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連理工大學 王昕 龐丹 金保德 李曉杰
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高校紀檢工作為高校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是高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高校治理體系的優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院(系)級基層組織擁有的自主權力不斷加大,隨之而來的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形勢也與日俱增。作為高校紀檢監察系統的“前沿”和“末端”,高校院(系)級紀檢組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必須深入研究加強高校院(系)級紀檢組織作用發揮和履職效能提升的實踐途徑。
“執紀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多次對紀檢監察隊伍建設提出要求。十九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要求“從嚴從實加強自我監督約束,建設政治素質高、忠誠干凈擔當、專業化能力強、敢于善于斗爭的紀檢監察鐵軍。”十九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要求“落實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要求,努力做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我國高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高校紀檢工作是否有效,也要用“立德樹人”的成效來檢驗。高校紀檢干部同時又是高等教育從業者,必須堅持紀檢監察與“立德樹人”辯證統一,協助黨委監督檢查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情況,要突出國家政策、學校關注、師生關切、社會關心的重要任務開展工作,成為政治過硬、師德高尚、業務精通、忠誠干凈擔當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捍衛者,實現以基層紀檢工作新成效助力高校改革創新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以大連、廣州、武漢具有典型代表的3所高校為例,通過發放問卷、查閱資料、個別訪談等形式,開展高校基層紀檢組織履職現狀調研。通過調研看,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當前高校基層紀檢組織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在具體工作實踐中還存在一些偏差和問題。
(一)政治站位不夠高,思想認識存在偏差。隨著高校院(系)級紀檢組織建設的不斷推進,院(系)級黨組織對紀檢組織工作的認識不斷提高,但由于缺乏相關經驗等原因,無論是作為被監督者的院(系)級黨組織還是作為監督者的院(系)級紀檢組織,都不同程度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個別院(系)級黨組織政治站位不高,對“兩個責任”認識不清,貫徹不到位。有的人認為有學校紀委監察機關就足夠了,院(系)級紀檢組織起不了多大的作用。有的院(系)級紀檢組織,工作缺少思路,只是機械地落實上級文件和指令,沒有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有的院(系)級黨組織推進紀檢組織 “三轉”不到位,不用心、不用力,導致紀檢組織工作主業弱化、職能泛化、作用虛化。一是主業弱化。表現為個別院(系)級紀檢組織凡事都聽令于黨組織的安排,缺乏工作的獨立性、自主性,無法專注發揮紀檢組織的職能作用。二是職能泛化。個別紀檢干部錯誤地認為只要是開展監督工作,就得事事過問,樣樣了解,大包大攬,看似工作轟轟烈烈,實則監督效果并沒有達到。三是作用虛化。有的院(系)級紀檢組織開展監督瞻前顧后,尤其是對“一把手”的監督畏首畏尾,怕越權,怕得罪人,監督形同虛設。
(二)工作機制不夠健全,監督流程有待規范。一是缺少院(系)級紀檢組織開展同級監督的實施細則。院(系)級紀檢組織是在同級黨組織領導下開展工作的。實踐中,由于受黨組織、行政隸屬關系的影響,同級監督存在難題,監督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尤其是對“一把手”的監督很容易陷入“制度空轉”。雖然黨章、黨內監督條例對同級監督有明文規定,但都是原則性的要求,對監督的標準、環節、手段等缺少配套實施辦法,這是導致院(系)級紀檢組織不敢監督、不愿監督的原因之一。二是缺少具體業務工作的指導辦法。雖然各個高校基本上制訂了院(系)級紀檢組織工作制度,對工作職責有了一定的劃分,但這些規定還是較為籠統和簡單,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強。由于缺少具體工作標準和流程指導,導致有的監督工作開展不規范、不嚴謹、不細致,存在人為因素和隨意性。院(系)級紀檢組織從“不管”到“都管”,從“缺位”到“越位”的情況時有發生,監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監督工作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都打了折扣。
(三)監督方式方法有限,常態化監督存在缺失。監督是院(系)級紀檢組織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這是紀委監督執紀問責的基礎和立足點。政治監督是開展各項監督的統領,日常監督是做實做細監督職責的根本。調查發現,部分院(系)級紀檢組織對本單位的政治監督缺少抓手、方式簡單,把政治監督等于一般的專項檢查,政治監督空洞乏力;日常監督中政治意識不強,沒有從政治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缺少方向引領,日常監督不夠聚焦。部分院(系)級紀檢組織未能主動開展常態監督,只是聽隨上級組織的要求,上級有明確部署的就抓緊落實,上級沒下達“硬任務”的,院(系)級紀檢組織很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對自身的重點工作、長線工作、日常工作沒有深入研究和謀劃,甘做“提線木偶”,提一下動一下。問卷結果顯示,只有68.8%的院(系)級紀檢組織能夠定期召開紀委會議,研究日常工作;50%的院(系)級紀檢組織能夠不定期檢查本單位廉政風險防控措施落實情況;26.3%的院(系)級紀檢組織能夠圍繞本職工作對本單位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院(系)級紀檢組織綜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特別是“第一種形態”的能力不足,開展日常監督切不中要害,有失精準,僅采用專項檢查和約談、信訪處理等進行監督。“四種形態”的教育警醒、懲戒挽救和懲治震懾等多重功能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四)基層隊伍力量薄弱,專業能力亟待提高。