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月
(哈爾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黨和政府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曲折中前進,既取得許多實質性進展,也面臨諸多難題。例如,城鄉地區的要素市場制度有待規范等。文章從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聯系入手,探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奮斗目標實現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并提出一些針對性建議。
把握共同富裕的概念內涵需要注意兩點,全民性,即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全面性,實現共同富裕是通過滿足全體人民環境宜居、精神自強以及社會和諧等美好生活需要,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共同富裕的角度出發,重新理解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十分必要,只有遵循共同富裕的概念內涵,才能充分理解其視角下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
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終極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
一是借助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興旺,實現農業現代化。
二是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從村風、村容和村紀3 個層面推動農村的全面發展,實現農村現代化。
三是調整農村家庭收入結構,增加農民總收入,實現農民現代化。
現階段,我國已經按照計劃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欠發達地區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的整體貧困在很大程度上均有所改善,部分農村可以借助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進行鄉村建設。
雖然部分學者關注了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的重要意義,也有部分學者討論了共同富裕在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但是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兩者關系的討論有待進一步豐富。
1.2.1 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持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難點在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是制約共同富裕建設的最大阻礙。雖然黨和政府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很多措施推進脫貧攻堅,但是在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上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在這種情況下,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城鄉平衡發展以及實現脫貧攻堅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正確戰略選擇。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有助于緩解新時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推動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進程,幫助全體人民過上精神富裕和物質富裕的生活。
另一方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持續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進入到新時期,共同富裕與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需要重新構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為了提升農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村宜居程度,加強鄉村治理效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總的來說,鄉村全面振興和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要求,可提高廣大農民的幸福感。
1.2.2 共同富裕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長期目標
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表示,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應該在2020—2035 年邁出有力步伐,也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明確了前進方向。想要實現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把握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東風”,確保“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想要在2050 年實現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就必須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成果。
實現共同富裕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前進動力。共同富裕在新時期的長遠目標與“三農”問題在現階段發展實際之間的矛盾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前進的原始動力。黨和政府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全面勝利,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還需要很長的過程。
一是我國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有待提升。相比發達國家,我國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
二是我國整體的城鄉發展差距有待縮小。2021 年我國城市地區居住人口的年平均收入為47 000 余元,農村地區居住人口的年平均收入為18 000 余元,城鄉居住人口的人均收入比值為2.5,從這一數據可知,我國的城鄉發展差距仍舊較大。
三是我國部分鄉村地區在現階段出現農業的現代化水平較低、農村的基礎設施較少、農民的業余活動較單一等問題有待解決。發展成果惠及全民的目標和實際中“三農”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挑戰均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前進動力,在實現“三農”現代化過程中,通過增加農村居民的人均年收入及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多種途徑,可滿足全體農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我國在進行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城鄉間3 種生產要素的交換,即勞動、土地和資本的交換沒有完全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鄉村地區的各種資源也沒有實現利用最優化,對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不同程度的制約作用。
一是勞動力要素在城鄉地區流動的過程中存在隱形壁壘。在城市就業的過程中,農民群體在生活和戶籍方面遇到阻礙,導致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的速度有所減慢,但是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無法通過農耕取得較高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振興。
