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嵐,何 凡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 宜賓 644000)
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還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階段,要想實現這一轉型,就必須妥善解決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各種矛盾沖突。比如小生產及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沖突,導致農業無法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產。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完善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這一矛盾的重要手段。
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可以細分為多種類型,比如公司和企業組織、農戶家庭式經營組織、農民合作社組織等。當這些組織產生關聯并逐步演變為產業組織鏈、組織結構或組織模式時,就形成了現代農業產業組織體系。
宜賓市被稱為“中國早茶之鄉”,茶產業是其傳統特色農業。2021 年宜賓市已經有茶園8.93 萬hm,干茶產量10.09 萬t,產值達305 億元。《宜賓市茶產業發展十年總體規劃(2016—2025)》提出,宜賓市茶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構建具有現代特色的茶葉產業體系及生產經營體系,并在2025 年成為國內優質的綠茶及紅茶出口核心地區。
在這一規劃前提下,宜賓市正大力培育和完善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創新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和利益聯結形式,將茶產業打造成繼五糧液之后的第二張城市名片。
川茶集團是一家經過多年發展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由四川省敘府茶業有限公司與四川省、宜賓市國資投資參股改制而成。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集三大產業融合發展為一體、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其優勢主要表現在良種茶樹培育及品牌營銷、海外貿易及茶文化旅游、茶葉粗精深加工等方面。
川茶集團的產業組織模式由“小生產+小市場”“公司+農戶”“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茶農”“公司+專業合作社+股份茶農”“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茶農”逐步組成,這一發展歷程是不斷改進和優化原有的產業組織結構和組織模式的過程,也是不斷集中生產要素,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的過程。
茶葉歷來就是宜賓市的重要經濟作物,茶產業是宜賓市的傳統優勢特色農業。在起步階段,茶葉主要是依靠以臨時契約為核心的小農生產結合小市場,該模式最大的問題是過于粗放,無法確保茶葉質量以及茶葉供應的穩定性,茶農與公司獲取市場信息的成本較高,同時公司組織產業化生產受到諸多約束。在沒有明確一致的商業運營形式及符合標準的生產管理模式的影響下,小作坊難以實現規模的茶葉加工流程,難以突出各個產地的茶葉質量及茶葉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因此迫切需要通過整合茶葉的種植、生產、加工、包裝等進行深加工,延長茶產業鏈,銷售更為優質的茶葉。在這一背景下,公司開始推出以訂單式契約為核心的“公司+茶農”產業組織模式。
1996 年,為確保茶原料的供應穩定性,公司通過政府的幫助,與近百戶茶農簽署了收購契約。此后,公司開始推行“公司+茶農”產業組織模式。公司與農戶在互惠互利、平等的基礎上簽署契約,由公司組織茶農進行茶葉生產,并保證按契約價進行收購,茶農按照公司要求對茶葉進行粗加工(即烘干茶葉)。公司與茶農結成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的供銷關系。對公司而言,一方面可以動員茶農利用家庭資金生產茶葉,節約公司的融資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保證茶原料的來源和穩定供應,降低公司的交易成本。對茶農而言,該契約關系降低了茶農生產加工茶葉的盲目性,確保了茶農可獲得穩定的收益。
由于“公司+茶農”產業組織模式存在松散性和脆弱性,經營合作主要依賴于“貨幣激勵”方式,部分茶農以次充好,將劣質茶原料供給公司。茶農的分散采摘和初加工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增加了公司質量管理、監督、組織和運輸等方面的成本。公司無法產出大量優質茶葉,導致市場競爭力不足。一直以來,茶葉的市場競爭力與產品的品牌、特色及優勢有直接的關系,公司需不斷提高優質茶產品的穩定供應量,并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茶葉品牌。基于上訴現實要求,“公司+茶農”逐步演進為“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茶農”的產業組織模式。
2001 年,公司在政府幫助下,與省內最大規模的國營黃山茶場簽訂協議,獲得了茶場30 年的生產經營權。同時,在各縣區政府、村委會及茶葉協會的幫助下,公司在宜賓市各縣區簽署了1.23 萬hm茶葉基地。在雙方簽訂契約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村委會和茶葉協會作為中介組織,為雙方提供信用擔保。例如地方政府以提供信用質押的方式對公司和茶農簽訂契約的真實性、有效性進行擔保,降低公司獲取土地使用權的交易成本。
同時,公司推出全新的利益聯結機制,即“二定一返三包”。其中,“二定”是指公司聯合各基地的茶葉協會,明確各級別的新鮮茶葉和相關茶葉產品的收購標準以及各類收購樣品的最低保護價;“一返”是指公司與農戶或基地簽署協議后,需按照協議的規定返還相應比例的銷售盈利,進行售后盈利的二次分配;“三包”是指公司現金收購所有鮮茶葉、為茶農和基地無償提供相關技術或服務、當公司經營虧損或凈利潤不足時,可在二次返利時由公司負責善后。
對公司而言,標準化管理茶農,在技術方面或服務方面提供幫助,既可提高茶葉產量又能保障質量,還能控制最終的定價成本。
對茶農而言,在基地、政府以及協會的幫助下與公司簽署契約,不用花費大量的時間評估信息的真實度,可節省大量的溝通成本。因此“公司+中介組織+基地+茶農”產業組織模式可使公司、農戶和基地共同盈利、實現共贏。
2013 年10 月,四川省敘府茶業有限公司改制組建了四川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并在改制后積極探索資金股權量化機制,推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股份茶農”的新型農業產業組織模式。
公司首先組織茶農加入基地茶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其次出資參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再次與村集體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茶農量化入股,共同投資建設茶葉初級加工廠。公司將財政投入的茶產業發展資金按一定比例量化股權給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茶農。“公司+專業合作社+股份茶農”產業組織模式的優勢是使得所有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茶農不僅能在銷售鮮茶葉中獲得收益,而且能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茶葉初加工環節中的增值利潤和股權收益。
