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佳,孫紅梅,龍婭鈴,陳 婷,楊小衛,張中山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黔西南 562400)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漸凸顯,相關部門制定了許多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舉措,例如退耕還林等,但在退耕還林過程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希望通過收集相關文獻、實地考察等方式,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林下經濟種植模式結構多樣化,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建設,進而為當地農民提供新的收入來源,解決部分農民的就業問題,在促進生態環境平衡和諧的同時帶動經濟發展。
在退耕還林過程中,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導致部分農戶退耕還林后缺乏經濟來源,對農戶經濟和森林資源管護帶來不利影響。未來,在退耕還林背景下,如何發展林下經濟、創新模式、優化策略,是值得相關人員探討的問題。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資源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發展林業經濟的重點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豐富的林業資源是改善人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和依據,因此,必須加強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
本項目以國家和貴州省相關政策為導向,以林下經濟相關理論為基礎,例如生態學理論、經濟學理論、社會學理論、林業現代化理論,調研畢節市林下經濟種植模式及現狀,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畢節市林下經濟種植發展的建議。
戰臣祥(2011)等學者表明,林下經濟按照生產方式可劃分為林下種植和林下養殖兩種類型,細分主要分為林菌(菜)、林藥、林糧、林茶、林草牧、林禽(畜)等經營模式。李婭和陳波(2013)提出,林下經濟按照發展模式可劃分為種植、養殖、旅游三大類,種植模式主要包括林糧、林藥和林菌模式;養殖模式主要包括林畜、林禽、林特種和林混養模式;旅游模式主要是森林觀光旅游。
張彤和劉笑冰(2018)提出,國內林下經濟規模化尚未達到理想狀態,若想帶動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就需將規模化林業企業扶持為龍頭企業,重點支持林下經濟產業,強化林下經濟產業的發展模式,有效加強企業與農戶的合作,深化基層與農戶的密切聯系,實現各項關聯產業的優化布局,使林下經濟實現進一步的管理化發展。郝立麗等(2021)根據研究表明,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林下經濟發展具有推動效應,如果違背當地的生態規律,盲目發展林下經濟,就會嚴重制約林下經濟發展。適度、科學、因地制宜地發展林下經濟能夠有效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增強農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促進森林資源增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上學者的研究表明,林下經濟在發展方向及發展方式上仍存在不足,對此,應轉變發展理念,把重心從“能收益多少”轉變為“怎樣在可持續發展狀態下實現最大發展”。
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川滇黔3 省交界處、烏蒙山腹地,總面積2.69 萬km。居住著漢、彝、苗、回等46 個民族的人口。其中,漢族人口484.57 萬人,占總人口的74.12%;少數民族人口169.18 萬人,占總人口的25.88%。
2017 年起,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共7 個縣、263 個鄉、3 647 個村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發展模式,引領群眾發展產業。探索出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的“五子登科”發展模式,各個縣以及各個鄉鎮和農村都種植果樹、醫藥材料樹木,實現既種地又種樹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
該地區礦產和水能資源富集、立體資源豐富、降水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為畢節市退耕還林背景下的林下經濟扶貧開發提供了資源保障。因此,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是畢節市發揮資源優勢、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良策之一。
根據畢節市實驗區林業部門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6 年底,畢節市林下經濟用地面積為8.3 萬hm,產值約為33 億元;截至2020 年,林下經濟用地面積達到33.3 萬hm,產值約為110 億元。由此可看出,2016—2020 年,林下經濟用地面積約增長25 萬hm;年產值約增長77 億元。
