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芬
(中共郴州市北湖區委黨校,湖南 郴州 423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帶頭人。立足鄉村振興,以郴州市北湖區村干部為研究主體,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走訪座談調查等方式,詳細了解當前北湖區村干部在擔當作為方面的表現,力求進一步探尋激勵村干部擔當作為的有力舉措,為北湖區率先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保障。
立足北湖區實際,調研了4 個鄉鎮2 個街道,發放調查問卷共105 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05 份,其中村干部42 人,占問卷調查人數的40%;村民63 人,占問卷調查人數的60%。與此同時,在月峰村和十寺村開展村干部座談調研兩次。從本次調研數據來看,北湖區村干部在擔當作為方面總體評價較好。
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人員對村干部擔當作為的總體評價結果,表現“好”占被調查人數的55.77%,表現“一般”占被調查人數的25.96%,表現“不好”占被調查人數的9.62%,還有8.65%的被訪者對村干部擔當作為的表現模糊不清。從以上數據可知,超過1/2 的人認為村干部在擔當作為方面表現較好,能積極主動地完成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也能及時解決村民提出的合理訴求。
北湖區村干部在擔當作為方面總體評價“好”,在脫貧攻堅、抗擊疫情、鄉村治理、發展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生產增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通過調研發現,部分村干部積極主動開展工作的“精氣神”相對不足,擔當作為的意識不強,50.96%的被訪者認為目前村干部工作狀態很好,積極主動、擔當作為,也有部分村干部工作狀態不佳,主要表現在工作有牢騷,工作挑肥捻瘦,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消極怠工思想。
影響村干部擔當作為的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一是“不敢為”,個別村干部缺少敢闖敢試、擔當作為的勇氣和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魄力,不能果斷處理村內重大責任事項,不敢涉足新領域、發展新產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村內經濟與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的進程,占被訪者的43.27%。二是“不會為”,個別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陳舊,在推動村級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時缺乏思路、缺少辦法,缺乏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占被訪者的31.73%。三是“不想為”,個別村干部思想認識有偏差,奉獻意識不強,認為在任時報酬待遇偏低,卸任后生活補助每月僅有100 余元,后顧之憂仍無法得到徹底解決,在服務群眾和促進村級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存在作風懶散、拖沓等現象,占被訪者的37.50%。四是缺少保障機制,工作有心無力,占被訪者的53.85%。
通過以上數據綜合分析得出,村干部雖然在擔當作為方面整體表現不錯,但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既要有激情、有韌勁,更要有辦事能力。因此,擔當作為不是口號,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是老百姓的認可。不僅需要激情與責任,更需要過硬的本領,讓擔當作為有底氣、有分量。在被訪對象中,有31.43%的人認為能力素質跟不上新形勢是影響村干部擔當作為的因素之一。
在調研中發現,村干部一方面抱怨待遇低,另一方面不努力爭取給予的政策,例如村干部可以發放平安獎、文明獎,但資金需要自籌,當調查組問及是否在積極爭取這方面的獎勵時,有些村干部表示太難,放棄爭取。
通過調研發現,針對村干部的政治激勵有限,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上升通道不寬。黨中央多次強調,加大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和鄉鎮領導干部力度。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能夠通過招考公務員渠道轉變身份的村干部屈指可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招錄人數有限,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招錄條件限制了部分村干部報考,例如年齡、學歷、任職時間等,導致有資格報考村干部的人數較少,能考上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容錯糾錯機制不完善。為了激勵干部擔當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實施“三個區分開來”,但是在實踐中,“三個區分開來”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更沒有建立負面清單、責任清單等,一旦出問題村干部必然被問責。在調查走訪中,村干部坦言,問責多于獎勵,嚴重打擊村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村干部擔當作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多元價值觀沖擊著鄉村的樸實傳統,從而使村干部擔當作為的精神激勵受到挑戰。一是村干部精神滿足感低。收入低、沒有社會地位、每天面對的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稍有處理不好就造成群眾的指責,有時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的壓力。二是村干部精神壓力大。近年來,隨著黨中央對農村實施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例如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等,大大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和責任,不僅要做具體事務性的工作,還要應付不計其數的檢查、督查,稍有不慎就要被問責,當前現實情況是問責多于獎勵,村干部精神壓力非常大。
能力是擔當作為的“底氣”,但在調查中不少村民反映村干部為民服務、擔當作為的能力不夠,側面反映了主管部門對村干部培養的針對性不足,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乏對村干部能力培養的重視。雖然建立了通過各級黨校對各級干部進行教育培訓的制度,但總體上看,縣以上各級干部教育培訓比較受重視,基層干部尤其是村干部的教育培訓重視程度仍比較欠缺。二是缺乏對村干部開展群眾工作能力的培養。當前,農村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轉變,對村干部的群眾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不少村干部缺乏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存在“新辦法不會用,老辦法不管用”的現象。三是對于村干部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培養相對不充分。至2020 年村干部換屆后,出現很多“90 后”年輕村干部,這些年輕村干部思想活躍且想法多,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很少接觸農業生產,缺乏相關的農業生產技術,缺乏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認知和能力。
綜觀村干部在擔當作為方面的現實表現及存在的困境,新時代激勵村干部擔當作為的舉措總體上可以分為正面激勵和負面嚴管兩個方面。
