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
(廣東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廣東 湛江 524002)
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農村社會和諧健康,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終極出路。所以,如何深入推進我國農村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發展,是當前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蘆千文(2020)提出,“十四五”時期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綠色、高效發展模式,創新“兩山”轉化模式。張俠和高文武(2020)從綠色發展和美好生活視角對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測評與差異性分析。王薔等(2021)提出,把生態實力作為一級指標。趙小雨等(2018)通過實證檢驗評價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表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呈正U 型曲線關系。惠寧和陳錦強(2020)指出,網絡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馬曉河和胡擁軍(2020)對“互聯網+”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框架和政策進行分析。任永泰等(2020)認為,生態農業經濟競爭力是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力。
陳景華等(2020)指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是發展綜合指數不高,可持續與共享之間的協調存在矛盾。趙儒煜和常忠利(2020)認為,污染問題是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制約因素。陸銘寧(2013)以實證方法證明了生態文明建設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的關聯性,認為農村經濟發展受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以及產業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制約。霍達(2020)、王東暉(2020)、徐曉莉和外力·依米提(2019)、譚瑛(2018)認為,當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還陷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農業增長方式傳統、缺乏技術推動和集體經濟薄弱的困境。
高耿子(2020)指出,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為了防止農村資源被掠奪。何灣(2020)認為,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是兼顧發展品質和發展效益的理性選擇。張予等(2015)、萬媛媛等(2020)、高鄧(2020)從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兩個視角構建指標體系,對農村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必要性作了分析。李瑞峰(2018)認為,加速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推進傳統農業向低碳農業轉型。戴軍(2018)提倡參考新加坡成熟的循環經濟發展經驗。覃文俊等(2020)指出,只有優化環境才能吸引人才扎根,從而推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相關學者從各個方面研究了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和對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保障。本研究在前人基礎上,對有關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分析綜述,在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的前提下,從生態視角下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研究,針對當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薄弱問題,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從20 世紀70 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現代農業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生產率和大量的物質產物的同時,由于化學農藥等大量使用、化學物質超標添加,導致自然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危機加劇。當世界面臨這個難題時,各個國家都開始積極探索農業經濟發展的新出路。
生態農業的提出為世界各國新農村發展提供了正確的導向。生態農業是一種農村生態經濟綜合體系,統籌農村生態系統與農村的經濟體系,使農村實現生態經濟綜合效益最大化。
我國的生態農業體系是將農村產業振興和生態經濟振興“兩手抓”的新型農業發展體系,既是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決策,又是保持農村發展長久穩定的基本機制,為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緩解我國現代農村資源開發中存在的矛盾,走出一條符合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道路。
綠色經濟是指經濟的一種新形態,傳統經濟發展方式會破壞地球生態平衡,耗費大量能源、資源,而綠色經濟發展的前提是保護生態環境,適度合理開發資源,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綠色經濟提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是產業經濟為了適應新發展環境的需要,即健康、環保、綠色的環境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發展狀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綠色經濟就是在保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生態也協同發展。
河南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高度重視農業生態與環保工作,對農村環境污染整治力度大,農業環境質量提升成效好,在著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也在努力樹立河南省農村新形象。
截至2021 年底,河南省95%的農村垃圾廢水得到了有效治理,673 萬戶的廁所實現了無害化改造,村容村貌、農村基礎服務設施不斷改善,河南省農村“凈起來”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正在朝著“綠起來”“亮起來”“美起來”的目標邁進,河南省政府農村環境整治工作連續3 年受到了國務院的督查激勵。
與此同時,河南省部分農村也在自主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更深層次融合的方案,逐步擺脫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循環,走出了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
商城縣達權店鎮新建坳村原本是一個深山村,農村經濟結構單一,后經考察學習,引進種植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紅豆杉樹,該村大力發展種植業,在帶領村民共同走上產業脫貧致富路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夏莊村村路破損嚴重,生活垃圾、污水隨處排放,村里的年輕人都不愿回去,正在逐漸變成“空巢村”。當地黨委、政府為了幫助新建坳村發展,將村里的主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并安裝了節能燈;路邊種上了各種綠化樹木,還有花草等累積4 萬棵;改造了村里的10 處池塘。村莊的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在外務工的農民紛紛愿意返回自己的家鄉,村里也逐漸有了生機,村民、村貌、村風都有了很大改變。如今,夏莊村通過榜樣帶動、引導發展,擁有多家種植專業合作社、企業等,實現了經濟作物規模種植,建立的產品生產線也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村民收入來源增多,生活也越來越好。
