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 紅
(安徽三聯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持續擴大。由于農業經濟是關系到糧食安全、社會穩定以及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如何統籌好農業經濟、城鎮與鄉村之間的關系,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2021 年3 月30 日,經濟日報社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聯合發布了《2020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報告》,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0—2020 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倍有余,順利完成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預定目標。需要注意的是,2020 年從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負增長,第四季度轉負為正。從全年來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8%,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從收入結構上來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從高到低分別是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轉移凈收入、財產凈收入。特別是目前我國實施的保就業政策,有效增加了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總體來看,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快于城鎮居民,實現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速的持續增加。
農業經濟的穩定增長離不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特別表現在育種、現代農業應用技術以及農業組織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根據2021 年7 月19 日人民日報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良種培育方面,2020 年我國培育出多個超級稻新品種,均實現了“畝產超千公斤”的目標,總體良種覆蓋率高達96%以上。在農業技術方面,2020 年我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2019 年,達到了60%,特別是在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方面達到了71%。結合2004—2008 年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稻谷、小麥和玉米三大主糧均實現了生產率的穩步增長,其中技術對糧食TEP貢獻率中,小麥高達76.13%。隨著農業社會服務組織的發展,我國小農業種植戶的生產效率也有了較大提升,真正實現了現代化農業生產效率的快速增長。
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國通過宏觀政策引導,實現優化對外貿易、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結構。結合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0 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相較于2019 年同比增長8%,高達2 468.3 億美元,是2013 年以來的歷史新高。得益于我國自身資源稟賦的優越性,農產品貿易結構優化效果顯著,特別是隨著我國“一帶一路”理念的推進,與沿線國家農業合作進一步加強,以2019 年數據為例,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總額相較于2018 年增長16.5%,達到608.9 億美元。預計隨著我國深入調整農產品貿易結構,未來農產品貿易總量將持續增長。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農村電子商務以及智慧農業為代表的農業新業態發展迅速。農村電子商務方面,我國農村地區網絡銷售額持續增長,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影響,農村電子商務下沉較快。總體來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農村地區消費市場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多渠道,特別是“農業O2O”模式為農村經濟線上線下協同發展夯實了基礎。智慧農業方面,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在農業方面的引入,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生產智慧化、自動化、精準化和高效化。例如,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激光雷達、物聯網等手段構建全覆蓋的多元信息監測體系,為現代化涉農數據的精準化、實時化提供了助力,實現了智慧農業多場景全面化發展,智慧農業將會是我國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方向。
受當前世界復雜形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氣候變化、農業蟲害等潛在風險影響,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環境。當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CASM預測,我國到2025 年糧食生產水平將持續增加,預計將達到6.92 億t。
除此之外,在糧食自給率、豬肉自給率等方面將分別達到80.8%和94.9%。總體來看,雖然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但是隨著國家制定政策的高效性和針對性,農業經濟水平整體會保持穩中有升的趨勢。同時,持續增加農村居民經濟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可以看出,雖然我國農業經濟整體發展較好,但是面臨的一些問題也不容忽視,除了宏觀上的一些挑戰,如世界復雜形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氣候變化、農業蟲害(草地貪夜蛾)等影響以外,還面臨著一些具體的發展問題,以下從農產品品牌建設、農企資金支持、農業人才建設、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引入、農業生態建設以及質量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具體分析。
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作用不容忽視,通過品牌建設可以有效提升產品競爭力,實現農產品市場的規范化、可控化。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國農產品的品牌效應整體不足,很多農產品銷售仍采取傳統農戶交易模式,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農產品溯源。除此之外,我國涉農龍頭企業數量整體較少,品牌覆蓋面不足,人們對農產品的品牌意識較弱,包裝上也過于傳統,無法滿足現代人們的消費需求。
當前,農產品經營企業存在用工難、資金支持及稅收力度小等問題。隨著國家不斷加大扶持小微企業的力度,許多涉農企業應運而生,但是由于這些企業體量小、資金少等因素,導致招工困難。同時,農村許多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小微企業工資少、工作苦等因素也加劇了用工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農企產品在銷售、運輸以及資金回流等方面也面臨困難。
