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梅
(安徽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時代“三農”工作重心轉移而著手謀劃的一篇“大文章”。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新時代鄉村振興“大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是要使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綠色生態為底色,“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
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構成之一,是補齊鄉村環境短板、推動鄉村綠色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良好的生態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根本支撐點。從一定程度上而言,鄉村生態振興的實踐成效直接關系到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質量和成效。生態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和獨特的運行邏輯。科學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必須以生態所固有的內在特質為原點,探尋科學的實踐推進路徑。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習近平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為科學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與行動指南。文章梳理了與生態、鄉村生態振興緊密相關的文獻資料,以生態內在特質的精煉概括為切入點,探討了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實踐推進的路徑。
當下,生態與經濟相互交融,呈現出鮮明的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發展趨勢。生態與經濟的緊密聯動,促使生態經濟一體化,形成了生態產業。因此,鄉村振興具體到產業振興,一定“要在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上下功夫”。
經濟生態化與生態經濟化相互交融的發展趨勢證明經濟與生態已構成一個難以分割的有機體,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不可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社會優質民生產品的有效供給。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只有科學認識和恰當處理產業振興與生態振興之間的內在關系,才能繪出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時代鄉村振興完美畫卷。
基于對生態與經濟之間內在關聯及其互融式發展趨勢的科學認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揭示并闡明了新時代生態經濟發展的規律,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經濟理論,構建了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經濟思想”,進而為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特定視角來看,加大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力度與鄉村產業振興并不沖突,關鍵在于有一個恰當的分析視角以及行之有效的破解思路。從生態經濟的角度來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自然財富和經濟財富的有機集合體,對于經濟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著強大的推動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提升應同向而行、互促共贏,而不是一項“有我無你、有你無我”的單項選擇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生態本身就是經濟”,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提升是對生產力的保護,因而改善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而言是發展生產力。
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不僅為加快建設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美好鄉村繪就了美麗的鄉村圖景,與此同時通過促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推進優質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等任務,深入挖掘良好生態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充分發揮新發展理念對于鄉村產業振興的巨大生態價值。
大力實施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以及生態優勢產業化轉化的雙輪驅動發展新戰略,在著力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方面下足功夫,實現良好生態價值的經濟向度轉化,精準推進生態振興與產業振興的有機融合、同頻共振。
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根本價值取向。始終聚焦關涉民生之利、民生之憂的突出問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執政理念的新時代表達。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生態環境的優美程度與人的生態權益及美好生活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直接相關性,“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的新時代,青山、藍天與經濟發展同等重要,都具有鮮明的民生意蘊。換言之,“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對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民群眾來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進程中,相關人員應該始終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行動指針,在做大社會物質財富“蛋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同時,更加注重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以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日益迫切的需要。
相對于城市生態環境治理力度而言,加強新時代鄉村生態治理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現階段,鄉村是生態環境治理的洼地,亟待采取相關措施補足短板。
為此,需科學推進鄉村生態治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生態環境需求,“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聚焦鄉村突出環境問題,構建多元化主體協同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針對客觀存在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缺位問題,進一步建立健全鄉村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制度支撐體系,加強鄉村生態治理中的科技創新與運用,妥善處理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需要的關系,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和人民群眾生態民生保障協調發展,努力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提供量多質優的生態產品,使得人民群眾能夠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甘甜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
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其整體性和系統性的特質較為突出。因生態系統性的延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同樣具有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根本特質。
與此同時,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已證明,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協同的方式方法已不適應現階段的發展需求,無法達到預期目的。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應基于對生態所特有的整體性、系統性的深刻認知,從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視角探尋有效治理新路徑。
除此此外,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還表現為其社會性。每一個社會成員既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也是生態環境治理的參與者,“誰也不能只說不做、置身事外”,必須進一步加大鄉村生態環境整體性治理和系統性治理的力度。
在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論域中,從生產到生活均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生態資源的基礎支撐,否則鄉村將失去應有的底色。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普遍聯系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推進新時代鄉村生態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相關人員要運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看待生態環境治理問題,以算好生態環境治理的大賬、長遠賬、整體賬以及綜合賬為根本著眼點,實施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的一體化行動。
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必須準確找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進而“從源頭上系統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
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不應由各級黨委政府包攬,不是農村基層黨組織、人民群眾或者民間組織等單一化力量的單打獨斗,也不是區域的碎片化、單一化治理,而是要構建多元化、有機互動的生態環境治理主體體系,改變傳統以黨委政府為主體的單一化治理格局。
此外,要進一步強化推進舉措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密切耦合性,強化綜合治理思維,既要摒棄平均用力的推進策略,也要堅決避免顧此失彼的片面化路徑選擇。
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要在相關政策協同聯動支持下,著力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進而有效凝聚鄉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強大合力。
生態環境問題與政治問題之間存在極為密切的關聯性,生態政治化與政治生態化相互交織。雖然生態環境問題的活動場域主要為生態系統自身,但生態環境治理并不能僅從生態系統中探尋治理之道,政治系統和政治力量的介入是必然趨勢,也是客觀所需。隨著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政治化的發展趨向越發突出。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已成為一項極為嚴肅的政治問題,事關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執政方略、執政理念、執政安全以及社會主義新型文明形態建構,有著極為突出的政治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基于著力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宏觀視野,將生態環境治理升級到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從生態政治化的視角來看,不能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提倡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簡單視為經濟問題,而應從政治高度挖掘生態議題中的政治意蘊,因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是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三農”工作領域的重要體現。
鄉村生態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構成,同時是直接與黨的使命宗旨等密切關聯的重大政治問題,有著鮮明的政治意蘊和政治價值,要求相關人員從講政治的高度看待新時代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從人民政治和生態政治的雙重視角來看,生態環境治理不能僅從單一的技術維度推進,強化政治自覺才是關鍵所在。
4.2.1 強化人民政治理念
各級黨委、政府要旗幟鮮明地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執政理念,從講政治的高度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實踐中,積極謀劃事關生態環境治理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越多越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多多益善,并且要創新推進、久久為功。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和行動邏輯使然。
4.2.2 強化生態政治理念
各級黨委、政府要從講政治的高度看待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深刻把握鄉村生態振興的政治意蘊,不容任何意義上的政治敷衍或退縮,走出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