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詠梅
(莒南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臨沂 276600)
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村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美化綠水青山,通過關停石灰窯、磚廠、水泥廠,對礦山進行復綠,改良復墾農田,將之前炸成坑洼的礦山建成礦山遺址公園、荷花山建造漂流、田園打造采摘農莊,將當地的土地、竹林、礦山等集體資產全部流轉到村集體,實行統一化經營。
同時,成立了“兩山”旅游公司,實施五大領域的全整治。打贏“藍天保衛戰”,秸稈利用率達到95%;打贏“故土凈養戰”,測土配方面積達到80%,有效控制了農村面源污染;打贏“五水共治戰”,控制和治理70%水源污染;開展“廁所革命”,解決了農村地區的廁所問題;開展“垃圾革命”,實現了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實現基本覆蓋。一系列的全面整治,將浙北小山村建造成同時具備生態旅游、舒適宜居和田園觀光功能的全國文明村和示范村,吸引游客觀光旅游。2020 年,一年游客量將近90 萬人次,余村全村國民生產總值近2.76 億元,旅游收入將近4 000 多萬,余村集體收入4 521 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5 680 元。
白坪-飛龍鄉村旅游度假區位于四川省武勝縣,農業生產力水平較低,農民生活只夠溫飽,但地理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沒有工業污染,一片自然風光如詩如畫,堪稱仙境。這里有著名作家楊益言的舊居,有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竹絲畫簾”的傳統手藝。
武勝縣政府將目光瞄準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將白坪鄉、飛龍鎮、三溪鎮3 個鄉鎮29 個行政村,利用鄉村的自然條件和習俗,改造形成白坪-飛龍鄉村旅游度假區。度假村以傳統農耕、民俗文化和田園風光為特色,是靠種田“種出去的旅游景區”,是生態田園、美麗鄉村、快樂農家于一體的休閑度假、觀光體驗、文化創意旅游勝地,吸引了全國各地大量游客前往。示范區已成功創建為國家4A 級旅游景區、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鄉村振興先行區、中國農業公園,榮獲“中歐綠色和技術創新獎”。昔日農田變成了現在的景區,農民吃上了“旅游飯”。改變了原有農業的收益模式,農民在老家就能發展事業,建設美麗家鄉。2020 年接待旅游人數突破100 萬人,農民集體收入高達30 億元,人均收入超過2 萬元。
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種植黃花已有600 多年歷史,被稱為“中國黃花之鄉”。當地政府將黃花產業作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成立了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出臺各類優惠政策21 項,一路綠燈著重服務于黃花產業。黃花面積由2011 年的1 120 hm發展到2020 年的11 333 hm。
近年來,云州區政府加大對當地品牌的建設力度,加強“三品一標”建設,研發出黃花系列多個產品,包括黃花餅、泡菜、醬、干菜、面粉、化妝品、咀嚼片等多個產品。2020 年產值達11.18 億元,農村常住人口人均收入4 100 元,占到全年預計收入的34.9%。
2021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省三明市考察調研時說:“沙縣人走南闖北,把沙縣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產業。”振興鄉村,打造的是適合當地發展的路線。沙縣小吃起源早,經過漫長的歷史存留下來,靠的是諸多的種類、獨特的口味和經濟實惠的價格。沙縣小吃發展于1 000 年前的客家面食文化,后期與閩南越族稻文化不斷融合,經過千年發展沉淀和適應形成現在的沙縣小吃。
沙縣小吃以種類繁多、經濟實惠、味道鮮美而出名,從挑著擔子滿街走的地方小吃發展成為遍布全國各地,人人喜愛的國民小吃。近年來,沙縣成立了沙縣小吃集團,縣政府堅持把沙縣小吃當作大產業來抓,推動沙縣小吃做大做強,走規模化、產業化之路,每研發出一個新品種,就組織培訓學習。目前,全國沙縣小吃下設門店超8.8 萬家,全年整體年營業額500 多億元,并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物流配送、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97 年的5.83 億元增長到2020 年的101.09 億元。全縣人口有27 萬人,其中,有6 萬多人外出各地經營沙縣小吃,同時輻射帶動周圍30 萬人創業致富,1997—2020 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 805 元增長到21 855 元。
