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
(作者單位:廣東海洋大學中歌藝術學院)
意識是人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它是在自然界中長期發展而得來的產物,是在實踐中人腦做出的肌能反應。意識作為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可將其分為主觀意識和客觀意識,其中主觀意識可簡單概括為人的認知與感覺。主觀意識對聲樂技巧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決定著人的發聲狀態,同樣發聲狀態也會反作用于主觀意識,在聲樂的學習中二者相輔相成。人的主觀意識貫穿于整個聲樂學習的過程,又或者說演唱其實就是一種思維意識的過程。聲樂學習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無意識的歌唱,第二個是有意識的歌唱,第三個是再次回到無意識的歌唱。第一個無意識歌唱階段是聲樂入門前的歌唱,思維意識中沒有攜帶任何聲樂技巧理論知識,僅憑借自己的聲音條件與樂感而進行演唱,如果在這個階段長時間高頻率的歌唱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嗓音問題。因此想在聲樂之路走的直走的久,一定要經過科學的訓練,將意識注入聲樂學習之中。第二個有意識的歌唱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也是最難度過的階段,學者在聲樂學習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克服的問題均匯聚于此階段。由于聲樂學科的抽象特性,看不見摸不著,只能憑借自己對理論知識的把握通過意識不斷去調整各個發聲器官才可得以進步。第三階段是回到無意識階段,經過學者反復的練習,正確的演唱技巧存于下意識中并形成肌肉記憶,這是演唱的高級階段但往往也很少有人能真正走入此階段。
人們常說“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氣息是歌唱的動力源泉,氣息控制的穩定為歌唱中的咬字、共鳴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呼吸器官主要有肺、口鼻、橫膈膜以及各個呼吸肌肉群等。人在吸氣時,空氣經過人的呼吸器官入至人的左右肺泡之中,肋間內肌用力向外推,肺泡擴張;呼氣時,肋間外肌向內推,肺泡收縮。氣息呼出與吸入的多少、深淺與快慢均由呼吸肌肉群控制。其中最易于把控和感覺到的是橫膈膜,其位于肺部下面,是由肌肉和腱組成的有彈性的膜,并將胸腔與腹腔隔開。橫膈膜是增加胸腔容積上下徑的重要肌肉的一部分,學者在歌唱時需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維意識去對橫膈膜加以把控。意識水平的高低對學者氣息的掌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人們常說的“氣沉丹田”并非是字面意義上的意思,人的氣息永遠無法下沉至丹田。人體吸入的空氣進入肺部,下沉的最大限度為肺部的底端。那為什么“氣沉丹田”這一詞卻廣為流傳?這正是想要給演唱者一種正確歌唱意識,即盡可能把氣息沉下去。
自然呼吸與歌唱呼吸截然不同。自然呼吸屬于無意識呼吸,吸氣與呼氣時間基本相同。并會因人的狀態的改變而改變,如休息睡覺時、興奮緊張時、運動勞累時都會有不同的呼吸狀態。而歌唱的呼吸是有意識呼吸,呼氣時間大于吸氣時間。歌唱的呼吸需要不斷的去學習和訓練如何控制與運用。如在演唱過程中,每唱完一句,都要主動將剩余氣息呼出,生理物理規律提到“體內不會無氣”,因此,此時新的氣息將自然而然的進入人的身體,這一動作一定是自動完成的,演唱者僅需輕微快速的用肋間內肌擴張肺部給新的空氣留出空間即可。切忌唱完一句后留著前一句的余氣便急于吸下一口氣并吸的很滿,這樣的呼吸方式不僅使氣息堵在胸口更會導致肌肉僵持、氣息不穩出現氣短破音等問題。另外,在自然呼吸時,呼氣時是呼氣肌肉群在運作,吸氣時是吸氣肌肉群在運作。歌唱中的呼吸,吸氣是吸氣肌肉群在運作,但呼氣時(即發聲時)依然是吸氣肌肉群在運作。演唱中需時刻保持這種呼吸意識,不僅可以避免漏氣現象并且可以提升音質、增加氣息的穩定性。
歌唱中的吸氣要求可分為以下三點:吸得深、呼吸肌肉群放松、速度快。其中,吸得深與呼吸肌肉的放松是歌唱的共性,而呼吸速度因作品而異。對于氣息較淺者,可尋找聞花香時氣息流入身體從而使腰腹部自然擴張的感覺,沒有多余的動作并使歌唱氣息暢通;對于呼吸速度跟不上者,可試著尋找驚訝的狀態去提升呼吸肌肉的靈活性進而提升呼吸的速度;對于那些演唱中呼吸肌肉緊張導致演唱僵硬的學者,可進行嘆氣式吸氣的練習,應先嘆氣后吸氣,吸氣時要想著嘆氣的感覺,從哪里嘆就吸到哪。這三種練習都需要依賴于人的思維意識,需要反復練習不斷加深印象。