這一時期,川茶集團按照產業增效、企業發展、茶農增收的發展理念,積極探索訂單農業、產銷合作、股權量化等多種形式,運用產業組織模式和與時俱進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了全茶產業鏈的利益分享機制,使得茶產業鏈各方利益主體真正聯結成利益共同體,提升了茶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在持續完善“公司+專業合作社+股份茶農”產業組織模式的基礎上,川茶集團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產業組織模式。公司黨委通過成立基地黨支部、友好黨支部、產業黨支部等,探索“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茶農”的產業組織模式,通過黨組織建設把市場、基地、茶農緊密聯系起來,將黨組織的獨特優勢與產業優勢有機結合。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助力宜賓市茶產業持續發展。
公司黨委成員根據各黨員的任職崗位、能力優勢及居住地等多方面因素,在茶產業鏈中發揮黨支部作用,建立新型的產業黨支部形式,把行政部、營銷部或科研部等核心環節的黨員劃到各個茶園基地黨支部,同時在茶產業鏈條上的各個核心崗位設置黨員示范崗。目前,公司有116 名黨員在茶園基地的關鍵崗位上,逐步構建起茶產業鏈的黨組織體系。
同時,公司黨委聯合各個基地中多個村級黨支部,以結對聯系的方式創建友好黨支部,分別由一名村支部黨員、一名企業黨員與多名農戶配合,聚焦于新型經營主體培育、技術培訓等方面,最大程度發揮企業與村級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為茶農提供定期培訓和技術服務,在茶產業可持續發展方面,使得企業黨建與村級黨建共同發力、同頻共振。
家庭農戶是我國農業生產最主要、最基本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是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擴大經營規模的源泉,更是農業生產組織變革的主要參與者。在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政府和茶企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扶持與引導,不斷提高農戶的主體地位和利益分享地位,幫助農戶實現更為優質的生產,引導農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
首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帶動農戶生產經營,構建涉及各方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利潤返還、保底分紅或土地入股等方式,使農戶成為全產業鏈上的利益主體。
其次,政府要加強引導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交流對接,使農戶不斷學習新的農業生產經營理念,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中。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生產經營的主體是企業和農戶,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在兩者之間發揮橋梁和中介作用,為企業和農戶的聯合生產經營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通過制定發展規劃和提供政策支持等,發揮政府對農業的導向和引領作用。
一方面,政府應利用市場機制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適度的引導及調控,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更理想的外部環境,建立完善的、多方共贏的利益聯結機制。要保障各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從而解決農戶從事生產經營的后顧之憂。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自身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提供減免稅費、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或開通農村信貸等形式,讓各經營主體在良好的制度環境下發展壯大,使農戶進入產業鏈,并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連接著農戶與市場,是農戶走向市場的橋梁。新型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發展,有利于拓寬農戶參與現代化農業生產經營的渠道,有利于發揮各經營主體之間的正向制衡和促進作用,從而全面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主體對農戶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方面,龍頭企業具有強勁的產業輻射帶動能力,是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最能推動產業融合的主體。在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龍頭企業能激發農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合作意識,從而吸納各經營主體共同創建互利共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
另一方面,與龍頭企業相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小型家庭農場更容易與農戶拉近距離,其與農戶在產業或地域等方面的聯系較為密切,能起到直接的榜樣示范和動員效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可為農戶提供信息指導、科技支持、金融信貸協調、標準化質量等社會化服務,引領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優勢是由中國共產黨引領著人民共同努力。在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基層黨組織是最為關鍵的力量,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通過川茶集團的實踐可以得出,農業產業推進應與基層黨建緊密結合,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通過探索“公司+黨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產業”等具體整合方式,最大程度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基層黨組織可以發動群眾,發揮橋梁紐帶和引導作用,搭建與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的平臺,為其提供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以及符合實際情況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以建設黨組織助推農業發展,以鄉村組織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構建合理的利益聯結和分配機制是推動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持續優化農業產業組織模式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優化完善產業鏈上各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聯系越緊密,生產要素就越集中,從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一方面,要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橫向協作,利用多種產業組織模式,構建能夠緊密聯結各新型經營主體的聯結機制,從而形成相關經營主體功能互補、共同發展、同頻共振的互贏局面。
另一方面,要讓相關新型經營主體基于某個產業展開縱向協作,創建具有區域特性的大規模產業化聯合體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機制,從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互贏共利的聯結關系,讓產業鏈實現更全面的縱向延伸發展,以此提高整個產業的地域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