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豪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學校音樂教育是一種面對普通全體學生的教育,學校音樂教育的新體系的目標是使學生能夠通過音樂活動喚起情感、抒發情感、表達情感、交流情感使學生們的精神生活更美好。從教育的目標出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從音樂教育的目標出發,劉沛教授認為學校音樂教育要更加關注到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文化傳統,要顧及這個傳統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要體現滲透其中的豐富的民族特色,通過教育造就有利于我國音樂文化健康發展的新一代。
音樂審美趣味是培養音樂審美意識構建的前提,是指個人對音樂的興趣差異。它使人的音樂感受能力有了一個發展方向,能使人對一定領域音樂的體驗得到加深。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家庭環境,因此學生們對音樂的愛好與興趣也就不盡相同,趣味標準是在個體的經驗中形成的。夸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一件事物感興趣,才會去認真的了解它學習它。通過對學生音樂審美趣味的引導,能夠更有利于我們潛移默化的開展音樂審美教育。
“公共”一詞的來源之一是希臘語“Koinon”(“關心”)包含著共同、關心之義,它所強調的是同一場景中多元主體之間的人文意蘊。公共性本身的關鍵是一種為他性,這種為他性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在這種行為之中,既包括了對自我的追求,還包括了在面對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時而形成的共同意識。同時公共性意味著普適性,普適性指的是公共性在效能和意義上的內涵,還指普遍有效性、非排他性。文化的公共性是文化的本質特征,文化是內涵價值和外顯形式的統一,內涵的價值是通過人的需要給人的活動設定的價值追求。文化是為了人而存在的,當本民族的文化給予了人民強烈的歸屬感的時候,它就會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當它作為一種普遍認同的公共性文化時,它便可以對人的活動進行規范、引導以及制約。公共性信念的有無,當是一個民族文化品質之高下、優越與否、涵容性程度高低。內在生命力大小,以及是否具有公共價值影響、示范、輻射力等的最顯著的標志。音樂文化作為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音樂通過樂音的規律運動以及豐富的情感來影響人們,它所給予人們的精神力量也是極為重要的。通過對音樂文化的闡釋,能夠改變人的認知內容、感覺結構和評價態度,能夠增強人們對于音樂文化的感受深度和直接性,使人的心靈與音樂發生共鳴。
1、初中生音樂文化掌握內容的共性。從對初中生音樂學習興趣現狀分析出發,通過對部分初中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目前初中生音樂學習情趣的平均情況,東北師范大學的李念同學在對長春市XX中學初一的同學進行調查后得出的結果分析,其中喜歡流行音樂的占39%,搖滾樂占22%,而喜歡中國民歌民樂的學生加起來只有11%。河南師范大學的王亞男同學在對鄭州二中的初二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在普通班中有83%的學生喜歡流行音樂,有7%的學生喜歡民族音樂。而在音樂班中只有3%的學生喜歡民族音樂。基于上述兩個調查不難發現,在初中階段喜歡流行音樂仍是目前的主流,雖然喜歡什么類型的音樂是學生們的自由,但是初中生在面對目前五花八門的流行音樂時,能否有自己心中的標尺,來對流行音樂的“好”與“壞”進行區分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把公共性音樂審美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的重要原因。
2、認知的共性。初中生脫離了小學時只滿足于活潑、快樂的音樂作品的階段,開始對表達感情的音樂作品展現興趣。從審美態度來說,對音樂是喜歡的,但是又極易受社會、家庭的影響,在審美上具有一定復雜性。對于音樂種類來說,初中生更喜歡能夠表達自己情感的,與情緒密切相關的,歌詞通俗易懂的流行音樂。初中生更喜歡用歌唱的方式,去感受音樂作品所描繪的藝術形象,體驗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情感。總體來說處于向成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認知帶有片面性,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但是對于音樂理論的學習會較小學更加易于接受,對音樂會有更強的理解力和鑒賞力。
3、個性心理的共性。初中階段是個體身體發育的鼎盛時期,生理上的成熟使初中生逐漸產生了成人感并渴望擁有新的社會角色,自我意識較為強烈,但是由于心理水平有限,最終容易導致身心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反抗性與依賴性、閉鎖性與開放性、勇敢與怯懦、高傲與自卑等。對事物的認知能力還不足,情感體驗較易受到干擾,強烈多變。
公共性的音樂審美是個體在審美過程中都應具有的體現了個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符合時代要求的,寄托著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優秀民族音樂的審美追求,是能夠使班級內,甚至是校園內形成一種符合核心主義價值觀的學習音樂文化的氛圍,使學生們能夠更好的感受、鑒別音樂之美,使學生們的精神生活更美好。通過公共性音樂審美的構建,幫助學生感受多層次的情感體驗,使其能夠從更高的地方來審視自己所處的環境,認識到自我認知的不足,從而建立健全穩定的人格,提升學生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傾向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文化自信。通過對不同時期我國優秀的音樂進行探索可以發現,不管在和平時期還是戰爭時期,它都可以給予我們不怕困苦、向前奮進的力量,例如,抗戰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用雄壯的旋律、堅定的節奏,反映了當時中國人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進行革命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這種傳達給人們奉獻、團結、愛國的精神的音樂文化,正是學生們需要學習和普遍認同的公共性音樂審美追求。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了要聆聽世界各國的優秀音樂作品,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通過曠闊的了解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擴大文化視野,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現代公共哲學觀念認為,一個社會之所以能不斷發展和保持穩定,一個重要的因素應該歸于社會發展的公共性訴求。筆者認為教會學生能夠提出有益于自身發展的公共性音樂訴求,能對自身音樂學習提供重要的作用。當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審美追求下不斷前進時,學生能感受到身心的愉悅,擁有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幫助學生能夠自我選擇以及自我負責。如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就核心價值觀建設的主體目標而言,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任務就是“價值觀”的共識,在一個多種文化和價值觀念共生并在的社會情境中,價值共識的有無,以及達成價值共識的程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社會是否可以從整體上分享同樣的價值信仰和價值目標。
總之,音樂教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不僅要在音樂課堂中傳授音樂相關的知識,更要背負起育人的重要責任,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在培養審美興趣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能夠如何分辨音樂。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培養公共性音樂審美觀,既適應了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也為學生自身的個性審美打下了基礎,通過這樣方能使學生們今后的音樂學習事半功倍。
[1]高建進:《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的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人民音樂》,2014年第1期。
[2]列·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年。
[3]郭湛:《社會公共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上海音樂出版社,2022年。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
[6]袁祖社:《公共性與馬克思哲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