古希臘阿基米德曾說過:“假如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找對支點會產生巨大的力量,這種杠桿原理也鮮明的體現于聲樂之中。每個人的歌唱器官各不相同從而導致歌唱支點各不相同。選對適合自己的支點,可以大幅度提升學者的演唱能力:可以保持歌唱時的身體平衡、穩定歌唱氣息的狀態、使聲音更加明亮圓潤并防止喉部跟著咬字亂動、身體肌肉亂用力等。但是歌唱的支點是什么呢?它如同聲樂這門學科般抽象,看不見摸不到,是經過不斷訓練而形成的一種思維意識,即想象中的歌唱支點。支點的位置多種多樣,有前中上支點(鎖骨與胸骨之間)、前中下支點(小腹)、后中上支點(頸椎下部后脖根處)、后中下支點(后腰)、下支點(腳后跟處)等,每一種支點在發聲練習中都具有不同的作用。運用前中上支點,想象自己的嘴巴在身體正中央的鎖骨與胸骨之間,歌唱時在這里發聲、咬字、吐字,誘導學者在歌唱中順其自然的將喉部向下并保持穩定,同時解放口腔肌肉與喉部肌肉的多余力量,使聲音變得穩定且靈活。運用前中下支點,想象自己的歌唱支點匯聚于腹部,可以使學者自然的找到深呼吸的狀態。運用后中上支點,即想象歌唱支點位于后脖根處,這種唱法對“吸著唱”有一定的幫助,要求學者將喉嚨始終保持于吸開的狀態、使全身的歌唱通道暢通無阻、咬字咬于后脖根處,嘴巴動作要小,切忌粘軟腭。可減少漏氣現象、提升歌唱咬字的清晰度與靈活性并保持音色的統一。這一系列找支點解決歌唱問題的方法均依賴于人的主觀意識,學者需運用自身想象來調節支點所在處從而對各個歌唱器官加以控制。
歌唱表演的行為有兩個創作的過程:第一個創作過程是作詞家與作曲家合作譜寫的歌曲譜,被稱為“一度創作”;第二個創作過程是演唱者將譜面上的音符與文字轉變為有聲、有情的歌唱行為,被稱為“二度創作”。作詞家使用最能體現自己心境的語言呈現一首作品的內容,作曲家則使用音高、節奏與音樂符號給予了表達作品內容的形式,而演唱者在尊重詞曲作家所想抒發情感的前提之下,通過對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賦予作品靈魂。人的思維意識對人的行為選擇起著重要的影響,同樣的歌詞、曲調,由不同的人演唱都會各具特色,即自己在面對詞曲作家所設置的情感背景時的心理狀態與行為選擇。
二度創作要求演唱者在熟練掌握作品曲調、唱詞、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劇情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音樂分析進而有意識的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投入至演唱之中,運用藝術處理的方法將作品的內容表達的淋漓盡致。藝術處理對一首作品演唱的完整度有著重要影響,主要可分為歌唱速度、歌唱力度、歌唱音色、歌唱語氣四種,不同的情境氛圍之中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在速度方面:寧靜、憂郁的氛圍之中,速度是平和緩慢的。在緊張、歡快的環境之中,歌唱速度較快。在力度方面:描寫強烈的情感、高大的形象時一般采用較強的力度,形容細膩的感情、神秘的意境時采用較弱的力度。在歌唱音色方面:有虛中含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沙啞之聲等。在歌唱語氣方面:表達愛戀之情會采用嫵媚、溫柔的語氣,表達對某事不滿意會使用生硬冷淡的語氣等等。在日常練習中要有意識加強對作品處理的訓練,靈活使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去提升對作品“二度創作”的高度。
另外,在演唱中應有意識的將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感性是指將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時所流露出的情感特性,理性是指對歌唱技巧與作品中唱詞、節奏旋律等的把握。如果演唱者過于感性,會出現忘詞、與伴奏脫節、歌唱無氣等等狀況;如果演唱者過于理性便又會丟失詞曲作家給予作品的情感,導致整個演唱平淡無味。應在意識的作用下將二者保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之中,既有扎實的歌唱技巧作基礎又有動人的情感流露,方才為一首完整的聲樂作品。
