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
(青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 西寧 81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向世界莊嚴宣告:“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脫貧攻堅路上一個不能落、一個不能少。”
青海省是我國脫貧任務最重且難度最大的省份之一,青海省順利脫貧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重要的貢獻。2019 年底青海省42 個貧困縣(市、區、行委)、1 622 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實際減貧53.9 萬人,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在青海省得到歷史性解決。青海省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了歷史性消除,為鄉村振興良好開局總結了豐富經驗并打下堅實基礎。2021 年5 月25 日,青海省扶貧開發局調整為青海省鄉村振興局,負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系列工作,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避免返貧現象出現,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青海省獨特的生態環境系統,經濟開發過程中稍有不慎便會造成不可估量的生態問題。青海省地廣人稀,人均收入低,財政收入較緊張,基礎設施不完善、覆蓋面小,使城鄉發展不平衡,造成青海省不同程度的貧困問題。
青海省是三江源頭,即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三條大河的源頭。這三條大河對我國的生態狀況和國民經濟有重要作用,因此,三江源是中國生態系統中最敏感的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往往伴隨著對環境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青海省生態環境脆弱,污染后不易恢復且會破壞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態環境鏈。為保護生態環境,青海無法引進重型工業企業,短時間內無法實現從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的轉型發展。當地主要依靠農牧業和手工業發展經濟,產業形式較為單一,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導致多個地區貧困程度加深。
青海省地處“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超過4 000 m,是集邊遠、高寒、多民族、欠發達于一體的貧困省份。與發達的東部地區相比,青海省地處我國欠發達的西部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由于海拔較高,除每年5—8 月氣溫較高以外,其余月份氣溫較低,樹木無法正常生長,植被覆蓋率低,極易發生沙塵暴天氣,雖地廣人稀,但大部分土質不適宜進行農作,人均收入較低。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地區,不僅有漢族常住人口,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當地民族宗教關系復雜,人口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對國家實施的一系列致富政策在有效落實方面出現偏差。
此外,青海省一些地區由于環境變化已不適應作物生長和人類長期居住,但長久以來當地居民已經習慣了傳統的生活模式,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大多數村民不愿意離開原居故土,不愿意搬離原來的居所,在政策實施方面造成困難。
青海省財政收入不足、資金短缺是造成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資金不到位,很多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青海省地勢復雜,交通網覆蓋率低,產出的產品無法及時向外運輸,運出的產品也因運輸費用較高在市場上失去競爭力。醫療保障設施不到位,許多病人因無法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只能依靠藥物維持,錯過最佳治療期,導致因病失去勞動能力,無法創收,且長期的藥物費用累計起來亦是一筆不菲的花銷。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增長,城鎮化速度加快,導致區域間發展不平衡、城鄉間發展不平衡。隨著城鎮化不斷加快,青海省一些貧困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為了生計和子女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選擇進城務工,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大多數青壯年進城務工均會因為技術能力不足或文化水平不夠受到種種限制,無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發展之中。在農村生活的絕大部分是留守兒童、婦女和空巢老人,農村勞動力缺乏。多項致貧因素交織導致城鄉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城鄉區域發展出現嚴重偏差。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青海省先后印發了《中共青海省委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青海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青海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文件,政府牽頭保護生態環境,以發展綠色產業為主,對青海貧困地區進行教育扶貧、政策扶貧,并采取對口支援的方式促進青海經濟提升。此外,青海省不斷完善監督體系,做到物為民所用。
青海省資源豐富,但環境脆弱,產業結構單一。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是青海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應聚焦各地區優勢產品,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形式。青海省光伏能源資源豐富,能源扶貧為青海脫貧地區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據中國儲能網發布的《青海能源發展報告(2018)》可知,截至2018 年底,青海省可再生能源裝機、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86.5%和86.2%,居全國前列,不僅解決本地及周邊地區的能源需求,還可以向其他地區提供能源補給。青海省煤、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也很豐富,隨著地質勘探技術不斷突破,在青海省連續發現5 個億噸級整裝大油氣田,這給未來青海省經濟騰飛奠定重要基礎。
牦牛、藏毯、青稞、民族手工藝品等均是青海省的特色產品。2021 年6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省西寧市考察時指出,要發展好產業,帶動就業,傳承弘揚好民族傳統手工藝,推進鄉村振興。此外,青海還是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的主要產地,全國甚至海外銷售的冬蟲夏草大部分來自青藏地區。要繼續有效整合青海的資源優勢,吸引企業入駐,不僅能發揮資源豐富的顯著優勢,還能解決貧困地區的就業問題,促進經濟穩步增長。
