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弘捷 王 琦 王淙涵
隨著城市更新政策的推進,城市的建設發展進入存量優化與城市更新的新階段,老城中大量公共空間得到關注,小廣場、小公園和街旁綠地等大量點狀公園綠地在城市更新過程中不斷涌現。以文化為主要切入點的景觀敘事手法作為城市公共空間更新的主要操作方法,對于提升區域整體形象、形成情感記憶具有重要作用。
居住區公園是為居住用地范圍內的居民服務的,具有一定活動內容和設施的公共綠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程度較高,除少數大規模集中開發的新建居住區外,居住區公園很難實施。
即使少數建成的居住區公園,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也逐步呈現出物質功能退化、文化屬性薄弱、特征逐步喪失等問題[1]。
老城區人口稠密,相似群體聚集,生活方式固定,區域風貌特征明顯,處處遺留著城市發展的痕跡。老城區內的居住區公園不同于碎片化的綠地空間,不但具有面積與區位的優勢,而且在空間地域特征及符號特征方面還呈現比較強烈的標識性,同時在民風民俗、歷史積淀的文化特征方面也更容易完整表達區域文脈。
因此,居住區公園在提升區域文化氣質、展現地域人文特色、改善生態環境等放面承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
景觀敘事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從20 世紀80 年代發展至今已日趨成熟,其目的是創造有意義的景觀,引導體驗者加強對景觀的閱讀和理解。更深層次的目標是情感記憶喚起,通過視覺感受來提升體驗價值,將體驗者的關注點引向對精神世界和文化沿承的探索中。
(1)前期調研分析。收集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現狀空間條件以及使用人群分析等層面的資料,確定自然和人文資源情況。
(2)確定敘事主題。梳理地方歷史、文化傳統、集體記憶等自然區域或人文景觀的發展歷程,提煉地域與歷史代表性元素,明確設計主題。
(3)安排空間序列。組織景觀空間,搭建敘事結構,運用景觀敘事語法撰寫敘事情節,轉譯成新的形態,傳遞文化與歷史的集體記憶。
(4)設定場景單元。詳細設計環境載體,可以通過構筑物、景觀場所元素與功能、活動結合所構成的體驗來強化敘事設定[2]。
2011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關于城市歷史景觀的建議書》中,明確了“城市歷史景觀”的定義和內涵,強調了歷史層積的意義和隨時間變化產生的空間作用,為城鎮規劃、名勝古跡保護、傳統村落的更新發展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借鑒歷史層積的概念,能夠識別和提煉文化價值,總結出適應公園未來發展的更新策略。
南湖公園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建鄴區東隅,東依外秦淮河風光帶,西至文體路,南至南湖東路,北與莫愁湖公園相對,處河西新城與中心城區間,用地面積約9.4 萬m2,其中水面面積約3.9 萬m2。南湖公園于2006 年初投入使用,設立市民廣場、文化廣場、極限廣場和東花園4大功能區。南湖公園作為南湖地區提升區域形象的窗口,對其進行更新改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區域標桿作用。
(1)細化功能區。解決場地功能空間利用率不均衡、各功能區之間缺少聯系與互動的問題,提高濱水空間、林下空間的有效利用率。
(2)完善基礎設施。公園內基礎設施需考慮得更加細致,關注老齡及低齡人口、節令及夜間多樣化活動的需求。
(3)豐富景觀空間層次。利用現有景觀視線良好、水域面積廣闊的優勢,調整景觀結構,優化節點布局與景觀表達細節。
(4)重塑文化主題理念。針對公園文化景觀形象不統一、內涵雜糅的情況,統一人文景觀主題,強化歷史記憶線索,重現市井文化場景,展現新時代風貌。
(5)開放邊界優化。解決沿城市道路出入口空間設計不合理、視線組織不流暢的問題,提升公園文化窗口的形象價值[3]。
本次設計研究目的在于打造南湖公園獨有的文化名片,采用“分層+激活”的更新策略,保留公園具有使用價值的部分,將其特有的“萬家燈火,流光歲月”的城市記憶、人文記憶以及歲月情懷融入各節點的提升設計,達到以點帶面,完成公園整體環境風貌重塑的效果。
3.3.1 設計主題與敘事線