當前高校院(系)級紀檢組織委員幾乎都是“半路出家”,對紀檢工作不甚了解,顯然無法保證紀檢干部專職專責開展紀檢工作。這些紀檢干部自身都有大量的教學科研管理任務,兼職做紀檢工作更是分身乏術、力不從心。特別是院(系)級紀檢組織書記主要由班子成員兼任,部分工作職能交叉,在行使人財物管理權時,還要對自己進行監督,這會導致某些工作無法協調順暢運行。在這樣人員配備的前提下,院(系)級紀檢干部隊伍呈現5個突出的問題,即職能定位把握不準、黨紀法規理解不深入、專業知識不扎實、業務流程不熟悉、“實戰”經驗甚少。調研發現,仍有31.3%的院(系)級紀檢組織內部沒有明確的分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紀檢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心。雖然所有單位的下設黨支部都設立了紀檢委員,但是僅有56.3%的單位能夠每年對黨支部紀檢委員進行業務培訓。紀檢工作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專業性都很強的工作,但目前院(系)級紀檢組織委員以及下設黨支部紀檢委員執紀水平普遍不高、專業能力有很大欠缺,進一步削弱了對院(系)級單位權力運行監督的實效。高校的紀檢監察工作涉及對招生錄取、人事招聘、招標采購、財務管理、基建工程、學術研究等多個領域的監督,要求紀檢監察人員必須具備經濟、法律、財務、審計、工程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尤其是在當前違規違紀隱蔽化、智能化、復雜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趨勢下,如果沒有深厚、扎實的專業知識,很難把握調查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直接導致院(系)級紀檢組織監督工作預見性較差,難以形成深入、有效的監督。
(一)堅守政治擔當,增強落實監督專責的思想自覺。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委負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是黨章賦予的重要職責。實現“兩個責任”貫通聯動、一體履行,是新時期高校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之意。要通過加強對院(系)級黨組織和紀檢組織成員的教育培養和實踐歷練,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高校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政治擔當。院(系)級黨委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正確認識組織監督、同級監督,支持紀委監委履行監督責任,保證同級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進一步理順黨委與紀委之間的領導與被領導、被監督與監督的關系。黨委班子成員要正確對待監督,主動自覺接受監督,習慣在監督下行使權力、履行職責,不能拒絕監督、逃避監督。院(系)級紀檢組織必須把講政治擺在第一位,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要牽住監督專責這一“牛鼻子”,發揮好協助職責,為同級黨組織履行主體責任當好參謀助手。
(二)建立完善制度規范,細化優化工作流程。學校紀委和院(系)級紀檢組織應當進一步規范和完善基層監督的方式方法,不斷健全完善內控機制,制訂議事決策制度、問題線索集體研判專題例會制度等,集體決策學校紀檢工作重要事項,形成職責清晰、任務明確、環環相扣的紀檢工作鏈條。在制訂具體工作的制度規范時,要注重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注重權威性。要體現黨中央、中央紀委、省委的最新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以黨章黨規等法規黨紀為標尺和參照。二是注重系統性。要強化統籌意識,推動政治監督、日常監督、專項監督貫通融合,產生綜合效果。三是注重實用性。要堅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突出針對性、可操作性,在方式方法、辦理時限、成果運用、報告格式、文書使用等方面盡量細化、流程化、標準化,讓復雜的工作程序變得一目了然、簡單易行。
(三)創新思路豐富手段,抓細抓實監督專責。院(系)級紀檢組織要立足監督這個第一職責,不斷探索新思路,豐富方法和手段,提升監督質效。一是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將監督工作和監督干部深度融合。加強對同級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增強監督的深度,發揮信訪舉報、巡視、專項檢查等主渠道作用;增強監督的力度,綜合運用會議監督、提醒約談、考核評議、聽取報告等多種監督手段;增強監督的廣度,將關口前移,從源頭防腐,通過平時觀察、談心談話、廉政家訪、走訪群眾、網絡調研等多種方式,深入了解領導干部的思想動態、工作狀態和生活形態。二是要將從嚴監督執紀問責和加強教育管理有機結合。做好監督執紀問責的“后半篇文章”,強調問題整改到位、建立機制,最大限度發揮監督的綜合效用。要強化宣傳教育、注重提醒教育、突出警示教育,讓黨員干部從思想深處明紀法、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擴大教育對象,促進廣大師生樹立廉潔意識,積極參與基層監督,共同培育風清氣正的學院政治生態。
(四)推深做實全員培訓,著力提升紀檢干部專業能力。必須以問題為導向,有的放矢,精準有力地推動紀檢干部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提升。一是筑牢思想根基,提升政治站位,堅持將學懂弄通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必修課,跟進學習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會精神,不斷提升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二是加強專業知識培訓,提升運用政策的能力。邀請校外專家、紀檢干部等作輔導,采取專題報告、現場教學、集體討論等培訓形式,系統學習黨規黨紀、法律法規,熟悉高等教育領域的政策規定,夯實工作的理論基礎。三是加強實戰鍛煉,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針對院(系)級紀檢組織對監督執紀流程不熟悉、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待提升等問題,學校紀委可采取帶班指導的方式進行培訓。選調院(系)級紀檢組織書記在學校紀委跟班學習、直觀“四種形態”的運用和執紀審查全過程;以干代訓、頂崗鍛煉,直接參與具體案例、具體工作,在實戰中提升業務能力。四是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學校紀委委員、紀檢干部分工聯系各院(系)級紀檢組織,指導業務問題、化解工作困惑,督促工作落實,推動院(系)級紀檢組織提高業務能力、精準有效履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