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肖
(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8)
在全國脫貧攻堅戰役中,青海脫貧取得全面勝利,為全國脫貧攻堅戰交上完滿的“青海答卷”。青海脫貧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環節,也是國家重點扶貧開發區,脫貧攻堅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對于青海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自實施扶貧開發戰略以來,青海一直是國家扶貧重點及難點開發地區。多年來,貧困問題一直困擾著青海貧困地區的人民。青海主要貧困人口集中于干旱貧瘠的東部山區及青南帶高原高寒牧區,且具有貧困范圍廣、程度深,貧困人口分布集中,返貧率高等明顯特點。青海貧困問題突出,致貧因素錯綜復雜,是我國脫貧攻堅能否取得勝利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分析致貧因素對于青海脫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然地理環境因素。青海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高寒區,脫貧攻堅難在攻克深度貧困片區。深度貧困片區多數位于青海藏區,自然氣候條件惡劣,海拔高、空氣稀薄、極度缺氧、全年低溫,農作物生長期短,荒山禿嶺景象遍布,旱災、雪災、低溫冷害、地震、山體滑坡以及地下滲水等自然災害頻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給青海的生產生活造成巨大挑戰,導致青海扶貧難度大,整體脫貧困難。
其次,貧困地區思想較為保守,缺乏創新。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貧困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頭腦空空,怕的是知識匱乏、精神委頓。思想貧困是青海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青海貧困地區主要集中于民族地區,農牧民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水平低,自身學習接受能力較弱且對教育缺乏足夠重視,在創新發展方面缺少足夠動力。個別貧困人口知識水平低及能力低下,主觀脫貧意愿弱,缺少內生動力,過分依賴貧困補助作為生活唯一來源,這種典型的“等、靠、要”思想嚴重影響貧困地區脫貧工作進展。
再次,產業結構單一,增收渠道有限。受獨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惡劣的氣候條件限制,青海農作物品種單一、產量有限。青海貧困地區尤其農村地區多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占比少,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群眾收入受限。尤其是深度貧困地區,多數貧困群眾從事于傳統的種植畜牧業,地區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增收渠道有限,可持續增收的產業選擇培育和轉型升級難,多數依賴于政府政策性收入。
最后,政府財政困難,基礎設施薄弱。青海政府財政撥款困難,扶貧支持資金缺乏,扶貧脫貧效果欠佳。基礎設施及社會扶持等服務的主要經濟來源依賴于地方財政。同時,青海財政自足率低,不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及提供高質量的社會扶持服務。基礎設施既是貧困的表現,也是導致貧困的原因之一。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對人民的生產生活有很大影響,同時對生產過程和生產成本呈正相關關系,落后的基礎設施阻礙正常生產進程,進一步影響人力資源水平,進而制約經濟社會進步。
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青海實踐”,有效解決了千百年來困擾青海社會發展的貧困問題。青海省委、省政府結合實際省情,探索出具有青海特色的脫貧攻堅實踐經驗,為進一步全面推進青海接續鄉村振興奠定基礎,積累寶貴經驗。
首先,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健全領導機制。自脫貧工作全面開展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把黨的領導放在脫貧攻堅的首要位置,落實責任,嚴格執行,為青海脫貧攻堅戰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政治保證。不斷健全青海省級領導機關單位聯點及督導機制體制,落實個人責任,層層把關。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使黨員同志始終走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第一線。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組織建設,增強凝聚力,服務廣大貧困群眾,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的青海戰役發揮重要作用。
其次,始終堅持立足生態,帶動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是脫貧之本、富民之基,是提升扶貧效果可持續的重要支撐。青海依據自身實際,遵循宜農則農、連片推出、生態共贏的原則,依托豐富的光照和土地資源,打造了具有“青海典范”的光伏扶貧產業,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增收,實現人與生態和諧共贏的發展局面。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斷豐富創新消費扶貧模式,如“青品匯”網絡銷售平臺的創建,標志著青海產業扶貧模式升級,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青字號”產品銷售渠道,讓優質的扶貧產品走出高原,走上綠色可持續的產業扶貧發展道路,使青海的產業扶貧道路更加寬廣。
再次,重視貧困群眾主體地位,激發內生動力。脫貧先立志,致富靠自己。貧困群眾脫貧的內生動力是青海取得脫貧勝利的根本之基。在全面脫貧攻堅實踐中,青海始終重視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戰役中的主體作用,進而實現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思想觀念變化,再到掌握知識與技能后“我能脫貧”主觀意識上的巨大轉變。自打響脫貧攻堅戰役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斷通過塑造良好鄉風,增強外部環境影響,塑造脫貧致富良好氛圍;始終堅持教育扶貧、教育脫貧,從而阻斷“代際貧困”,加快扶貧脫貧事業進展;不斷強化精神脫貧,讓貧困群眾明白脫貧致富不能只單純依靠國家依靠政府,而是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憑借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進一步實現全面發展。
脫貧攻堅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我國反貧困斗爭的徹底完成,僅代表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低底線任務和指標。青海脫貧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書寫了中國反貧困“青海實踐”的偉大傳奇。人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共同發展,飲水、用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青海脫貧攻堅戰役順利完成的同時,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指標取得一系列歷史性成就,使長期困擾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的貧困問題得到了充分解決,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底色。
首先,歷史性地消滅絕對貧困,實現區域整體脫貧。青海始終堅持以貧困群眾為中心,把解決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及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作為扶貧攻堅不懈追求的目標。歷經脫貧艱苦卓絕的奮戰,青海農牧貧困區生產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極大提高,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產業帶動扶貧可持續發展的美好圖卷正在青海展開。青海貧困群眾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得到極大滿足,貧困地區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基本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截至2019 年底,全省42 個貧困縣、1 622 個貧困村全部實現脫貧摘帽,實際減貧人口為53.9 萬人,實現區域性整體脫貧,千年小康夢在青海大地綻放異彩。