定西市種植馬鈴薯有200 多年的歷史,由于定西市屬西北高原天氣,土壤為黃土,耕地土層深厚,土壤疏松,保水保肥和透氣性適中,馬鈴薯生長時間長,有利于干物質積累,所以種出的馬鈴薯淀粉含量高。
由于獨有的自然氣候和農田環境條件,定西市所產的馬鈴薯個頭大、顏色白,形狀圓潤、光滑,口感醇香且耐運耐儲藏,適合加工馬鈴薯淀粉及其制品和鮮食。定西市白天和晚上的溫度差較大,當地馬鈴薯比其他地區的生產時間長,產量也比其他地區增產很多。同時,晝夜溫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減緩馬鈴薯品質的退化速度。
當地政府積極發揮地域優勢,推動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形成了種薯繁育、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市場化營銷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目前,定西市已成為全國馬鈴薯四大主產區之一、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商品薯生產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0 年,定西市馬鈴薯整體種植面積達到200 000 hm,總生產量達到500 萬t,產業總產值達到202 億元,人均產業純收入2 034 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昔日的遼寧省十家子村,由于土地貧瘠、干旱少雨,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是大田種植的農作物和外出務工。以王穎為首的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回到十家子村,在村干部的一起努力下,實施“土地流轉+農民入股”的方式,流轉土地約67 hm,種植小米、小麥、葵花、葡萄、蘋果等綠色農產品,并建設了農產品加工基地,按高標準統一管理,堅持綠色生產。
近年來,先后有20 多名大學生積極返鄉,領辦合作社、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等經濟實體。十家子村積極調整種植結構,以農民合作社為中心,流轉土地發展經濟作物種植,通過種苗供給、田間管理和成熟采收一體化跟蹤服務,打造高標準農產品生產基地,促進村里的產業快速發展。全村有近1/2 的土地都種上了經濟作物,重點發展葡萄特色種植,村民既得到了分紅,還有務工收入。當地的特色農產品豆腐皮、有機小米、雜糧、葵花籽油也通過網絡銷售的方式,源源不斷地銷往全國各地。村民在種植小麥的同時種上了向日葵,通過炸葵花籽油,每公頃土地能增收4.5 萬~7.5 萬元。
朝陽的小米遠近聞名,經過王穎團隊的包裝設計,將3 元/kg 的小米設計出“寶寶米”和“滋補金米”,讓傳統小米的價值翻倍。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發母嬰食品和農產品深加工,培育創立了“村姑進城”“蠻妞”“晶脂”等知名品牌。村黨支部把集體收入的1/3 用于幫助農戶脫貧發展致富產業,帶動27 戶貧困戶脫貧,500 余戶農民致富。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南坑鄉山多地少,林地總面積11 713 hm,是典型的丘陵地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林木種類豐富,蜜源樹充足,養蜂歷史悠久。碧桂園贛州扶貧項目部邀請江西省養蜂研究所原副所長楊柳來到南坑鄉進行為期7 d 的調研,從生態環境、蜜源樹、蜂農歷史等多方面綜合調研后,對南坑鄉大力發展養蜂產業進行了肯定。
碧桂園贛州扶貧項目部在南坑鄉黨委提出發展養蜂產業,同時提供了調研報告參考,在碧桂園贛南區域的堅持和調研報告的支持下,增強了政府對養蜂產業的信心和決心得到南坑鄉政府的大力支持后,碧桂園贛州扶貧項目部主打產業發展方向,建成了興國唯一的三星級蜂場。同時,聘請養蜂專家多次舉辦蜜蜂養殖培訓班,對蜂農進行技術培訓,到蜂場指導蜂農科學規范養蜂。小蜜蜂飛向南坑鄉的千家萬戶,養蜂產業成為甜蜜事業。養蜂產業是對資源增效、生態平衡與物種保護具有獨特功能的優勢產業,養蜂是一項投資少見效快的產業、既不占用糧食果蔬的農田、也不占用家禽養殖的地方,是一項良好的“空中產業”。2021 年,碧桂園累計銷售幫扶農產品3.4 億元,直接幫助超11.8 萬名農戶增加收入。
