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璐,劉慧子
(中共周口市委黨校,河南 周口 466000)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城鄉連接、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是功能完善的基本單元,是區域發展的重要基石。統籌城鄉發展,關鍵環節在縣城;推進“三化”協調,堅實根基在縣城;全面建成小康,重點難點在縣城。2014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對縣域治理提出以強縣富民為主線、以改革發展為動力、以城鄉貫通為途徑的“三起來”要求,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2020 年4 月,在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會上,縣域經濟的重要性被再次強調。
周口市是河南重要的農業大市、人口大市。根據周口市統計年鑒,按照常住人口數據,2020 年周口市縣域經濟容納和支撐著全市92%左右的人口總量;縣域生產總值規模占全市經濟總量的91.07%;全市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9 億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3.58%;利用外資達到5.06 億美元,占全市的80.25%。縣域經濟為周口市經濟行穩致遠發揮著支撐作用,已經成為周口市經濟發展的主基石。“十四五”時期,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轉變縣域經濟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狀況,周口市需要對縣域經濟提質增效、加快縣域經濟轉型升級進行路徑探索。
周口市位于河南東南部,地處黃淮平原腹地,市域總面積11 959 km,占河南省土地面積的7.1%。現轄1 市7 縣2 區(2019 年淮陽撤縣設區,因管轄區域、行政級別、機構設置等均未作變動,這里淮陽仍按照縣級考慮),按照戶籍人口計算,縣域總人口數占全市總人口的比重超過95%,縣域土地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85%以上。
以“十二五”末年的2015 年和“十三五”末年的2020 年為例。截至2020 年,周口市生產總值2 975 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90%,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1%。其中鹿邑縣生產總值最高,為420 億元,其次是項城市384 億元。2020 年周口市所轄縣域生產總值比2015 年增長56.47%,周口市9 個縣域的GDP 增長都很明顯,其中太康縣的增長比例最高,為81.53%,其次是鄲城縣62.15%,兩縣也是增長總量最多的縣域。
人均生產總值方面,2015 年周口9 個縣域中僅淮陽區、太康縣低于2 萬元,鹿邑縣最高達到2.9 萬元,到2020 年所有縣域均超過2 萬元,其中扶溝縣、鹿邑縣超過4 萬元,最高的鹿邑縣達到4.4 萬元。
2020 年,周口市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9 億元,占周口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73.58%。周口市所轄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已過億,其中6 個縣超10 億元,鹿邑縣接近16 億元。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15 年縣域城鎮化率超過40%的僅項城市,2020 年扶溝、沈丘、太康、項城4 個縣(市)城鎮化率超過40%。與2015 年相比,2020 年縣域城鎮化率增長均超過10%,其中最高的商水縣城鎮化率提高了26.36%,項城市城鎮化率增長率雖然不是最高,但其城鎮化率在周口排名第一,超過了50%。
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周口市縣域經濟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進行調整。2015 年,除鹿邑縣、項城市外,其他7 個縣(市)第一產業比重均超過20%,其中淮陽區達到30%;2020 年,5 個縣域的第一產業比重在20%以下。2015 年,第三產業比重超過30%的縣域有5 個,2020 年,所有縣域第三產業比重均超30%,其中沈丘縣、太康縣、鹿邑縣、項城市超過40%。2015 年,周口市縣域產業結構為“二三一”或“二一三”結構。2020 年,沈丘縣、太康縣、鹿邑縣、項城市的產業發展情況表現出“三二一”結構。但從整體來看,周口市縣域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仍不足,未達到河南省48.7%的平均水平。2015 年周口市縣域三次產業結構比 例 為23.74 ∶45.54 ∶30.70,2020 年 為18.56 ∶41.1∶40.33。從縣域整體來看,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仍占主導,縣域的農業也向特色化、優質化和三產融合化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升,產業結構趨向優化。
