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歡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在嚴格意義上對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形式作出深刻的認識,表明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我國作為農業大國,在社會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應積極推動農業發展。“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民生發展的一個重要需求。應加強農村區域間的合作與資源互補,達成跨區域的農村經濟發展形式。區域經濟是在內部因素與外部條件相互作用下的綜合經濟體系,反映該區域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現狀,主要表現在農村地區的生產業布局的科學性和經濟的效益性上。
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要求在市場上有序流動與優化配置,在區域上進行產業協調與合作,形成跨區域合作的形式。在新形勢下,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應以農業經濟為重點產業,推動農業經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是綜合提升農村經濟的重要舉措,是在農村區域經濟、生態、人文素養、農業技術等各方面的全面升華。我國當前農業產業化程度和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業經濟生產仍然以個體經營為主,經營分散、產供銷分離,導致產業規模小,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較慢。
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要以農村經濟為主導,以農業經濟為動力,打破原有“自給自足”和“自己供銷”的農村產業體系,促使農村產業布局的合理配置與資源的合理優化,全面提升農業經濟的發展進程,營造新農村、新面貌。農村區域經濟旨在推動農業經濟表現在以下3 方面。
一是區域經濟本身具備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各區域之間所在地理位置存在差異,在農業技術采取措施、農產品種植、氣候環境、銷售途徑等方式上具備特色,形成獨特且不可原樣復制的區域經濟環境。因此,要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村經濟的跨區域合作。注重在農業生產中的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環節,實現農業產品、銷售、物流、后期維護等資源領域進行跨區域合作,打造現代化農業產業。
二是農村區域經濟的主要推銷目標是城市,應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有效協調性,增強城鄉的密切度。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結構化發展利于凸顯農業經濟的優勢,縮小城鄉差距。
三是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城鄉界限不斷模糊,易造成農村人口與農業勞動力不匹配現象。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利于城市帶動鄉村勞動人口合理就業,加強農村區劃的界定。
改革開放后,大量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鎮轉移,導致農村勞動力缺失。由于傳統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經濟模式等方面發生極大的轉變,再加上城鄉差異、農村區域基礎配套設施落后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越來越明顯,農村經濟發展處于弱勢,必須加強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限制因素的重視。
隨著城鎮化發展的進一步推進,城鄉收入對比逐步增大,城鄉差距日益顯現,限制農村的跨區域合作與交流,主要表現在以下3 方面。
一是城市占有市場比值大、城市需求大,對農村市場的分割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教育、生育、居住等問題,部分群體無法完全立足于城鎮,使農村大量勞動力依舊依靠農業生產方式生存。加上農村勞動力素質文化和勞動技能被束縛,在城市中較少參與產業的高級生產,只能從事低端的勞動過程。為此,相對于城鎮經濟,農村經濟落后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資源缺乏高端精尖人才作為支撐,競爭力不足,產業技術低端,影響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
二是城鄉二元結構差異明顯,城鄉分離的產業化模式阻礙農村經濟的跨區域合作。就農村產業發展而言,農村產業與城鎮的產業發展缺乏競爭力,農村現代化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不當、產業發展滯后,導致農業生產規模水平與農業產業需要進一步提升。加上農村掌握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氣候、交通、市場需求量、技術、文化水平等方面低于城鎮。
三是城鄉二元結構具有特殊性,在市場經濟的刺激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同時,農業產品、農村資金、土地資源等逐步向城鎮流動。農民缺少資源配置、優化等方面的認知,農村生產要素的流動仍需要政府幫助。因此,農民在資源配置上仍缺乏主動性,在農業產品銷售、農產品產業化、生產集約化等方面存在不足,政府需要對農村產業進行指導。
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導致農村主要青年勞動力為獲取更好的工作機會選擇進城務工。加上農民長期受傳統經濟管理理念的影響,農村主要勞動力無法滿足新農村的發展需求。
一方面,農村地區長期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與生產資料,造成農村出現人才流入少、流出量大的現象。人才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農村地區急需培養技術型人才和經濟管理型人才。當前農村人才激勵制度缺乏科學性,工資待遇低、政策福利少、環境差是造成農村人才引進困難的原因。由于農村地區村民普遍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低,集體意識不高,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力和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有序推進。同時,村民受傳統觀念束縛,習慣于安分守己的生存狀況,缺乏創新創業的意識,社會關系單一,獲得資金的難度大,造成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少,而且農村地區農民學習農業技能的平臺有限。
另一方面,農業作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對農村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由于農業投入具有過程周期長、獲得回報率低等特點,加上農村地理位置、氣候環境、交通成本等影響,降低了投資者的積極性。農業投資的回報相對較低,使資本進入農村經濟的可能性減弱,在投資資金支持上更傾向于投入知識密集型產業,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規模相對較小,導致農業生產技術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農村區域經濟的增長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但政府投資有限,資金難以匹配產業的發展速度,進一步限制了農村經濟跨區域合作。
以農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模式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以農業為主的結構模式相對單調。
一方面,農民擁有的資源主要是土地和農業勞動技術,主要的產業導向為農業生產,其產業結構以農產品銷售為主,缺乏特色產業支撐。農產品本身的附加值相對較低,產業規模發展受到限制。同時,脫離工業化的生產標準和集約化的專業種養,缺乏統一的品質監測。因此,農村農業產品生產效率低,產業難以精細化。農村地區的產業化生產發展不足,主要表現為信息獲取渠道有限,缺乏種植技術標準與品牌效應的認知,造成農業產品結構單一、資源配置不均的現象,農村經濟的產業鏈難以形成專業分工與集約化水準。
