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周 蓉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農牧業是指農業與畜牧業,二者均為第一產業。農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基礎性產業即第一產業,與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同時,農牧業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農牧業生產對于促進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物資出口數量、改善人民生活質量以及增強民族團結等,都具有豐富內涵和現實意義。
國外專家學者涉及農牧業的研究領域稍早,主要集中農牧業技術所使用的專業工具和手段等方面,但是在解決農牧業有關問題的對策及建議等方面存在不足。
第一,農牧產業專業工具及手段的研究。世界上主要的糧食生產國和出口國以美國、巴西等美洲國家和法國、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為主,因此大多數外國國家在農牧產業研究領域涉及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Sudhir Mathur 等(1999)根據低交通量道路不能滿足農村發展活動加快的問題,指出應該在農村大量使用拖拉機。發現利用拖拉機技術不僅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還可以獲得更好的工作質量和可觀的項目節省時間等額外好處。但是,如今拖拉機已難以適應現在的農業生產模式。
第二,農牧產業問題的研究。從工作環境問題的角度看,Samuel Couth 等(2019)借助英國Biobank 的一個子樣本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農業產業中職業噪聲暴露部分占聽力困難水平較高。因此其強調必須要特別關注高危人群,促進職業環境中的聽力保護。關于氣候和有害生物影響,Robert eWalker 等通過研究中亞內陸遠離市場中心的國家如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等國,發現惡劣的氣候限制了農業發展,農業的工業化因缺乏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和財政資源而受到諸多限制。尤其是口蹄疫和布魯氏菌病嚴重威脅偶蹄動物以及牧區飼養者的健康,需要有力的政策執行以保障牲畜和相關人員的康健問題。
第三,農牧產業對策的研究。從農牧業從業人員防護措施角度看,Ragan Kathleen R 等(2019)通過對2015 年全國健康訪談調查癌癥控制補編的數據分析后發現,農業工作者涂防曬霜和尋蔭要比穿防護服罹患皮膚率概率小。因此,其建議增加遮陽和完善工作場所的陽光安全政策及培訓。此外,雇主亦可通過創建有利于陽光防護的工作場所來幫助減少職業衛生不平等,以更好地保護勞動者。
從農業廢棄物可循環利用來看,M.A.Tambichik等(2018)認為農業產生的廢物量每年都在增加,容易引起廢物過多而造成的常規混凝土和填埋空間有限。所以,提出可以利用農業廢棄物,比如棕櫚油燃料灰、稻殼灰和棕櫚油纖維等部分替代混凝土中的基本材料生產綠色混凝土。經研究發現,此種綠色混凝土質量優于普通混凝土,具有減少環境污染、解決自然資源枯竭的潛力。
從電子設備在農業中的應用來看,利用案例分析法,Anonymous(1982)提出,在農業上應用電子技術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電子技術能夠從機器性能和操作人員效率兩方面提高生產率從而獲得相應收益。同時,電子技術對農業改進的保護不僅包括防止昂貴的機械故障,還應該有更有效的安全系統來保護操作人員的安全。
從組織管理文化保護勞動者職業健康來看,Alessandro Messeri 等(2019)認為農業部門作為戰略性職業領域,鑒于氣候變化增加了熱浪等危害事件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于是提出不僅要考慮社會整體效應,也要顧及對戶外工人等弱勢群體的具體影響。因此,經過調查研究后建議可以通過更好的組織管理,來降低熱應激脆弱性的信息和緩解行動僵化。
從政策的形成和實施角度看,Alexander Lavruk等(2019)經過系統分析方法、功能方法、因果方法和專家調查法研究公共政策制定過程后,發現要確保實現國家畜牧業的高水平發展,就必須推動公共政策決策的廣泛出臺。并提出深思熟慮、有能力、有針對性、科學健全的公共政策,可以將其運用于公共當局的實踐中,以完善公共政策優先問題的確定和考慮過程,發展基于科學的政治和社會經濟方案國家在發展中形成公共政策,保證畜牧業進一步發展。
從農牧業發展主體看,Tomá Malatinec(2015)認為,事業單位是畜牧業發展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國家機構外,專業自治機構和養殖組織畜牧業可以協助畜牧業產生公共價值和農村地區的農業文化遺產維護工作。另外,其還建議加強相關機構網絡的能力建設,特別是在產品營銷和銷售援助領域。
從農牧業所需的人力物力技術來看,M.M.Tajpara等(2016)調查發現,奶牛養殖領域特定成本低和適用技術的研究不僅可以提高奶牛生產效率,而且可以合理降低奶牛養殖成本。
第一,農牧產業發展現狀的研究。焦倩(2021)通過研究鄉村振興視域背景下我國農業發展現狀,發現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明顯存有農產品結構體系不合理、農業科技發展有待提升、農業人才缺失、農業經濟綠色發展動力不足等問題。并提出農村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農產品結構不合理、農業科技落后、人才儲備不足及農業污染等諸多問題,其與鄉村振興的目標仍然有較大差距。何彥江等(2021)以克拉瑪依市克拉瑪依區的畜牧業為研究對象,經調查研究后發現畜牧業存在養殖生產方式落伍、規模集約化養殖程度低、牛羊良種化進程慢、畜牧生產獲得的產品加工技術不足等問題,并總結得出畜牧業受限發展影響了農牧民增收致富的機會。王杰峰和胡鳳君(2021)通過歸納整理畜牧業發展的相關資料,發現我國畜牧業現有養殖機構大部分屬于粗放型,不規范且沒有合理規劃,因此產業效率低下。加之畜牧業發展速度過快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加劇了草原退化,也破壞了生態環境。