在聲樂學習的道路上,會有多種心理障礙影響著聲樂的進步,應該用較強的思維意識去清除這些心理障礙。意識是由人的認知,情緒,動機等構成的一種豐富而穩定的內在世界。因此,首先應該去提高自己對歌唱技巧知識的掌握,不斷增加自己成功的體驗,逐漸將頭腦中的盲目害怕轉化為科學的聲樂知識;其次不要因他人的言論或自己還未能達到的高度去給自己施加壓力從而影響自己的情緒,應使自己保持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狀態下去歌唱;最后應建立自信心,與性格開朗、熱情善良的朋友共同探討聲樂知識,并主動要求對方給予自己演唱的一些客觀評價,從而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演唱水平,對自我評價進行調整,提升自信心,同時還可以去削弱面對他人評論的恐懼感。理論知識是學習聲樂的基礎,在意識的作用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去提升自身的各個歌唱肌能,有了過硬的本領,各種心理障礙自會逐漸消失。
不敢出聲:這種情況常常發生于初學階段,感覺自己的聲音難聽不敢把聲音放出來,每次唱歌都害怕、緊張,很難靜下心全心全意投入進學習中。這樣不僅會嚴重降低學習效率,更會因緊張導致不該用力的肌肉也異常緊張。心理上的放松是肌肉放松的基礎,如果長期緊著唱會使之成為習慣,成為以后聲樂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面對這種情況一定要及時去樹立正確的思維意識:首先,應該多去了解一些著名歌唱家、或者身邊成功教師的生平經歷,聲樂并不是一張口就會唱出余音繞梁的感覺,從無到有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妙音是要經過無數次的量變到質變而形成的。其次,要提升學者的學習興趣,多聆聽好的聲樂作品、多閱讀聲樂理論書籍。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歌唱家,將其作為榜樣、作為奮斗的目標,去感受每一次離目標更進一步的樂趣。最后,多鍛煉自己的意志力、想象力去克服這種心理,切忌逃避問題,堅持采取針鋒相對的辦法去解決問題。經過長期的學習與訓練去減少這種恐懼,有意識的將“怕”轉變為“敢”。
恐高:恐高心理屬于聲樂學者的常見心理障礙,許多學者不論在練聲中還是作品演唱中,一遇到高音就會害怕,久而久之這種心理會變為遇到高音的條件反射,為日后的高音訓練增加障礙。恐懼實則是無知的表現,沒有科學的意識去操控歌唱的各個器官。應該多去學習科學的演唱技巧,豐富理論知識。在唱高音前不要有會不會破音、會不會偏低、會不會被別人聽到的想法,這只會增加對高音的恐懼感。另外,應該有意識的與音高產生一個對抗的力,即音高越高,越需要去尋找向下的力,感覺氣息越深。反復練習,去扭轉面對高音思維意識,將每次唱高音前的無知恐懼有意識的去轉化為如何將科學的方法運用至實踐中。
怯場:怯場是指演唱者登臺時害怕緊張而形成的一種心理障礙,是所有學者都需要闖的一關。怯場的表現種類繁多,有呼吸急促、嗓子干澀、心跳加速、身體緊張僵硬、聲音顫抖、跑掉忘詞等現象。怯場嚴重者,在舞臺上的表演會大大折扣并在心中留下陰影。演唱者在登臺演唱時應有意識的去克制自己的思維意識,不考慮歌唱中出現問題怎么辦、歌曲難點唱不好怎么辦、臺下觀眾如何評論你的演唱等。可嘗試用意識去轉換臺下觀眾的身份:其一,可以將臺下觀眾當作自己的傾訴傾訴對象,去想象作品中所表達的內容,所演唱角色的性格特征,將自己置身于其中,自然地對臺下觀眾去抒發情感。其二,將臺下觀眾轉化為南瓜,即“南瓜置換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多數怯場者,面對不會反饋、沒有看法的南瓜,演唱者會更加輕松自在。最后,演唱者應該有意識的去考慮臺上環境與自己平時練歌的環境有何不同,一般舞臺會有吸音效果,用同樣的力度歌唱臺上總會感覺音量過小,此時演唱者只需有意識的去找平時在臺下練歌的感覺即可,切忌為尋求大的音量使用蠻力歌唱,否則會導致不停地漏氣、多余肌肉亂用力等問題。
演唱是由身體的各個器官參與并相互配合而完成的,理想的聲音需要經過演唱者長期的主觀意識積極對各個歌唱器官加以調控而形成。在聲樂學習中,主觀意識不僅要為聲樂的學習與演唱提供理論知識,更要在實踐中去調控各個歌唱器官,從而使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對于聲樂教師來講,教學不僅僅是傳授聲樂演唱技巧,更多的精力應放于如何開發與提升學生主觀意識,從而更好的去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智力并形成優良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