截至2020 年底,周口市9 個縣(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6 萬~3 萬元,縣域平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 萬元;同比2015 年,縣域增長率均超35%,最高的鹿邑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40.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2 萬~1.6 萬元,縣域平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2 萬元;同比2015 年,縣域增長率均超45%,最高的沈丘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52%。城鎮與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跨越式增長。
但是,2020 年周口市縣域平均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為1.5 萬元,與2015 年相比上升29.3%,城鄉收入差距在擴大。
各縣(市、區)能夠根據資源優勢,找到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發展路子。例如鹿邑縣被譽為“中國尾毛之鄉”,尾毛出口占全國總量的75%以上,產品遠銷美國、日本等20 多個國家和地區。鹿邑縣產業集聚區尾毛化妝刷企業約140 家,帶動全縣相關產業經營主體達1 000 多家,吸引全國專業化尾毛產業技術工人1.8 萬多人,吸納本地就業5 萬多人,年產值35 億元,形成了鏈條完整、配套完善、集產研銷一體的化妝刷產業集群。再如太康縣“鍋爐制造”、扶溝“有機蔬菜”、沈丘縣“聚酯網”、項城市“建筑防水”等,初步形成了“一縣一主業”的發展格局,實現了錯位發展。
2.1.1 依托產業園區,培育農業產業新優勢
重新聚焦和整合產業園區,深入深度深層次挖掘其特有的亮點、閃光點,通過比較優勢引進國家級、省級重大產業項目入縣,特別是與數字產業項目的有效銜接。加大農產品精深加工力度,加強綠色食品產業新優勢的培育,把握市場需求,區別競爭對手,突出優勢及“不同點”,刺激消費。
2.1.2 做優做強做大主導產業
9 個縣(市、區)圍繞已明確的主導產業,加快互聯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驅動力強、中樞技術領先、比較優勢突出的骨干企業。通過企業的縱向延伸和橫向對接,促進各優質資源的有效集中和聚集,從而形成核心力強、配套設施齊全、增長良好的特色產業集群。
2.1.3 以全域旅游為起點,加快富民步伐
旅游是綠色長效的富民產業。周口文化厚重,旅游資源豐富,各縣域可根據自身的文化底色,通過創新推廣,打造國家級旅游名縣和旅游示范區;實施“旅游+產業”戰略,推進旅游與工業、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試驗區;實施“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工程,創建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
縣域經濟是一個完整系統,在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系統的協同聯動發展和優勢互補,以提高縣域經濟整體競爭力。
2.2.1 協調好縣域內部的經濟關系
處理好產業關系。突出縣域特色農業,加大農村社會資產整合力度,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效率;抓好工業園區設施建設硬環境和優化政策服務軟環境。協調好城鄉關系。對于阻礙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決策,要及時、適時調整;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縮小城鄉差別;提高公共財政對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協調好經濟與生態建設的關系。將生態環境建設融入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大力開展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為經濟高質量和跨越式發展提供生態空間;對于污染嚴重、不符合發展要求的“散亂污”企業關停取締,為“特優尖”工程發展創造充足的空間。
2.2.2 協調好縣域間的經濟關系
打造共享產業鏈條。各縣(市、區)要根據當前的“大環境”拓展“大市場”構筑“大產業”,從單打獨斗轉向多維度合作發展模式,共享產業集聚帶來的巨大效益。搭建共享發展平臺。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已有平臺的功能同時合作創建平臺,比如充分利用現有物流園區或跨境電商園區,提升園區集培訓、通關、退稅、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運行效益。
2.2.3 協調好縱向上下級的關系
實行上下聯動服務,建立高效互動機制。在巧借外力,吸引大公司、大企業來縣域落戶過程中,鼓勵發展“飛地經濟”,支持鄉鎮項目落戶縣級及以上產業園區,破解園區和鄉鎮發展難題。開展調查研究,了解企業所需,爭取政策支持,推動重大項目得到高效落實。
2.3.1 引為關鍵,強化“磁石”效應
構建柔性引才激勵機制,打破編制、身份和體制界限,利用自由進出、互相選擇、不轉移關系、不搬遷戶籍等靈活性人才流動模式,為縣域提供科學研究、技術開發、信息咨詢等專業性服務。創新合作方式,“以智入股”,鼓勵人才利用自己的發明創造、科學研究成果、信息資源、管理技術等資本直接與縣域進行合作,并享受其中的利益分配,讓智力實現資本化。
2.3.2 用為導向,提高“實用”效能
整合人才資源的學歷、專業、行業信息,保證人才調度的科學性和時效性。建立人才評價和淘汰機制,營造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競爭擇優、充滿活力的用人環境,以動態管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
