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承德廣播電視臺 張楊 張濤 王文博 李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堅持不懈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提升道德情操、樹立良好風尚、增強文化自信。
(一)革命精神的新時代闡發。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紅色基因”,是建黨百年來不忘初心的精神追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精神為代表的中國精神進行了系統闡釋,不僅對傳承好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時期積淀的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進行重要論述,還對新時代走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弘揚中國精神進行深刻闡發,提煉總結偉大建黨精神,為全社會踏上新征程、投身新偉業凝聚思想共識、匯聚精神力量。2021年“國慶”期間,黨中央批準了第一批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具有一定地域屬性的“塞罕壩精神”“老區精神”等入選。作為革命老區和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國家綠色發展先行區,這對于承德全市上下牢記總書記囑托、奮力激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精神合力,全力開創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強市、魅力承德”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紅色教育的承德實踐。紅色教育是通過提煉和總結紅色資源、革命文物、歷史故事中的精神內涵,對全民進行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時代精神和國家安全教育。《河北省革命文物名錄(第一批)》認定承德有29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56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此外,承德市及各縣(市)區分布著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博物館等,近年來,各地還涌現出一些個人出資創建的展覽館、紀念館,進一步豐富了地方紅色資源的展示和教育功能。承德市委黨史研究室、政協承德市文史委、市檔案館等有關部門和相關民間組織、個人,系統性收集整理承德革命文獻史料,編纂出版了《中國共產黨承德歷史》《承德抗戰調研資料選編》《承德解放戰爭史料選》《紅色記憶:承德革命遺址》等著作及《承德文史》等刊物。近年來,承德充分利用紅色資源,逐步推進革命歷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常態化。各級教育部門、院校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等舉措,組織針對少年兒童的革命歷史教育;市直各部門、各縣區及企事業單位扎實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通過實地觀摩、講黨課等形式傳承弘揚革命精神、提振干事創業的熱情。
(三)綠色發展的新時代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綠色發展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而全面推動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十四五”規劃對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近年來,承德市圍繞深化“三個植入”、推進“四個再建功立業”,積極探索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全力爭創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實施“生態+”戰略,發展碳匯經濟,加快推動產業、能源、交通、用地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化交易;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圍繞構建“3+3”現代產業新格局,做優文旅康養體育產業,全面提升承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全面開啟高質量發展“生態強市、魅力承德”新征程。
革命老區承德的紅色資源十分豐富,發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在叫響紅色品牌、傳承革命精神方面具有很強的比較優勢,是承德凝心聚力聚焦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精神之源。
(一)革命精神的新媒體傳播思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改革開放新時期,老區人民為黨和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老區人民對黨無限忠誠、無比熱愛。老區精神積淀著紅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區人民同樣展現出了強烈的奉獻奮斗精神。自1925年初成立中共熱河工委以來,承德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涌現出陳鏡湖、孫永勤、董存瑞、郭小川等英雄人物,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老區精神的深刻內涵中,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博大胸懷、頑強的斗爭精神和創新的思想品格,對于凝聚承德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自我革新的精神共識,推動各項事業跨越發展意義重大。革命精神的新媒體傳播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一方面,深挖承德老區精神的新時代內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并與新時代發展定位、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結合,讓主題宣傳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利用新媒體平臺在理念、技術、渠道等方面的優勢,走好網絡群眾路線,進行符合媒體定位、受眾易于接受的有效傳播,讓紅色教育卓有成效。
(二)紅色教育的新媒體傳播優勢。當前,承德革命資源的利用與挖掘主要體現在紅色游等實體產業和革命歷史研究等領域。以往,革命精神的紅色宣傳教育存在形式單一、說教性強、時效性差等問題,癥結在于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物質與智力投入不足。新媒體具有受眾廣泛、形式多樣、實時發布等鮮明特點,在傳播效率、呈現方式、互動形式、個性服務等方面優勢明顯。有必要運用新媒體平臺,將承德革命歷程、時代變革、發展成就與網絡傳播相結合,助推高質量、品牌化的本土紅色教育,為打造精品紅色游助力。這就需要在紅色教育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充分結合承德革命遺跡和紅色資源,精準提煉老區精神實質,借助互聯網技術有效提升紅色教育的傳播廣泛性與大眾參與度。