3.1.1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擔當作為的動力源泉。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必須在“心力”上下工夫,聚焦思想根子問題,著力提升干部愿擔當、敢擔當的政治覺悟和思想境界。一是加強理論修養,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讓廣大村干部明白新形勢下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目標等重大問題。二是要持續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讓廣大村干部深刻明白“我們是誰、為了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問題。三是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讓廣大村干部從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信心和動力。
3.1.2 提高福利待遇
一是提高工資待遇,穩定村干部隊伍。據了解,泰州市、賀州市等地全面推行專職化村干部薪酬體系,采用保證基數、定期調增、鼓勵激勵等機制。二是要為村干部辦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建立醫療保險和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補助制度,規范離任生活補助發放,保障村干部退休后的待遇,切實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三是建立村干部報酬與村集體經濟收入增長掛鉤制度。
3.1.3 暢通晉升渠道
要更加注重為村干部提供成長機遇,讓村干部感到前途可期。實踐證明,不少村干部熟悉“三農”工作,綜合素質較強,具有良好的成長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缺失的人才資源。要著力拓寬和暢通村干部跨類別、跨領域、跨區域的流動渠道,推動基層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進一步向村干部傾斜,探索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直接轉編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制度機制,鼓勵村干部擔任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成為致富帶頭人。要加大村干部與其他類別干部的“雙向交流”力度,為村干部到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掛職鍛煉或跟班學習提供平臺。要打破“關系網”的操控,大膽重用品性端、能力強、實績突出的年輕干部,多措并舉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激勵他們擔當作為。
3.2.1 建立能力導向的選人用人機制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效果。想要提高村干部的工作能力,要在源頭和過程中下工夫。一是創新村干部選拔模式,讓有能力的村干部脫穎而出。二是要打破“宗族家族”勢力,讓真正有能力、想為村民辦實事、愿意把事業放在鄉村的青年人進入村干部的隊伍,多措并舉為他們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激勵他們擔當作為。三是要敢于打破常規“村人治村”,創新思維拓寬村干部選任渠道,多源頭、多途徑吸納真抓實干的能人進入村干部隊伍中。
3.2.2 建立能力導向的村干部培育機制
一是建立以提高能力為導向的培訓機制。通過多渠道、采取多形式引入優質師資資源,針對村干部實施培訓需求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制訂科學合理的培訓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豐富基礎理論和實踐才干方面的培訓內容,設立專項培訓財政資金保障,建立培訓效果反饋渠道。二是采用多種方法培養年輕干部。可以采取試崗培養、見習培養、傳幫帶培養等,盡快提高其實際工作能力。三是探索橫向異地交流、巡回輔導,縱向干部下派、掛職鍛煉以及內部領導授課、外部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全面提高村干部的履職能力。
3.2.3 鼓勵村干部加強自我學習
能力提升是不斷學習的過程,要提高村干部擔當作為的工作能力,就必須鼓勵村干部加強學習。一方面,村干部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學習內容,組織上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助。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教育資源,實行村干部教育培訓積分制管理,根據參訓時間、能力測試、知識轉化等累計積分,按照一定比例納入年終考核,與績效獎勵掛鉤,促使村干部愿意學、喜歡學、學得好、用得上,切實提升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帶領群眾致富,維護社會穩定。
3.3.1 創造公平合理的優良政策環境
堅持“三個區分開來”,使“能為”“愿為”“可為”的干部,想干事、能干事、敢擔當、善作為的村干部得到褒獎和鼓勵。同時,對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村干部加大整治力度,幫助村干部排解干實事的后顧之憂,切實保護村干部奮發進取的勇氣、銳氣和正氣。村干部在鄉村治理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因缺乏經驗出現無意過失,應創造寬松、優良的政策環境,鼓勵村干部進行探索、創新和嘗試。
3.3.2 建立客觀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
目前,對村干部的考評仍處于初級階段,滯后于社會轉型和時代變遷,與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的目標存在一定距離。因此,為適應農村治理新時代和新任務的要求,應不斷探索完善現有村干部的績效考核機制,確保考核指標的科學合理、考核流程的清晰透明、考核結果的合理應用,讓村干部干事有目標、有動力。
3.3.3 注重為村干部“減負松綁”
隨著國家不斷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在要素資源持續下沉農村的同時,對應的工作任務、監督檢查隨之下沉農村,使村干部工作負擔和精神壓力同時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村干部工作狀態上的“職業化”和精神狀態上的“職業倦怠”。對此,要力戒形式主義,減少不必要的過程監督和痕跡管理,切實讓村干部從文山會海、迎評迎檢、材料報表中解脫出來,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3.4.1 加強日常監督管理
各鄉鎮堅持問題導向,根據有關制度規定,本著可操作、有依據的原則,研究制定適應新形勢的《村干部管理制度》。嚴查“私、假、怕、拖”等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以及整改不到位的現象,嚴格執行坐班值班、績效考核等制度,從嚴規范村干部履職行為,不斷提高村干部的素質,提升村干部的執行力,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3.4.2 加強黨內組織生活
嚴格執行黨員“固定活動日”(主題黨日活動)、“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以黨員“固定活動日”為載體,以“三會一課”為主要形式,每月開展一次集中學習。扎實開展談心談話活動,村領導、駐村干部要與村干部逐一談話,將問題突出的村干部作為重點談話對象,及時約談提醒,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要求,教育引導他們遵規守紀、依法行事。
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背景下,農村的發展離不開村干部的帶領,村干部的擔當作為關乎整個村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程度,關乎整個村村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是一個必須重視的“關鍵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