二是土地要素在城鄉地區流轉的過程中存在制度壁壘。城鄉地區在土地流轉和征地補償等制度中存在分配不公的情況,這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重要原因。部分地區由于土地相關政策不完善以及農村勞動力外流,導致大量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從而阻礙了鄉村經濟的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推進。
三是資本要素在下鄉的過程中存在經營壁壘。“資本下鄉”可以充分發揮農村的土地優勢和城市的資本優勢,有利于實現城鄉地區的協同發展。但是進行非農化經營的“資本下鄉”面臨嚴格的政策限制,而僅進行農業化經營的“資本下鄉”又需要面臨高風險、低收益的難題。
農村生活條件的配套是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保障性條件。只有同時保障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村地區的發展速度和質量。和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在公共服務方面尤其是基礎設施方面得到的有效供給還有待加強。這對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以及鄉村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
一是生活性基礎設施有待加強。從“三農”普查的調查數據可知,部分農村地區缺少滿足標準和數量的幼兒園、學前班等學前教育機構;部分農村地區缺少集中供水、凈化處理的自來水系統;部分農村地區缺少專業性強、醫療設施充足的衛生室。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無法與城市實現均等化,將是城鄉居民實現共同富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難題。
二是社會保障安全網有待完善。根據農村合作醫療數據顯示,地方政府為農村地區提供的社會保障有限、給付水平過低,無法為農民提供所需的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障。如果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城市地區的民生保障體系長期處于失衡狀態,這將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需要跨越的阻礙。
農村地區對精神富裕的重視程度有待提高,農民群體的精神文化活動相對匱乏。
一是農村地區自發性的精神文化活動較少。農民更愿意將時間和精力用于耕種土地或外出打工,沒有過多的空閑時間推進精神文化建設。村委會和村干部作為農村發展的主導力量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行政工作,無暇組織和引導農民群體進行精神文化活動。
二是農村地區現有的精神文化活動與村民的實際需要不完全匹配。雖然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修建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設施用地,按時進行公共文化活動,但部分基層地區存在公共文化活動流于形式、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無法滿足村民實際需要等相關問題。
三是農民群體協同開展精神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有待提高。農村地區精神文化活動長期缺乏,無法有效提高村民對集體活動的積極性和認同感。
城鄉要素市場化改革可以有效解決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出現的城鄉二元分割問題。
一是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通過破除阻礙要素市場形成的各種制度障礙,激活城鄉間的要素市場;通過推動戶籍制度改革,降低戶籍政策對城市就業的影響,同時促進城鄉間勞動力要素的流動。
二是加快推進農村地區關于土地政策方面的制度改革。通過完善相應政策,合理分配城鄉地區的用地指標,合理分配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
三是通過相應規定對資本下鄉進行適當的經營管理。鄉村企業應正確把握各地區的資源優勢,采取合理的農業經營方式。通過縮小城鄉差距以及發揮要素市場在鄉村地區的主導作用等方法,逐步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農民是推動農村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只有農民的各項權益得到保障,才能推動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引下,地方政府致力于完善鄉村地區在民生方面的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準,加強對農村地區各項公共服務的政策支持和有效供給。
一是改善農村地區生活性基礎設施。地方政府應面向農村地區出臺相關政策,加大在醫療衛生和教育教學等公共設施方面的支持和供給力度,逐步均衡各項基礎設施和各種優質資源在城鄉間的供給數量及供給質量。
二是完善農村地區的基本社會保障制度。擴大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各項社會保障在鄉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覆蓋率,提高面向低收入農民群體的國家補貼標準,逐步提升面向農民群眾的各項保障的給付標準,以此來縮小城鄉地區各項社會保障的差距。只有有效改善農民群體的生產生活條件,合理分配城鄉地區的公共資源,才能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推進鄉村振興。
農村居住人口大多為老年人,老年群體的閑暇時間較多,但業余生活較為單調,所以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比較強烈。老年群體由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在生活中可能存在不良習慣,需要通過加強精神文化建設進行幫助和引導。
一是需要加強地方政府對于鄉村文化相關工作的領導。地方政府應改變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舊思維,精神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地方政府應嚴格把握鄉村精神文化活動的風向標,大力宣傳符合新時代價值觀的引導性思想。
二是精神文化活動應與村民的現實需要相契合。鄉村文化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應在尊重本土文化和了解村民需求的基礎上,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精神文化活動。
三是幫助和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參與精神文化建設。基層干部尤其是黨員同志應該起到帶頭作用,引領村民積極參與文化活動。全面加強農村地區精神文化建設,給全體村民帶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強化全體村民的集體精神和公共精神,對農村地區進行有效治理。
通過推動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遠景目標的實質,是由全體人民共創、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只有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才能進一步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一是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減少戶籍制度的約束,為在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提供發展機會和保障政策,如維持生計的就業機會以及保障生存的政策支持,同時要讓在城市務工的勞動力的子女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機會。
二是認真貫徹落實城鄉地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政策,為城市與鄉村提供公平的醫療服務和教育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醫療、養老保險等在內的社會保障制度。
三是明確農民群體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只有引導農民群體在建設鄉村的過程中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發展偏遠地區作為政治工作的重心,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才能得到逐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