(三)綠色發展的新媒體傳播創新。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承德時強調:“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進一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各方面,需要打破舊有的思維定式和條條框框,堅持生態綠色理念,推進高水平生態建設,加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準確把握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承德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核心要義,走出一條再建功立業、實現“二次創業”的新趕考之路,激發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放在綠色發展上。這就要求主流媒體聚焦主題主線,服務中心大局,強化新媒體平臺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營造積極向上、風清氣正的輿論環境,為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強市、魅力承德”新局面鼓與呼。一方面,通過傳承老區精神、“塞罕壩精神”,宣傳綠色發展成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入心入腦;另一方面,通過提升紅色教育效果,讓“兩山”理論發揚光大,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一)打響鄉村紅色游品牌,豐富紅色教育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2021年以來,承德廣播電視臺通過開展“游紅色圣地、述紅色記憶”系列移動直播及后續報道,展示承德各縣區紅色資源、革命遺跡背后的感人故事與艱辛歷程,讓紅色文物“活”起來、革命精神“振”起來。
1.桲欏樹社區的今昔變遷。桲欏樹社區(原金杖子村)位于平泉市,是河北省人口最多、配套設施最完善的農村社區,也是承德保衛戰——桲欏樹圍殲戰的發生地,《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對此戰有明確記載。地處革命老區的桲欏樹社區,20世紀90年代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思想僵化而成了有名的“欠債村”。后來在村兩委帶領下,興礦業、辦企業、強產業,走出一條產業振興、人居改善、共同富裕的新路。正因為老區精神的代代相傳,才孕育了桲欏樹社區解放思想、攻堅克難、奮發圖強的精氣神,締造了美麗富裕的幸福新村。以“重溫桲欏樹戰役崢嶸歲月、感受革命老區今昔變遷”為主題的移動直播及后續報道,不僅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也為該社區以桲欏樹戰役為切入點,提升革命老區品牌形象,助推一二產業與紅色游、生態游等高附加值的綠色產業融合提供了突破口。
2.建廠溝村的老區潛力。承德縣五道營鄉建廠溝村在抗戰時期是承平寧抗日游擊根據地中心區,中國共產黨曾于1943年在此成立聯合縣,先后有數千名英烈血染這片熱土。村民李銅從小受抗戰故事、革命遺跡影響,從2010年開始個人籌建承平寧抗戰紀念館。經當地黨委政府、愛心組織、主流媒體多方支持,如今,紀念館初具規模,成為市級國防教育基地。通過承平寧抗戰紀念館,讓人們知道了革命老區建廠溝村,吸引單位院校、革命后代、自駕游客慕名而來,為這里開展紅色教育提供了機遇。通過“回望承平寧抗戰烽火、勿忘革命老區精神”移動直播及后續報道,助推該村利用紅色資源,發展和延伸紅色游主題的游學、教培、農家飯、采摘園等綠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二)聚焦革命精神實質,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無論過去、現代還是未來,以老區精神為代表的革命精神蘊藏的特質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單是那個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最真實的寫照,也為新的實踐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有利于通過傳播度高、互動性強、有吸引力的新媒體平臺,營造全民參與氛圍,提高紅色教育效果。具體做法上,一是開展朗誦大賽等群眾活動,有針對性地引導青少年群體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激發愛黨愛國熱情。二是發布原創黨史學習教育系列網課,有側重地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三是推出“用檔案講述承德黨史”系列文章及音頻訪談,因地制宜地引導廣大群眾知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一)與時俱進傳承革命精神。想要傳承好革命精神,推動革命老區換新顏,就要認識理解革命的創新性、精神的時代性、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借助表達、傳遞、展示等方面的傳播技術的進步,創新革命故事、歷史遺跡、紀念活動的報道和呈現方式,引發大眾精神共鳴,激發人們勇往直前的使命感、真抓實干的責任感,用實際行動讓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讓老區精神、“塞罕壩精神”代代相傳。
(二)擴展創新紅色教育模式。以往的紅色教育對象主要是下一代,教育渠道集中在課堂上、課本中、活動里,目的是樹立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時代紅色教育應著力于擴大對象、豐富方式、拓展途徑,這就倒逼主流媒體全力推進媒體融合,創新理念、內容、制度、業態,充分發揮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全媒體特征,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導向引領作用,提升紅色文化育人功能與成效。
(三)因地制宜助推綠色發展。綠色發展看生態,生態保護看鄉村。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是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革命老區承德分布著大量的紅色資源,為發揚革命精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富礦”,積極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因地制宜促進紅色教育產業化,促進生態、可持續農業產業與第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現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的“金鑰匙”。
總之,承德革命遺跡和紅色資源豐富,作為主流媒體,承德廣播電視臺不忘初心、求真務實,通過所屬新媒體平臺對革命精神、地方黨史進行符合現代傳播規律和網絡受眾需求的呈現,有助于傳承頑強拼搏、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敢于創新的老區精神,拓展紅色教育的手段和內涵,提升紅色文旅產業的品牌和附加值,凝聚廣大干部群眾弘揚“塞罕壩精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精神合力,助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承德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