需要表演者具有唱、念、做、打的功夫,他所表演的招勢、唱、念只是顯示了他扎實的功力,為什么還沒能攏住觀眾呢?究其原因就是一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戲曲的教學要很好地向話劇教學學習,從老師的引導啟發,令表演者身臨其境,走進生活。從理論到實踐,從語言到肢體,內外統一,讓表演遵循著一個規則,既做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要求表演者自己很清楚在做一件什么事,找出原因為什么要這么做,明白自己動作的目的、意義,這僅是分析階段。下一步要挖枯心思地尋找一個動作,創造或選擇準確的表演動作。實際上,創作的艱苦就是在“怎么做”上做文章、下工夫。表演的這三個要素是從生活中人們的行為邏輯上總結得來的。經驗豐富的老戲骨們出神入化的表演,也不會違背了這個原則。這是他們創作表演的依靠和理論依據。然而,戲曲表演似乎就沒有那么多的考究了,只要按照老師所教的去做就沒錯。施教者恰恰忽略了這一表演原則,一味講功夫的扎實與好壞,從而帶來了戲曲教學上片面單一的問題,使受教者沒有這一表演規則的概念。這點在戲曲表演上是個短板,學習戲曲表演者沒能意識到真正的表演應是怎樣的,這是不是值得施教者深思?口傳心授也罷,言傳身教也罷,只能影響其演唱風格和戲曲藝術各門派的產生,對戲曲整體發展是不利的。
戲曲沒有系統的理論作指導,幾百年來大都是師承而來。但作為戲曲專業施教,除熟練掌握戲曲的基本功外,更需要借助話劇的表演理論,充塞進戲曲程式化的表演中來,使我們的程式化有內容,使程式充盈豐滿。在當代戲曲邁入現代化之初,戲曲的施教者是不是需要加強表演理論的修煉呢?本文非是忽略戲曲程式化、忽略基本功的訓練,反之提倡加強戲曲基本功的訓練,呼喚施教者提高自身修養,以適應當代社會發展以及戲曲的發展走向。作為熱愛戲曲學習戲曲的學子們,繼承發展是責任,更要明白唱、念、做、打是戲曲的骨架,是戲曲不可缺的基本功。就其唱,它抒情性強,在戲劇沖突強烈、人物情緒激動時,常用大段或成套的唱腔盡情發揮。此外在敘事、寫景、爭論、斥責等場合,借助唱功可增強藝術感染力。假如沒有唱,難成為戲曲。學習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擴大音域、音量,鍛煉歌喉的耐力和音色,還要分別字音的四聲陰陽、尖團清濁、五音四呼,練習咬字、歸韻、噴口、潤腔等技巧。當掌握了這一切時,更重要的則是善于運用聲樂技巧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與精神狀態。幾百年來,戲曲美學中一直有傳聲與傳情的分歧,有的演員側重音色和唱腔旋律的美,講究唱出韻味;有的演員則著重氣韻充沛、字正腔圓,主張首先要唱出感情。卓越的演員是聲情結合,通過聲樂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劇中人的心曲。其二,念也是戲曲表演重要的基本功,素有“千斤道白四兩唱”之說。念,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是加工形態的藝術語言,與唱相協調。念白與唱相互配合、補充,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藝術手段。念白是必修的重要科目之一,掌握了口齒、力度、亮度等要領之后,還須結合具體劇目,根據人物的特點和情節的開展,妥善處理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節奏變化,達到既能悅耳動聽,又能語氣傳神的藝術境界。其三,做是戲曲表演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泛稱,是加工形態的生活動作,通過手(手勢)、眼(眼神)、身(身段)、步(步法)等的靈活運用,使人物的形象、氣質更增光彩。在戲曲表演中當戲劇沖突激化、人物感情波動時,做功的幅度就加大,做功的揮灑就更夸張起來。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是戲曲有別于其他表演藝術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四,打是武術的舞蹈化,用以表現戰斗生活或特定的生活情景,如跌跤、掙扎、暈厥等。凡用古代兵器刀槍劍戟等(習稱“把子”)對打或獨舞的,稱“把子功”;在毯子上翻滾跌撲的,稱“毯子功”;還有成套的連續性的武功技術,如“起霸”、“走邊”、“ 趟馬”等,一般用來渲染戰斗氣氛和英武人物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