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銀玲,湯 燁
(1.中共灌南縣委黨校,江蘇 連云港 222500;2.揚州大學,江蘇 連云港 222500)
20 世紀70 年代,德國費切爾教授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在工業文明迅速發展的時代,生態環境受到大幅度擠壓,打破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平衡。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形成的自然、客觀發展的新式文明形態,體現了人、自然、社會共同促進、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
2016 年,我國引入并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生態文明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生態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邁進,農業和工業是當下兩大經濟支柱,工業發展必須與生態文明共同進行。生態文明帶來的影響是積極長遠的,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基礎。
我國農村經濟存在產業結構單一、基礎建設薄弱等問題,導致人均收入較少。目前,農村經濟主要來源于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種植收入。種植收入以種植糧食為主,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根據地理環境情況種植果樹、蔬菜、藥材等。第二,養殖業收入。養殖業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主要有家禽、家畜、水產業等,也有特色養殖,例如養蛇、蝎子、鴕鳥等,主要用于藥材產業或其他商業用途。第三,外出務工收入。由于糧食價格較低,農民逐漸到大城市打工或自主創業。第四,特色化經營。當前,部分村莊通過建設文化產業招商引資,例如依托歷史文化發展,吸引企業扎根,開發特色旅游業,以此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進行,經濟的發展為生態文明提供了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實現人與自然共存的良性社會形態,與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經濟發展是所有發展的原動力。生態文明是經濟發展中可持續發展的一部分,是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作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能夠為日常生活提供保障,改變人們的價值觀。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對各類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峻。生態文明建設是減少資源浪費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活環境的基本政策,是全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各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是為全人類謀福祉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
過去,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逐漸向農村轉移,自然環境被工業文明覆蓋,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景象逐漸消失。現階段,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由追求溫飽轉變為關注生活品質與生活質量,更期待生活環境的改善。生態文明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人民群眾的需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造福子孫后代的重要舉措。
3.1.1 生態文明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
農村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單一的發展模式。農村發展不應該只局限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不是唯一的發展標準。部分農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比較片面,對生態文明建設不報以希望甚至排斥。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農村經濟,強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在農村發展過程中,應綜合考慮當地地理環境、溫度氣候等條件,選擇經濟效益高且環境適應能力強的作物,提高經濟收入。同時,大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的益處,讓農民認識到破壞生態環境危害并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使得農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
3.1.2 生態文明建設有效促進了生態環境治理工作
我國對于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十分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治理環境要依賴執法部門的相關措施,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到發展建設的每一個環節,讓生態文明建設落實到每一個街道、社區。當前,環境治理工作的成效不顯著,往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在規劃和統籌階段引入生態文明概念,對于生態環境的治理工作有很大幫助。
3.1.3 生態文明建設對提高農產品品質起到推動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提倡發展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對提高農產品品質具有積極作用。在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使用較為普遍,雖然會對農作物的生長起到促進作用,但由于其使用后難以降解,會對土地和人體造成傷害。有機農產品根據國際有機農業生產要求和相應標準進行生產加工,是真正源于自然的高品質農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機械臂拾取系統在工作過程中調節時間過長導致效率很低,超調量過大導致定位不準振動嚴重。因此我們應用模糊控制方法來進行控制,以優化系統性能指標。