另一方面,農村主要勞動力對現代化的農業技術掌握不足。農村區域之間的聯系不緊密,生產要素在農村各個區域流動不暢。農村地區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上存在緊缺現象,農村地區多數農民對農業市場信息不夠了解,造成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經濟區域要想實現協調發展,應注重產業升級與其他產業融合,實現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流通,抓住工業反哺農業的契機。以下將分析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影響并提出相應對策。
農村產業與城鎮產業融合是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建設的關鍵,城鄉融合發展是不斷完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途徑。結合農村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城鄉二元結構差異問題,依托城市和工業產業反哺農村、農業,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布局優化。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是農業經濟,要將區域農村的特色資源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優化產業布局,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才能實現農民與投資者共贏的局面。
一方面,擴大農業產業的區域推廣范圍,挖掘農村各類資源,精準定位農業產品的市場。挖掘農產品的潛在價值,優先推出特色農產品,充分發揮品牌效應,帶動其他農產品。突出規模化和產業化特征,運用現代技術提升農產品品質,提高競爭力。
另一方面,鄉村振興背景下,以農村農業產業的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的連接點,立足于現有的農村資源形式,在堅持市場導向與效益優先的原則下,建立農業產品的工業化模式,對農業產業進行規模化生產、系統化加工、升級包裝與統一銷售。以產業發展為驅動,促進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融合布局。培育龍頭企業,搭建農民與市場聯系的平臺,建立農業基地以農民為主要勞動力,建立生產中心、加工中心、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服務中心等,形成農民就業、工業生產、貿易交流等一體化服務體系。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制定相關的農村地區產業發展政策,完善強農惠農政策的框架體系。隨著農村經濟發展面臨新形勢,農村就地城鎮化日益凸顯。政府應及時提升治理能力和政策指導,明確農村土地使用的規章制度,優化農業生產投入機制和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在資金投入方面,強化專項資金管理機制,確保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穩定投入。在農業經營指導方面,確保農業生產經營的社會保障政策落實,降低農業產業經營風險。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大農村產業發展的宣傳力度,制定相應的創業扶持政策和指導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
同時,維護東部區域和中西部區域之間的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升農村地區的人才素質。堅持城鄉共同發展,促進就業和社會分配的公正與公平,完善區域社會保障制度。引進優秀人才是推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應加大農村產業的支持力度,推廣落戶就業的政策福利,并擴大人才引進的數量,優化人才引進體系。建立健全農業型人才的培養體系,為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相應的支持。應科學制定農村勞務輸出機制,建立農村人才流入機制,提升農村地區人才的技能。為了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政府應建立激勵機制、保障機制、福利機制等吸引人才的流入。同時,提升農民自主參與農村區域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強化技術培訓,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并普及法律、投資、資金流動、政策運用等方面知識,提升其經濟管理能力,促進農村區域經濟協調性發展。
生產要素流通程度取決于經濟發展的活躍程度,提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步驟是暢通農村生產要素的流通渠道。但生產要素流通渠道在農村地區發展有限,尤其是在目前國際化分工日益細化、產業結構重新調整的背景下,農村區域經濟應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建立適合生產要素流通的市場經濟體系。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在不同區域的優化配置,促使地區的資源優勢互補和產業協同發展,鞏固農村產業的市場。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優秀人才缺失、技術培訓不足和資金支持有限等生產要素不暢通等方面。因此,在實際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應切實結合農村地區生產要素流通特點,建立生產要素流通機制,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通,真正做到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平臺。村民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率不高,對特色農業產品的市場需求認知不足,對產業配置利用不合理。為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政府應充分了解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優化產業布局以提升農村產業的轉型。
一方面,政府應積極統籌農村整體資源,大力培育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品,對農村的經濟發展制訂合理的農村產業管理模式,推動規模化發展,打造完整的農產品產業鏈條,以城鎮帶動鄉村一體化發展。
另一方面,完善農村經濟發展制度體系,強化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擴大社會融資范圍,加大農業科技研發力度。農村經濟管理部門可以與當地龍頭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政府與企業的經濟帶動作用,使農村經濟基礎得到鞏固與加強。在此基礎上,健全農業人才培養機構體系,為促進農村生產建設做好各方面保障。
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必然要遵從利益共贏關系。政府應實行嚴格的監督管理程序,建立其相對公平的經濟競爭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投資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在農村地區的投資,拓寬農村產業的融資渠道。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不斷推動農村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努力形成互惠互利、開放共贏的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態勢。推動農村區域的經濟發展,必然離不開政府、社會、農民等多方面積極參與。為此,要解決好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相關管理部門應認識到問題所在,不斷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創新和完善農業科學技術。利用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引導農業多元化發展。強化社會融資手段,加大社會支持力度,為推動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