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星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孫 燦,呂雙玲
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國汽車產業也進入了轉型升級的新階段,對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需求也呈現出井噴態勢,高職及應用型本科院校亟需開設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培養高端技能人才。
近年來,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等均以不同方式支持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加大智能網聯汽車關鍵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
《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簡稱《綱要》)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綱要》特別提到,要加強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研發,形成自主可控完整的產業鏈,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契機。
滿足多種自動駕駛等級測試需求的智能網聯性能測試封閉場地在全國多地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和交通部聯合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明確了測試主體、測試駕駛人及測試車輛應符合的條件,為國內智能駕駛汽車道路測試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建議。目前,北京、上海、重慶、深圳和天津等多個城市相繼公布了各自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定,目前已經有21個省份開展車聯網試點工作。
據估算,到2025年,預計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將達2 800萬輛,按照汽車從業人數與汽車銷量比例約為1∶2.5估算,到2025年將會有1 320萬名汽車從業人員在工作中接觸智能網聯汽車。目前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總量不足2萬名,行業急需智能網聯汽車復合技術型人才與應用型技術人才。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有別于傳統汽車技術,它是汽車、交通、信息、通信等專業內容多學科的融合,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將來的工作崗位主要在智能網聯汽車的感知層和控制層,主要從事以下工作。
(1)進入主機廠、零部件、傳感器、信息技術等企業就業。在上述企業中擔任智能網聯汽車傳感器標定測試、應用軟件測試、車輛改裝、道路測試、高精度地圖采集、車載終端網絡測試工程師助理,從事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傳感器的標定測試、仿真軟件應用與測試、傳感器輔助研發、底盤線控改裝、電路設計、嵌入式系統開發、整車測試、道路測試、安全測試、道路信息采集、地圖數據處理、車載網絡終端安裝調試等工作。
(2)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維修企業就業。擔任智能網聯汽車營銷、理賠員、維修工,從事智能網聯汽車銷售、維修接待、事故理賠、智能網聯汽車傳感器安裝調試、零部件檢測、維修工作。
(1)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型。傳統汽車故障診斷與維修的核心在于發動機、變速箱、底盤等機械結構,在維修過程中可以通過看、聽等人工操作判斷故障點,存在較大的經驗成分。智能網聯汽車診斷的核心在于傳感器、決策控制系統等,運作原理更加抽象,需要采用診斷儀等專用設備進行分析,故障診斷更多依賴于檢測設備和操作流程,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明顯提升。
(2)從技能培養向知識+技能培養轉變。傳統汽車、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更多關注于汽車后市場,是在汽車產品基本定型后,依托于產品開展課程和實訓項目設計。智能網聯汽車相關技術和產品都在快速變革中,崗位需求、能力要求不明確。因此,在人才培養中除注重技能培養外,要以“三橫兩縱”技術體系為核心,加強知識培養,使學生適應未來產業發展的要求。
(3)從專一汽車方向向專博融合發展。智能網聯汽車中大量新技術、新零部件的加入,要求汽車技能人才具備更寬的知識面和技能。伴隨著智能化、網聯化水平的提高,汽車的集成度和模塊化程度不斷提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診斷和維修的難度。因此,未來人才培養需要更好協調專和博之間的關系,在固定的課時內,培養出滿足產業需求的人才,實現專博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4)從汽車后市場向全周期轉移。由于產業的深度融合,人才的邊界也日益模糊。在互聯網思維的沖擊下,傳統汽車4S店模式正在變革。未來,在汽車智能化基礎上及汽車共享化的趨勢下,汽車主機廠將轉型成為出行服務提供商,汽車前市場與后市場將徹底融合。因此,智能網聯汽車技能人才不應單純定位于汽車后市場,應全面關注從設計、制造到服務的全生命周期人才培養。
較強的師資配備及優秀的師資水平是確保智能網聯汽車專業良好發展的保障。目前,職業院校及應用型本科汽車專業現有師資大多數為傳統汽車或新能源汽車專業方向,無法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的技術需求,同時學院領導對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師資如何配置也存在困難。
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融合多學科內容,現階段院校對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業沒有明確的課程體系,同時現階段教材以技術研究、理論介紹為主,缺少針對職業院校及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特點的理實一體化教材。
智能網聯汽車工作崗位所需操作技能,屬于新技術技能范疇。目前職業院校及應用型本科原有的汽車相關專業的實驗/實訓設備無法滿足智能網聯汽車專業理實一體化課程實訓需求。
(1)創新人才培養路徑,培養復合型技能人才。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建設的同時,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將職業技能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學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試點,深化教師、教材、教法的改革,有助于提升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和院校的人才供給能力,增強本區域院校的市場吸引力,為推動職業教育的深入改革提供持續動力。
(2)構建專業課程體系,遵從“三橫兩縱”。智能網聯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結合網聯汽車技術架構進行構建。智能網聯汽車涉及汽車、信息通信、交通等多領域技術,其技術架構較為復雜,主要劃分為“三橫兩縱”式技術架構。“三橫”是指智能網聯汽車主要涉及的車輛、信息交互與基礎支撐等3大領域技術,“兩縱”是指支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車載平臺及基礎設施條件。
智能智能網聯汽車展業的核心課程如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概論》《汽車單片機與總線技術》《車聯網技術與車路協同控制》《智能車輛控制基礎》《線控底盤技術》《傳感技術及應用》《開發語言及二次開發技術》《智能網聯汽車裝配與調試》。
(3)明確智能網聯汽車主體地位,加強學科融合。在設計智能網聯汽車專業課程時,學校往往會在智能汽車專業、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中做“加減法”。但設計智能網聯汽車專業課程不能簡單做加法或減法,而是應立足未來市場業態和模式,根據其對相關崗位的能力要求,以智能網聯汽車為主體,對必要的課程進行整合擴展,設計出最優的課程體系。
(4)多元師資培養渠道,提升教學水平。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師資應在現有師資基礎上,通過專家講座、一體化教學訓練、專題研討、參觀考察等方式進行能力提升;將電氣、電子、計算機信息類專業教師轉入汽車專業,進行校內整合;通過校企合作擴大兼職教師隊伍,進行校外整合,建設一支教學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5)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密切產教融合。專業設置源于產業需求,人才規格服從產業需求,教學資源對接產業需求。因此,智能網聯汽車專業建設應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輸出,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教學科研改革與創新,促進產學研良性互動,助力區域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