苗繡是苗族民間刺繡技藝,是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貴州省凱里市政府積極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以脫貧為核心、以培訓為抓手、以市場為目標、以合作社為落腳點,使傳統文化嫁接現代要素,通過結合“苗繡+服裝”“苗繡+生活用品”“苗繡+電商”等多種要素,做大苗繡傳統產業,在指尖上繡出一條發展產業致富的新路。截至2019 年底,凱里市相繼投入400 余萬元,幫助17 個村寨數千名繡娘對接時尚、對接客戶,累計接到訂單100 余萬元。同時將苗繡作品銷往全國各地,甚至遠銷國外,繡娘收入達到3 000 元,有的近萬元。如今苗繡已走出大山,走向了時尚和國際舞臺,成為繼承弘揚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美麗產業。
河南省蘭考縣葡萄架鄉杜寨村地處黃河故道,土地鹽堿沙化非常嚴重,當地只能種小麥和玉米,平均產量很低,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村兩委經過多年摸索,四處考察、請專家支招,邀請到河南省農科院的專家檢測了土壤,發現村內土壤土質比較適合種植蜜瓜,留下句話:“種蜜瓜,可能中”。當年3 月村黨支帶領一個貧困戶利用到戶增收資金試驗種植了兩個大棚的蜜瓜,并聘請河南省農科院的專家進行指導。當年5 月底,兩棚蜜瓜實現大豐收,而且蜜瓜的糖度和口感都很好,種蜜瓜收入比種玉米、小麥翻了約10 倍。6 月初,杜寨村黨支部召開黨員大會,以黨員干部帶頭,發動群眾參與蜜瓜種植。成立了甜心專業種植合作社,推行“黨支部+”模式,村黨支部團結帶領黨員干部全面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努力推動蘭考縣蜜瓜產業發展壯大。
蜜瓜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杜寨村流轉土地約38 hm,擁有蜜瓜大棚475 座,充分實現了綠色種植蜜瓜、有機種植蜜瓜,同時還形成了蜜瓜種植的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帶動了蘭考縣發展蜜瓜種植面積,總種植面積近1 333 hm。每年9 月中旬,蜜瓜大批量成熟,鹽堿地里種出來的蜜瓜很受歡迎,陸續前來的客商品嘗過后爭先購買,市場反饋效果非常好。同時,通過電商、直播帶貨、團購等方式打通蜜瓜的線上銷售渠道,讓農戶種得出來、銷得出去,蜜瓜年銷售額達到1 800 多萬元。現階段,蘭考縣蜜瓜年種植已經到達2 000 hm,成為當地“新三寶”之一,“蘭考蜜瓜”也成為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巴彥塔拉鄉鎮東薩拉村,當地的農牧民以飼養母牛、自繁自育為主要生活來源。90%以上養殖為零星散養,當地沒有形成體系的產業鏈,牧民的交易方式是簡單的活牛宰殺或活畜外銷,產業鏈短且產業附加值低,導致牧民的整體效益低。散養的管理方式簡單,防疫基礎設施不健全,牲畜防疫工作難度較大,農牧民承擔的風險高、損失大。
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采取“股份合作”形式,牧民以現金、耕地和牛3 種形式出資入社。當地牧民有234 戶,其中有207 戶入股,整體的入社率達到90%以上。合作社提供飼料配方、技術服務指導和吸納牧民代養牛等多種方式,整合了附近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原材料資源,輻射帶動了周邊鄉村200 多戶牧民參與其中。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將散養殖的牧民組織起來,學習科學喂養、科學放牧,由之前的粗放型養殖向生態型養殖發展,既增加了養殖戶的效益,也改善了牧區的生態環境。
經過多年的摸索,合作社發展出“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包括小牛犢從采購—出欄—肉食品加工—銷售4個環節,提高了牛肉產品的經濟效益,同樣是每頭250 kg 的肉牛,通過現在的產業鏈,比之前提高盈余8 000~10 000 元,極大地提高了當地牛肉產業的效益。截至2019 年底,合作社總資產達到5 800 萬元,實現了分紅6 次、累計767.65 萬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必由之路。在具體實踐中,需要因村施策,在共性與特性問題上找準結合點,充分利用已有的政策紅利和當前的發展機遇,統籌謀劃,科學推進。不僅要圍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要致力于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把產業發展真正落到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上。因此,要科學把握差異性,因地制宜,根據地域特色,精準施策,走出一條適宜自身發展的新路子,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取得更大成就,讓廣袤鄉村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