目前,各國均在推廣有機蔬菜、有機瓜果,但有機農業對環境的要求非常嚴格,導致市場上有機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若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效,當地政府可以向有機農業靠攏,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3.2.1 部分地區只重視經濟發展,忽視生態文明建設
過去,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多政策導向,地方政府積極招商引資,許多工廠落戶鄉鎮,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但由于產業引入門檻低、工業水平和結構失衡,與城市多元化經濟發展相比,不僅沒有更高層次的容錯空間,還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
3.2.2 政策監管不到位
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多個方面,政府職能部門應正確認識并發揮自身職責。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職能部門對于上級部門的政策依賴性強,或者直接照搬實施上級部門的政策,沒有結合地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有本質上的區別。城市人口密度大、資源消耗快,執行政策方針必須以人為本,充分評估該項政策是否會對周邊商戶、住戶造成影響;農村人口密度低,在執行政策時可適當調整推進節奏。
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農村生態基礎設施匱乏,公共活動區域垃圾桶數量較少,垃圾亂丟現象時有發生,未按規定管理垃圾投放點,在硬件上需進一步提高。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鄉鎮政府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不高,對于相關政策的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3.2.3 生態破壞嚴重
我國鄉鎮數量眾多,在各個鄉鎮發展過程中,部分歷史遺留的環境問題無法得到根除,例如秸稈焚燒等。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較低,農作物收獲后,以往的做法是直接在種植地焚燒秸稈。這樣不僅解決了秸稈堆積的問題,還能利用高溫清理地表殘存的害蟲和雜草,焚燒后產生的草木灰能夠對土壤進行滋補,但是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煙塵,對空氣造成嚴重污染。
現階段,全球氣候變暖現象加劇,我國全面禁止焚燒秸稈,提倡采用就地粉碎的方式處理秸稈。但由于農村監管困難,陳舊的習慣依舊存有歷史慣性,焚燒秸稈的情況時有發生。此外,落戶于農村周邊的工業企業為周圍村落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大幅提高了當地政府的稅收,但是個別工廠企業環保投資不達標,對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第一,發展有機養殖業。有機養殖業是將養殖業和生態農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環境經濟型養殖模式,將種植的農作物通過處理生成青儲飼料,作為養殖業飼料的來源,實現經濟內循環,通過多行業聯動的模式降低成本,為當地農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第二,拓展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對當地農產品進行深加工,例如將紅薯制作成薯條、薯粉,將土豆制作成淀粉,將水果制作成果汁、罐頭,依托有機農產品,通過加工使其成為附加值較高的產品,為農民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增收。
第三,發展新能源服務業。目前,我國大部分電廠依舊采用火力發電,政府相繼出臺多種能源補貼政策,倡導在農村自建房屋頂搭建光伏太陽能發電設施,一方面可以節約電費,另一方面可將部分電能回流至國網電力享受補貼,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第四,打造休閑農業旅游基地。基于農村現有的自然風光,發展與農業相結合的旅游觀光項目,例如在果園中開設自主采摘項目、在漁場開設垂釣項目,讓游客體驗自己動手的快感。這些新型服務項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可以帶動周邊軟服務的發展,例如餐飲業和住宿業。
第五,“互聯網+”模式助推發展。利用互聯網助推本地產品,在抖音、快手等平臺投放廣告或開啟直播進行宣傳推廣,擴大商品覆蓋面,挖掘更多的潛在用戶,以此為基礎營造自身品牌形象。
創新是推動農業技術發展的新思路,農業技術應不斷改革和創新,以優質的生態資源為基礎,關注未來技術需求的發展方向,優化現有的科研團隊。具體的創新活動應以市場為導向,深度分析龍頭企業,按照由深到廣的發展思路,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
與此同時,在推廣發展中發揮品牌效應,實現增值增效。農業的創新離不開優秀的科研團隊,在優化科研組織時需培養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
科研團隊應克服難點問題,將重點放在打造產業鏈式生態農業方面,以服務地區農業為主,建立具有區域特色化的生產模式和有生命力的技術體系,為農村提供科學的農業服務。
現階段,食品安全問題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在此背景下,應貫徹綠色環保觀念,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打造協同發展新格局。
加大對生態農業建設的投資力度,規劃生態發展專用資金,結合當地特色開展農業技術知識講座,促進各部門之間的經驗交流。對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并出臺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補貼等惠農補貼政策,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根據時間段適當調整補貼額度,精簡優化補貼流程,促進農機補貼高效落實。此外,控制農藥、化肥的用量,推廣使用有機肥、可降解農藥,做好當地農作物的品控工作,充分發揮技術導向作用,引導綠色農業化生產走向科學發展之路。
農村經濟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是相關人員不懈奮斗的目標。面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相關人員應從多方面入手,探索環境與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方式,轉變農業發展觀念,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推動綠色農業生產,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同時,應加強農村規范管理,打造宜居家園,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的居住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之一,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是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