以“燈火·流光”為主題,以南湖居住片區的萬家燈火、城市發展和在地文化演變的流光記憶為敘事的景觀線索(如圖1),沿時間線順時針串聯南湖公園,展現南湖片區具有代表意義的時光片段,打造新時代風貌的居住區公園。

圖1 南湖公園城市記憶敘事線(來源:作者自繪)
(1)萬家燈火敘事線。南湖公園人流量大,具有濃厚的市井氣息,從北市民廣場濱水區域至東花園,打造適應多樣化功能需求的濱水景觀帶和居民休閑生活區。結合功能完善的敘事場景,有以南湖標志“南湖塔”為視覺中心的夜景集市區、時光洲的懷舊場景主題浮島、煙火巷的市民生活景墻以及晚風港的小尺度空間單元觀景平臺。
(2)流光歲月敘事線。流光歲月區域主要為由西至南的環湖風光帶,西側作為南湖公園面向城市道路的窗口區域,具有較好的縱深視野。南側環湖視野廣闊,將北岸景觀盡收眼底。在敘事場景上安排了“不負韶光”“今夕之感”2 處主要景點,將人文情感和懷舊記憶融入景觀小品和場景設計中,并結合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夜景亮化烘托場景氛圍。
3.3.2 “分層+激活”的設計策略
應用歷史分層原理分析現有景觀的空間格局,劃分出基底層、保留層與拓展層,形成有機更新的設計策略,如圖2所示。

圖2 南湖公園分層圖示(來源:作者自繪)
(1)基底層維護。經現場調研及問卷調查,南湖公園總體空間結構銜接良好,功能分區設計合理,部分場地使用功能可長久持續,道路系統空間通達性較好。因此,基底層主要內容包括保留基本的綠化空間布局、水域的基本形態、主要道路關系以及大的功能分區[4]。
(2)保留層調查。保留層主要考慮維持公園的基本生態環境,包括西南側的生態水系、東花園的疏林植被區以及具有較高使用頻率且承載南湖標識景觀的南北入口開放廣場,以維持園內北側及東花園原有的地形關系。
(3)拓展層改造與激活。基于南湖公園的5個主要問題,除完善基礎設施外,其余4 項都將納入拓展層進行更新改造。
第一,功能區細分。根據《南京市建鄴區總體規劃(2010—2030)》,南湖公園所屬河西北片區在未來城市發展中將繼續保持老城的煙火氣,與新區的蓬勃生機和諧共生。針對原有的4 大功能分區較為粗放、各分區間互動聯系和復合程度不高的情況,縮小功能區尺度,結合二三級道路關系進一步梳理、劃分為多個不同尺度大小的功能空間以滿足多樣化公共活動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公園中老年群體和青少年兒童這2 類場地使用頻率較高人群對空間的需求。
第二,景觀空間層次塑造。一是景觀要素梳理。開放區域注意視線通達,沿文體路面向公園的縱深打開視線,由近處的南湖塔、兩側的駁岸以及遠處的景觀橋形成交錯的近中遠景,同時通過對南湖塔和景觀橋的形式改造和亮化,確保周邊居民在一定時間、地域范圍內快速識別視覺焦點。半開放區域注意突出重點要素和提升特色,例如東花園緊鄰居住區的場地,利用原有植被和地形微起伏的優勢調整原灌木圍合綠地的封閉形式,激活林下空間[5]。二是景觀品質提升。利用南湖公園環境宜人、水域開闊的優勢,以水系處理為重點,增加親水平臺來擴容空間。另外,細化各類休閑活動場地,借助地形條件進行新的設計,增加體育活動場地,提供更多有遮擋的靜態活動空間以及老年人健身空間,優化兒童活動區的空間形式和設計細節。三是景觀風格統一。公園內的建筑物、構筑物和小品在使用過程中新舊交替,材質使用和色彩表達上較為保守和程式化,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形式語言和材料表達。因此,根據主題線索采用暖色系的橙紅色、橙黃色為主色調來處理節點的鋪地、標識牌、小品和藝術裝置,點亮各個功能空間。
第三,敘事結構與點狀空間結合。根據“燈火·流光”的敘事線索,將原公園內黨建宣傳、城市防災等內容在公園外圍專區進行統一布置。將已經確立好的文化主題場景根據南湖地區建設歷史的發展主線,繞南湖一周順時針布置,同時將大小節點布置在園內適宜開展多樣化活動的場所中,設置亮化和互動裝置,增加景觀的可讀性和參與性。另外,注意色彩與材質的相互呼應、節點之間的互相承托以及連載故事的功能,激發場地活力。
景觀敘事與分層視角的融合適用于具備一定敘事條件和場所信息的公共空間更新,將城市記憶融入場所環境的文化特色表達中,形成整個空間的故事脈絡。同時,借助分層思想理性分析區域原有的資源條件,較為系統地提煉出促進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物化表現形式,從而優化景觀結構和設計細節,使區域未來的發展具有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