農業經濟要想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加強涉農創新型人才的培育。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穩步推進,但是在一些關鍵領域普遍存在創新型人才不足的問題。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遲滯、產業發展單一,雖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多項措施鼓勵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相較于城鎮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導致農村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城市鮮少有人才投入到農村經濟建設中。除此之外,農村地區現有的技術型人才知識結構較為單一,缺乏系統性培訓,導致涉農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困難,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
我國在良種培育、現代農業應用技術等方面發展較快,但是總體來看仍存在較大的局限性。例如,互聯網技術目前發展成熟,且在多項領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涉農領域中的應用仍不全面,特別是一些現代化農業發展遲滯的地區,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整體不足,農業病蟲害檢測、農產品種植技術落后,甚至很多地區仍存在以小農經濟發展為主,農業經濟發展面臨“靠天吃飯”的窘境。加上對農村地區現代技術的普及和扶持力度不足,阻礙了規模化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在農村地區的發展。
提升農作物產量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除了良種培育技術以外,我國多數農村地區農作物種植對病蟲害的防治仍采用大量噴灑農藥預防和治療。農村地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相對薄弱,導致了農田環境、水資源等遭到破壞。除此之外,薄膜覆蓋技術在部分地區農業種植中也得到廣泛應用,但是人們的環境意識不足,沒有及時清除塑料薄膜,導致土壤受到污染。
農民作為農業經濟的主體,提升其質量服務意識是關系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當前,由于部分農民缺乏質量服務意識,且相關部門缺乏農產品質量服務監管體系,檢測儀器設備不健全,無法全面檢測不合格產品,導致不合格農產品泛濫,嚴重危害農業經濟市場的有序經營發展。
隨著人們對產品質量安全的不斷重視,農產品品牌建設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應從多個方面入手,協同發展。
首先,做好政策上的監督引導工作。應盡快形成全面化的農產品銷售規范監督制度,對不同種類的農產品制訂不同的檢測機制,避免農藥殘留超標、農禽畜激素過量導致的產品安全問題,通過品牌化建設倒逼農產品生產、銷售規范化。
其次,扶持涉農龍頭企業,通過農業合作戶加盟、合作等形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加強分散的農產品經營者和農業經濟市場的溝通機制,實現農產品規模化經營,提高品牌附加值。
再次,通過良種培育、技術引入等手段提升農產品質量,同時也要注重產品包裝的重要性,可結合產品特色、地域文化等要素,加大產品宣傳力度。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農企發揮著重要的生產、加工、中轉作用。面對當前諸多小微農企抗風險能力不足、資金保障薄弱等問題,可從以下方面予以解決。
首先,解決農企的用工問題。地方政府應因地制宜,發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優勢,通過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動員外出勞動力返鄉就業。引導地方農企優化用工機制,改善工作環境和工作流程,吸引更多地方勞動力加入,同時應注重技能培訓工作,與地方教育培訓機構簽訂長期訂單式人才培育計劃,提升勞動力就業水平。
其次,地方政府應聯合農業、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頂層政策引導下,制定符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普惠金融制度,通過低息貸款、信用貸款等形式為急需資金的農企提供資金幫助。
人才作為第一生產力,涉農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樣是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條件。
首先,培養一批涉農生產經營型人才。可以通過學校、在線教育等多種教育模式,豐富農民農業經營知識,了解農業經營風險以及規范化經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根據地方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訂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重點培養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帶頭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其次,制訂農村引才計劃。面對農村地區人才匱乏的現狀,不但要注重培育經營型人才,還要注重培育科技創新型人才。現代化工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力量的增持,地方應做好農技人員的培訓工作,通過引入農業技術單位、農業專家指導、高校畢業生返鄉扶持等多種形式吸引技術人才,助力農業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工作。
再次,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措施。對于能創新、敢創新的現代化涉農人才要積極扶持,通過政策、薪酬、職稱制度等提升其工作積極性。要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水平高、思想開明的年輕干部,通過多種形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完善可持續的人才保障措施。
隨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與普及,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發揮的作用愈加明顯。但是,我國不同地區受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地域環境限制等多種因素影響,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普及性不高。基于此,可從以下方面提升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水平。
首先,地方農技部門要充分發展農業技術的普及和宣傳工作,通過下鄉宣傳、新媒體傳播等形式普及現代農業技術的科技性和便利性,根據地方地域特點研究適合地區農業生產的農具和耕作技術。為普及農業現代化,可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開發智慧農業平臺,通過技術投入與產出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
其次,可借助農村電子商務優勢,如農村淘寶、菜鳥驛站、抖音短視頻等平臺,開展農產品生產經營直播帶貨服務,讓人們了解農產品從育種、播種到收獲的點點滴滴,通過產地直銷等形式,提升農產品知名度,拓寬合作渠道。
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資源消耗大、廢棄物處理不當、農藥污染土壤水源環境等問題,應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合理利用資源,提升產品質量,合理處置廢棄物形成資源再利用的循環模式。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農產品質量檢測與監督,除了向農業經營者普及產品質量安全知識,還要檢測即將進入銷售環節的農產品,并將檢測結果在公眾平臺上公示。也可以引入無公害農產品準入機制,改良傳統農產品的品質,提升競爭能力。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關系著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關鍵要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國際經濟形勢復雜的新時期,制定更加高效和更具針對性的農業經濟政策,通過技術引入、人才培育、資金扶持、循環經濟等多種手段助推農業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