2.3.3 育為核心,激發“造血”功能
由簡單的數量發展向質量、特色轉型,針對多元化、個性化需求創造人盡其才的發展環境。改革管培機制,科學用活人才。在使用中培養,在實踐中提升,按照“組織牽頭、資源整合、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定點定向培養一批農業、科技、規劃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對于頂尖的實用型人才和高精尖人才,縣域及時提供資金支持、政策便利等服務,最大限度發揮人才作用,為其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
2.4.1 落實招商引資年行動計劃,打造招商高地
將招商引資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年行動計劃,出臺招商工作考核和評估辦法以及激勵措施,推行“招商代表”“招商經理人”,為招商項目的談判、引進、實施和生產提供便利。在縣域大范圍內選拔優秀、出色的招商人才和團隊,創新招商引資方式,開展組團式招商、親情招商、媒體招商、走訪招商等。
2.4.2 堅持項目為王,實施項目驅動戰略
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規劃編寫全縣重點工程項目投資方案,適時開展項目分析、總結大會,積極處理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資金、土地等難題。建立縣域經濟發展項目專項資金庫,專款專用。將項目引進和建設納入軟性考核,在資金和土地指標上優先考慮投資增長率較高的縣域。形成儲備一批項目、推進一批項目、開工一批項目、投產一批項目的推進格局,為縣域經濟積蓄強勁動能。
2.4.3 打造金牌營商氛圍
縣域要打造尊商、安商、親商、惠商的優質高效、舒心安心、健全完善、公平公正營商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服務、金融服務等方面出實招,用最優的環境、最優的服務為縣域經濟贏得發展先機,助推鄉村加快振興。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做法,制訂投資準入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鼓勵清單”,做到政府“不上清單不可為”,群眾和市場主體“不上清單皆可為”,提高行政審批效率,方便市場主體。
2.5.1 塑造縣域品牌
一個好的品牌形象不僅可以為縣域帶來社會效益,還可以催生出經濟效益。浙江嘉興南湖區以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紅色文化”品牌打響了城市知名度,成功進行了招商引資,提升了科創能力,增強了綜合實力,品牌的力量功不可沒。周口市可以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在人文歷史、旅游資源、綠色生態、優質教育、營商環境、創新創造力上發力,打造良好的縣域形象品牌,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2.5.2 數字經濟引領新生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強調了數字要素的核心作用,數字經濟建設應成為激活周口市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2.5.3 立足縣域實際,培育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將數字經濟拓展到經濟、文化、政治等各領域,實現共建、共享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夯實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下好“先手棋”,實現5G 全面覆蓋;推進產業數字化集群,打造“全鏈條”,圍繞綠色食品、文旅康養、數字經濟等產業,讓數字經濟助力三產發展,打造數字化產業鏈條,有條件的縣域可發展直播經濟、體驗經濟等新業態。從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入手,抓住構建全域數字化生態的“牛鼻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小微企業受創嚴重,亟須借助“云”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困境突圍”。推動制度創新,建設“數字政府”“數字民生”,實現高效聯動、便捷為民的政務服務。把縣域打造成富有特色、富有活力、富有新意的數字區域,形成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型生態系統。
綠色引領,堅守縣域經濟發展的底線。縣域發展不能為了短暫的利益而破壞環境,縣域經濟發展謀劃要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統籌,轉變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堅持在經濟發展中重保護,在保護環境中促發展,實現“環境、經濟、社會”三效同步協調互促發展。同時,以“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為重要抓手,厚植縣城生態宜居底色,通過建公園、修道路、治兩污、擴綠化、增文化等措施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打造“白、富、美”縣城美麗新畫卷,扮“靚”宜居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