第二,農牧產業對策的研究。饒靜等(2011)針對農業面臨污染的現狀,認為當下農業存在污染源多樣性、非特定性、不確定性等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發展。因此,其認為國家要從宏觀角度采用政策手段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保護農業環境;應完善法律法規,制定相關具有可行性的制度;采用對綠色農業發放相應補貼等具有激勵性質的經濟手段,以改變對農戶的補貼方式等。李燕凌和湯慶熹(2009)依據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建議要用現代農業發展理念即從資源、生態、食物、技術、市場、農業等方面,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以指導農業現代化。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及物質條件改造農業、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轉變,加強相關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機具推廣運用,加強科學使用化學投入品等,促進農業發展。通過現代管理方法及手段與公共財政共同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李俊茹等(2020)立足于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現狀,提出要實施妥當的環保措施,以促進肉牛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應制定環保條例,協助養殖戶大力發展合適的種養結合生態養殖模式。同時,其強調不能過度依賴邊境國家的母牛資源,而是要依托“一帶一路”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好邊境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有效作用,以市場化為導向,有序開發海外市場以推動國內肉牛進出口產業繁榮活躍。
第一,農牧產業問題的研究。徐鵬(2004)指出,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民族地區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但同內地省份以及中東部地區的發展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因此,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對促進我國農牧業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何晉武(2009)在調查甘肅省少數民族地區農業發展后發現,該地區農業發展存在生態環境惡劣;以種植業為主,三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牌不響,產業鏈較短,市場競爭力弱;缺乏專業技術人才,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等問題。
第二,農牧產業對策的研究。齊廣(2014)指出,民族地區農牧業經濟的發展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國家安全和社會的穩定息息相關??茖W技術與教育質量決定一個民族和地區現代化進程。沒有科學技術與教育質量的高水平發展,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的現代化就缺乏強勁的繁榮動力。所以,要結合農牧業經濟發展所需,主動探索科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把培養農牧業所需的人才作為戰略任務來統籌安排。何晉武依據區域農業概念,認為解決民族地區農業發展的問題可以從保護少數民族地區的草原生態環境、科學調整農牧產業結構、扶持一些以加工農牧產品、引入帶頭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強化農牧業科技培訓及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入手。
第一,農牧產業問題的研究。西藏是我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重要的國防重地和生態屏障,盡管受到諸多因素制約,農牧業仍然是其經濟發展的關鍵。溫軍(1999)通過多種研究方法分析西藏經濟發展戰略問題后提出,在高寒農業生態區走開發導向型的工業化經濟發展戰略難以承擔起促進西藏持續繁榮的區域經濟發展重任。同時,還指出雖然西藏耕地分布集中,但是存在數量有限與土地質量較差等問題。另外,雖然西藏草場資源面積廣大,但是目前已出現超負荷運轉的情況。楊西平(2009)指出,西藏農牧業發展仍然十分緩慢,沒有體現其獨特優勢。并通過比較視角,研究西藏特色農牧業發展進程,指出西藏農業存在生產結構性矛盾突出、可利用耕地面積減少、畜牧業生產缺少穩定性、自然災害頻發、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等問題,使農牧業總量規模小,同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李良忠(2012)在對西藏農牧區家庭的教育觀念研究后,認為由于西藏農牧區一直延續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使農牧業生產涉及的科技含量較少,對文化科技知識的要求程度不高,應該就學的青少年輟學在家從事體力勞動,最終導致農牧區家庭的教育意識不強。郭婷(2008)通過對西藏牧區產業結構研究,指出牧區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發展水平差異大、產業結構未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效益作用等問題,并強調落后的產業結構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西藏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阻礙。
第二,農牧產業對策的研究。溫軍學者根據現實情況提出,從耕地資源與草場資源來看,二者優劣勢并存,因此西藏應選擇農牧產業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楊西平學者立足西藏本地實際,建議以當地的自然資源為依托,集中突出區域特色,將特色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發展規模;鞏固農牧產業結合,大力推行糧草輪作;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投資力度,提高農牧業科技水平和農牧民綜合素質;扶持龍頭企業,培育優質品牌,大力推進特色農牧業發展等。學者李良忠建議發展西藏地方特色產業,讓教育直接為經濟創收。鑒于農牧區以封閉經濟、自然經濟、供給經濟為主,加之人才奇缺、人員素質較低,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并提出可以在農牧區建立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便于造就一批能種能、養會加工、懂經營的新型農牧民來緩解科學技術人才的短缺問題。郭婷以資源為基礎,結合西藏牧區實際,認為可以依托無污染的綠色資源發展生態農業;緊緊圍繞牧業生產的關鍵問題進行科技攻關,提升飼養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依靠科技進步與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增長方式由過去的粗放式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總結歸納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相關研究,可以發現農牧產業對其他產業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在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快農牧區經濟體制改革,積極引導農牧產業經營化、產業化、品牌化生產,以促進農牧產業實現現代化,有效改善區域不良產業結構及農牧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