其次,歷史性地擺脫“窮山惡水、靠天吃飯”的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終以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立足省情、以綠為進”的經濟發展與綠色文明生態發展攜手共進的扶貧發展策略,生態保護帶動扶貧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快速增長的易地扶貧搬遷點,進一步幫助青海貧困人民脫貧。2015—2019 年,青海創建各類扶貧公益性崗位8.13 萬個,年人均收入增加最高達到2.16 萬元,打造了光伏產業扶貧的“青海典范”,光伏扶貧讓貧困戶的收入日益增長。在保護環境的同時,青海立足省情,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打造專屬地方特色,使昔日的“窮山惡水”變為青海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致富的“金山銀山”,真正擺脫了“窮山惡水、靠天吃飯”的歷史困境。
再次,歷史性地破解飲水難題,實現飲水安全。青海素有“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之稱,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限制及水源情況復雜,農牧區飲水難、用水難問題成為青海脫貧攻堅亟待解決的歷史性難題。因此,確保農牧區貧困群眾飲水用水安全是青海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硬性指標之一。水與生命并重,與貧困人民的生產生活緊密關聯。青海始終踐行新時代扶貧脫貧治水方針,以提高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飲水用水安全為目標。2016 年至今,經過青海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全省農牧區飲水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累計投資27.7 億元,234.67 萬億農牧民從中受益,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飲水用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全面完成貧困人口飲水安全的“清零”指標,成功破解青海貧困地區飲水用水難題,歷史性地實現了青海飲水安全目標。
首先,久困于窮,冀以小康。在青海各級政府、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阻礙人民幸福生活、社會發展的貧困問題得以解決,創造了中國減貧史上的“青海奇跡”。青海脫貧攻堅過程中進一步推進青海地區民族團結,生態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實踐素材,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其次,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生態可持續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民族團結是實現我國各族人民和諧發展的重要生命線,推進偉大事業必須促進民族大團結。在脫貧攻堅戰役和推動與民族團結的創建中,青海匯聚了大量的心血。推動了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凝聚人心,增強青海各族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可,形成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自脫貧攻堅以來,從生態環境惡劣變成如今的“金山銀山”宜居新型地區,離不開對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視,青海政府始終把生態治理放在首要位置,堅持走生態扶貧可持續發展產業,同時依據省情,深入推進生態扶貧可持續發展產業,圓滿完成脫貧任務同時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
再次,促進全國脫貧攻堅戰役如期圓滿完成。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也不能落下。青海自然環境復雜,氣候惡劣,相比其他貧困省份具有扶貧難度大、成本高、戰線長等突出問題。青海是國家脫貧攻堅集重點及難點的主要地區之一,脫貧攻堅戰役任務之艱巨難度之高,可謂是“萬道河、千重山”。在全國脫貧攻堅戰場上必須要確保每個貧困地區都能順利脫貧。自1986 年國家實施開發式扶貧以來,各級政府為青海脫貧攻堅實踐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資金支持,傾注大量心血。因此,青海脫貧攻堅順利完成,促進全國脫貧攻堅戰役實現整體脫貧的目標如期圓滿完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最后,豐富馬克思主義脫貧理論中國化實踐素材。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是中國新時代脫貧攻堅、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我國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青海始終以習近平扶貧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形成政府、社會聯動的大扶貧格局。不斷帶領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走出具有青海特色的扶貧創新之路,使廣大貧困群眾擺脫貧窮,走向小康。青海脫貧取得全面勝利是中國脫貧攻堅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習近平扶貧方略在青海的成功實踐,奠定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理論基礎,豐富其理論內涵,同時為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提供實踐理論素材,為全球減貧事業的后續發展貢獻了脫貧攻堅實踐的“中國智慧”。
青海歷經艱難困苦、不懈奮戰后,脫貧攻堅事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青海脫貧攻堅戰役的勝利并不意味著青海反貧困事業就此結束。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這意味著“后小康”時代,青海反貧困治理重點應轉向加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相對貧困治理。距離實現“共同富裕”,擺脫相對貧困,青海反貧困事業仍任重道遠。
首先,在治理對象上,設定相對貧困標準。全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勝利意味著我國現階段已全面消除絕對貧困,但相對貧困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在青海區域范圍內,根據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采用多維貧困標準,同時設定相對貧困標準范圍,更好精準識別相對貧困對象。
其次,在治理主體上,青海省委、省政府在接續鄉村振興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政府與社會相結合,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凝心聚力,形成巨大脫貧合力。
再次,在治理方式上,青海省委、省政府應轉變扶貧方式。摒棄以往單一開發式扶貧,在后脫貧時代更要注重開發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并重。開發式扶貧仍是后小康時代反貧困重要指導方針,但除經濟開發之外,個人能力的開發也是“后脫貧”時代的重點之一,應提供公平、充足的基本社會服務功能即醫療與教育從而實現社會人力資本的積累。普及義務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后續發展中,青海應堅持普惠性扶貧、遵循制度性常態化治理模式。
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擺脫貧困的最低目標。“后小康”時代,鄉村振興是針對反貧困治理的全面提質。征途漫漫,唯有奮斗。青海省委、省政府要以青海脫貧所取得的偉大勝利為基點,接續發展,統籌推進鞏固青海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進行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