青海省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獨特的景觀特色。青海擁有我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當地可依托青海湖、廣袤無垠的大草原、終年不化的雪山等天然景觀發展旅游業。除此之外,青海省還有西寧塔爾寺、玉樹文成公主廟、贊普林卡等極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點。據青海省統計局數據顯示,1978—1994 年全省共接待海外游客12.45 萬人次;1995 年以后,青海省政府將旅游業作為全省特色產業之一,加大扶持力度;2019 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5 080.2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61.3 億元;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3 311.8 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9.9 億元。據《西寧晚報》相關報道顯示,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西寧市充分發揮鄉村旅游扶貧產業,圍繞大通窎溝、湟中卡陽、湟源日月山旅游扶貧產業示范帶建設,利用旅游扶貧項目資金7 900 萬元,整合企業投資、南京幫扶資金等1.53 億元,在3 縣19個鄉鎮的27 個貧困村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直接帶動1 345 戶貧困戶、4 631 人,戶均年增收3 000 元以上。結合青海地方天然景觀優勢,政府應繼續大力扶持發展旅游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財政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采取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方法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第一,扶貧先扶志。目前脫貧攻堅工作已取得勝利,但部分脫貧戶仍存在著“靠、拖、懶”“等、靠、要”等不合理觀念。要實現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必須要轉變不正確思想,樹立靠自己的努力脫貧致富、創造幸福的觀念,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第二,扶貧要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貧困地區的人員進行技能和技術培訓,使其掌握一項技術,可以更好地融入到當地因地制宜發展的產業之中。此外,政府應出臺政策,加大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強素質教育,使貧困地區的適齡孩子不因資金問題而輟學,從根本上解決文化教育程度低的問題,為今后更好就業奠定基礎。截至目前,青海省深度貧困地區15 年教育資助政策全面落實,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9%,農牧區因學致貧、因貧輟學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教育扶貧初見成效。第三,扶貧要注重扶德。青海省在落實各項扶貧政策時要本著民族平等的原則。要強化村規民約和鄉風文明建設,讓文化“軟實力”變減貧“硬支撐”。
受地理位置的影響,青海省城鎮大多處于地勢平坦的地區,而多數鄉村則居于大山之中,與外界聯系困難,加深了山區地區的貧困程度。易地搬遷政策是脫貧攻堅的有效措施之一,通過實施易地搬遷政策,將不適宜發展經濟的貧困地區人口搬遷到適合發展產業的地區,彌補就地扶貧的不足。實行此項決策必須要落實好“往哪里搬、怎么搬、搬遷后怎么辦”的問題,切實把后續產業培育、職業技能培訓、轉移就業作為先決條件,充分利用遷出地和遷入地資源稟賦,積極扶持培育扶貧產業,拓寬就業渠道,保證每個搬遷村至少有一項扶貧產業、每戶有一項增收項目,確保貧困地區的人口搬得出、穩得住、有收入、能致富。青海省政府為易地搬遷貧困戶集中修建新房,并完善相應的公共設施,建立扶貧產業園區,充分保障搬遷戶的各項合法權益。
政府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建立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網覆蓋率,讓當地產品產得出、運得出、能收益。2020 年,青海省公路通車里程85 131 km,基本建成連接各市(州)和旅游風景區的公路交通網,曹家堡機場三期擴建工程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為青海省特色產品的輸出及旅游業發展“推波助瀾”。
政府應完善醫保等醫療體系,為貧困家庭提供醫療保障,穩步實現貧困地區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據青海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 年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555.4 萬人,2019 年為557.9 萬人,2020 年為563.3 萬人,2021 年達到567.0 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總體呈上升趨勢,可最大程度地為人們提供醫療保障。
青海省脫貧攻堅任務重,實現鄉村振興難度較大,僅靠自身無法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對此,青海省在脫貧攻堅中應堅持統攬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重借力發展,堅持自主脫貧與外部助力相結合,構建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援青扶貧、東西部協作扶貧、社會扶貧“五位一體”大扶貧格局,凝聚扶貧資源,形成扶貧與鞏固脫貧質量的合力。例如,上海對口支援果洛州、北京對口支援玉樹州、江蘇對口支援海南州、山東對口支援海北州、浙江對口支援海西州等。除對口經濟幫扶以外,各地對青海省產業發展建設、高校建設、醫療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均派遣了專業技術人員和幫扶干部。
青海省扶貧工作以及鄉村振興工作必須加強監督,完善監督問責體制。這不僅是給領導干部敲警鐘,也是讓貧困人口看到國家解決貧困問題、實現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的堅定決心。黨的十九大以來,青海省紀檢監察機關立足職能職責,充分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強化政治擔當,著眼強基固本,扎實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全力保障脫貧攻堅決戰決勝。
扶貧工作開展不易,扶貧成果更是來之不易。加強監督問責體制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避免因監管不嚴、領導干部不作為等原因造成返貧。
鄉村振興就是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因此,開展鄉村振興系列工作必須要以人民群眾為主,了解人民群眾心中所想,一切從實際出發。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去,聽取貧困地區的建議和意見。開展實地調研,了解當地的真實情況,發展適合當地的產業,實行適合當地發展的政策。
保護好青海省的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在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在青海省進行實地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著重指出,要深入推進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海省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地位,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生態環境保護,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理念。經濟必須發展,生態也要長青,堅持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統一,實行開發式扶貧與保障生態健康發展相結合的脫貧之道,把握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實現青海省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