隨著環境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增強,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穩中向好。根據河南省統計局資料顯示,2021 年河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5 620.82 億元,比上年增長6.4%,雖然河南省農村經濟一直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但是綜合水平還是不高,發展速度相比城市來說較為緩慢,存在發展困境。其中,河南省農村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經濟增長方式和集體經濟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依然是阻礙因素。
河南省在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由于生態保護意識薄弱,造成了土壤、大氣環境污染,農村生態環境脆弱。土壤中大量有機物質、微量元素流失,資源質量降低,農作物生長受到阻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人口一直在增加,但是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一直沒有提高,農業生產收益低,農民獲得收入的渠道單一,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能靠擴大種養面積來實現增收,但因為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也是農村自然環境持續惡化的原因之一。生態環境惡劣是部分農村區域無法致富的主要因素,是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突破的自然障礙。
很多農村地區地處偏遠,交通運輸不便,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且相對薄弱?!耙敫唬刃蘼贰?,交通不便,信息、物質傳達不方便,農產品難以變成有競爭力、可衡量的商品,農民不僅收入遇到瓶頸,同時無法及時了解市場需求信息。
另外,農村電網不完善,電力基礎設備沒有城市發達,很多是單網運行,經常會遇到跳閘問題。農民生產、生活之需大多是直接用燃燒秸稈或砍挖樹木、柴草等方式來滿足,這種方式不僅沒有效率,而且還會生成大量溫室氣體,既破壞了生態,又污染了人居環境,影響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發展。
此外,農民缺少醫療保障,大病小病都需要去鎮上的衛生院,有些急性病不能得到及時治療,不僅滿足不了日常需求,且公共衛生和預防措施都不夠及時有效,農民無法抵御患上重大疾病的風險。
河南省大部分農村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是以傳統、單一、粗放型為主,對自然條件、氣候環境依賴性較強。在這種方式下,大多數農業資源被直接開發成初級產品并直接銷售,農民的利潤空間較小,好產品由于沒有銷路也賣不出好價錢,因此農民就會只重視生產的產品數量。農戶為了提高產量,會增加對化肥、農藥、農膜等的使用量,化學品的不合理使用會導致土壤板結、酸堿化以及塑料微顆粒難分解、土壤和農產品重金屬含量超標等,而土壤環境差又會影響農作物的質量和數量,使農村經濟與生態發展走上惡性循環的道路。
集體經濟是支持和推動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但是河南省大部分農村的集體經濟都比較單一、薄弱,缺乏金融的有效支持,基礎設施等各方面不完善,這些問題導致農村社會很難吸引有生機的經濟發展項目,即使成功招商引資,實際落地工作也非常艱巨。
不同地方的村莊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距,難以形成統一、可以模仿照搬的發展模式,同一個村莊中不同家庭的年均收入也存在懸殊。在農村,由于農民文化程度相對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很多農村的集體資產存在產權不清、權責不明和監督管理不嚴格的情況。許多由農村集體經濟所辦的小加工廠等都在使用有限的資源制造初級農產品,缺乏長遠規劃,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獲取短期效益,資源破壞嚴重,導致了嚴峻的外部不經濟問題。
農村循環經濟是指在原來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提高現有資源的利用率,實現少投資、低污染和高效使用資源的一種新經濟模式,將農村周圍的人居環境受到的影響和破壞減至最小,進而緩解經濟健康發展和人類社會可持續之間的矛盾。為了節約資源和能耗,有必要走上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合理有效使用自然資源。
農民作為農村經濟社會的主體,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是關鍵,向農民普及教育生態文明對人類發展的重要性,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出改變,例如改變生產方式,包括科學地栽培糧食經濟作物,合理使用農藥肥料,按要求處置生活廢棄物等。只有在保護環境根源上作出轉變,整個農村的經濟才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可持續和經濟高質量協同發展,為農民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是實現我國農村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保障。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健全農村公共運輸交通網絡,加速形成農村與城市間的便捷連接,多開發鄉村旅游線路及建設配套旅游客運公交車站點。增強農村公路通達能力,為農戶和消費者帶來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和農產品流通渠道,促進農業發展和進步。
另一方面,提高農業農用機械化技術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領域氣象預報水平和氣象服務能力,也是保障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農業綜合生產力提升的基礎。
按照生態系統的發展規律和和諧共存的物質循環法則進行農民的生產經營活動,以確保農村生態、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協調發揮。
一方面,針對農村區域內“先污染后治理”“只污染不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等不合理的狀況,逐步強化農村環境污染整治能力,按照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特點,合理利用廢棄資料,變廢為寶。
另一方面,建立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來保障農村生態、文化、經濟和諧發展。建立嚴格的現代農產品殘留物檢測便捷系統,執行現代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等,在保證農產品安全性的同時,降低農村環境的水土污染程度,通過改變村民隨意焚燒和丟棄的行為來解決焚燒和丟棄帶來的污染問題。
農村“三產”融合健康發展是構建現代農業生產加工體系、服務體系和經營體系,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途徑?!叭a”融合能夠真正有效地推動鄉村產業結構更加合理有序、一二三產業增值、產業鏈條延伸。因此,河南省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道路上,要挖掘農業發展中更多的資源和生產效益,優化整合資源、人力、科技需求,跨產業集約配置,最終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高質量發展經濟。大力發展現代田園綜合體、農產品文化特色小城鎮、特色鄉村文化旅游、現代示范農業產業園等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不斷豐富農業商品體系,增強全社會對農業、農村、農民的認同感,進而促進了河南省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例如嚴峻的生態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演化的過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以生態文明為指導,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化環境治理保障,積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局面。從大力發展農村循環經濟、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三產”融合、協調保障生態文明與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入手,推動農業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應不斷更新認識,積極轉變觀念,轉變過去不合理的發展方式,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帶動我國農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而形成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機制,推動我國農業農村走出困局,實現經濟發展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