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陳 勇,袁 俊,丁繼斌
2020年12月,交通運輸部印發《關于促進道路交通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和應用的指導意見》,各地區也相繼出臺了促進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的辦法和舉措,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已成為汽車發展方向的“新四化”。驅動產業發展的是人才,滿足新發展方向要求的高技能人才成為了市場緊缺的資源。“新四化”發展方向下的汽車產業,新產生的工作崗位大多要求工作者具備某個主要的學科知識和專業能力,同時還要了解與之相關的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具備相應的能力,這種以一種核心專業能力為主兼具其他輔助能力的架構稱為“一專多能”。職業本科高校畢業生的專業能力必須與新發展趨勢下的崗位需求相匹配,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才能順利地在職場生存。本文從汽車測試崗位的市場需求分析職業本科畢業生求職此類工作時應具備的“一專多能”的知識和能力架構,對職業院校學生在校期間的能力培養提供參考。
筆者從主流招聘網站獲取招聘信息,分析對于崗位職責描述和任職要求的信息,按照崗位工作內容的不同,汽車測試相關崗位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耐久和耐候測試有場地測試和實驗室測試兩種方案。整車多采用場地測試方案,將試驗樣車運送至試驗場地如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研發試驗中心(廣德)、黑河冬季試驗場、吐魯番夏季高溫試驗場等,根據既定的規范在不同的測試道路上執行不同的工況,在過程中評價車輛的耐久、耐候性能。實驗室測試方案中耐久測試是將整車或零部件置于如24通道試驗臺、開閉件試驗臺等臺架上,按照既定的工況施加載荷或執行操作,模擬車輛或零部件的使用工況,評價其耐久性能;耐候測試則是將整車或零部件置于環境艙中,模擬高溫、高濕、鹽霧、低溫、雨雪等環境,評價試驗工件的耐候性能。零部件的耐久、耐候測試多采用實驗室方案。
崗位職責一般包括制定測試計劃、分析故障原因、修復故障車輛、分析故障數據、撰寫測試報告、管理試驗場地和試車員等。任職要求則有本科以上學歷、車輛工程相關專業、熟悉如CATIA、UG等建模軟件、熟悉相關試驗流程、具備英文的聽說能力等,需要在測試場地完成的測試項目其崗位大多要求具備駕照。
該崗位多面向有工作經驗的人才,但人才的工作經驗是從最基本的工作中不斷積累而來。從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分析,在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下,“一專”方面,是指應屆畢業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熟練掌握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混動汽車的原理和構造的知識,能夠根據車輛故障表現提出排查思路、解決方案和分析故障原因并可動手修復故障。在“多能”上,畢業生在校期間還應具備基本辦公軟件的使用、語言表達、文字組織、建模軟件的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積極參加小組學習、社團活動、班級管理等,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和合作意識。
性能測試是整車及零部件的基本測試內容,整車的性能測試多在測試場地完成,零部件的性能測試多在試驗臺架完成。整車性能測試包含車輛的經濟性、動力性、制動性、操作穩定性等項目;零部件的性能測試則針對單個零部件開展測試,如動力總成的轉矩、減振器的阻尼、輪胎的剛度等。
崗位職責一般包括編寫測試大綱、開展測試試驗、維護測試設備、拆解試驗樣件、撰寫試驗報告等。任職要求一般是應具備本科及以上學歷、車輛工程相關專業、具有駕照及相關工作經驗。
從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上分析,在“一專”上,應屆畢業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熟練掌握汽車原理、汽車構造的知識,熟知汽車及零部件性能試驗的測試內容和測試方法,對主流的測試設備有一定的了解。在“多能”上,畢業生在校期間應注重辦公軟件的使用、文字表達、組織協調能力的培養;性能測試使用多種類別的試驗設備,求職者還應注意對試驗設備多加了解,通過多種途徑,如實驗實訓、頂崗實習、設備展覽、網絡學習等積累相應的知識。
智能駕駛是多學科交叉融合開發的結果,其零部件多在供應商端完成基本硬件和部分軟件功能的開發,在主機廠做集成后繼續完善硬件和軟件的開發。在樣件開發階段,對開發人員的任職要求較高,而在標定和驗證階段,對人員的要求相對較低,職業本科院校畢業的學生可以部分參與此類工作,如車輛從總裝線下線后傳感器的標定、根據測試用例進行輔助駕駛功能的測試、智能駕駛車輛的道路測試等。
崗位職責一般包括編寫測試大綱、開展測試試驗、維護測試設備、撰寫試驗報告等。任職要求一般包括車輛工程或自動化相關專業、熟悉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標準、熟悉智能駕駛車輛的架構和功能、熟悉傳感器原理和功能、熟悉主流測試工具、具有駕照等。
從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上分析,在“一專”上,應屆畢業生的核心能力包括熟知智能汽車系統架構、傳感器測試標定方法、車載網絡通訊數據的采集和分析等。在“多能”上,畢業生在校期間應注意培養零部件的拆裝技術,車載網絡通訊工具的使用,編程常用如python、Java、C語言等的學習,車輛常見故障的排查與修復等。
汽車工業已處于百年變革的時期,伴隨智能汽車的高速發展,汽車測試行業也從傳統的整車、零部件的耐久、性能等測試項目擴展到智能駕駛相關的測試。新的行業形態的出現需要能與之相匹配的技能人才,因此職業院校也要緊跟發展趨勢,培養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