除此之外,培育出眾多林下種植專業戶、專業村,切實解決了勞動力就業、農民增收等問題,為新農村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逐步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傳統產業是生產適當食材及其他生物材料的產業,以自然物為生產對象,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其中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以及水產養殖業等;現代產業融入第二、第三產業,產業結構包括新型種植業、產品采集加工業、商業、餐飲業以及旅游業等。
目前,畢節市林下產業主要有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森林景觀、產品采集加工4 種類型。林下種植主要有半夏、大豆、馬鈴薯等,品種繁多、類型豐富、發展前景廣闊。2021 年以來,赫章縣種植林下中藥材、蔬菜、馬鈴薯等7 260 hm,林下產值預計7.1 億元。此外,織金縣利用豐厚的自然條件,種植林下竹蓀333 hm,帶動3 000 余人就業,戶均增收3 000 元以上。
分析:這是個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故事,講述的是曾子為了不失信于其子而把家里的豬殺了。如果直接翻譯成Zengzi Killed the Pig,會有損原語所要傳達的內容和思想---人一定要講信用。譯者加上了why這個原因副詞,不單保留了原語內容和思想的完整性,符合寓言標題的要求和譯語國家的語言表達習慣,還能讓譯語讀者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林下養殖包括雞、鴨、牛、羊,在納雍縣董地鄉養殖場內共飼養蛋雞40 萬羽,月蛋產量1 640 余t,月銷售額達400 余萬元。森林景觀作為林下產業的一部分,為各縣特色旅游、休閑度假村以及農家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典型的有赫章縣森林公園、畢節市百里杜鵑,大方縣利用森林生態景觀發展森林休閑山莊等會。產品采集加工產業主要有赫章的核桃、大方的生漆和竹筍等。
林下經濟作為復合產業,結構類型復雜、發展潛力大、產業網擴散廣。畢節市根據各區域不同的條件,因地制宜,逐步打造林下特色產業。
在種植方面,畢節市盛產核桃、茶葉、半夏、五倍子等農產品和中藥材,享有“烏蒙無閑草,夜郎多靈芝”的美譽,被評為中國天麻之鄉、竹蓀之鄉、核桃之鄉、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在養殖方面,畢節市可樂豬、威寧雞、烏蒙烏骨雞等已列入農業部《中國畜禽遺傳資源志》,為發展山區特色生態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各地可種植、養殖的品種繁多,類型豐富,營養價值高,健康環保,贏得消費者的喜愛,促使品牌影響力逐步提升。
畢節市林下經營產業大戶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農戶投入其中,包括種植、養殖大戶等。2016 年,林下經濟產業農戶人數為27 萬人左右,組織形式逐步向“公司+基地+農戶”靠攏,經營能力不斷加強。例如,為有效解決土特產銷售問題,利用“互聯網+”的直播帶貨創新營銷模式,構建線上線下各類“畢貨出山”平臺,從銷售結構和渠道入手,使畢節市農產品成功向外出售。
畢節市林下經濟是一個復合多重利用型資源產業,既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又可保護生態環境,其優勢在于林地資源豐富,可滿足不同林地的發展需求。該產業涉及自然生態、經濟效益、耕地保護及促進發展4 個方面。
在自然生態方面,既可保護生態環境,又可保護農業資源;在經濟效益方面,既可增加農民收入,又可解決“三留”問題;在耕地保護方面,可保護土壤肥力,減少耕地使用,符合國家提倡的耕地保護觀念;在發展方面,可促進經濟建設發展、旅游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綜上所述,林下經濟存在諸多優勢,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林下經濟產業需要依托地形、地勢及氣候,但自然因素在產業發展方面占部分原因。自然災害是一個可控但難以預測的因素,需要人為利用科學設備等手段預防與防控。由于畢節市林下經濟處于前期發展階段,缺乏資金投入,設施設備不足,導致林下經濟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使產品采集加工水平較低;產品銷售成本高等導致種養方式無法推廣,對林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制約作用。
畢節市林下經濟是結合一二三產業的復合產業,受地勢及經濟發展的影響,更側重第一產業。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大部分重心與資金投入偏向于工業化發展,形成不平衡的狀態,這種狀態制約著林下經濟的發展,導致各企業與部門對林下經濟的支持力度不足。對此,在林下經濟方面,限制了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從而限制了林下經濟的深入發展。
林下經濟發展理念是指通過利用林下經濟的發展,構建穩定、持續的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其必須以生態承載力為基礎,采取適量、適度、合理的原則,確保林地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個體受教育程度及自身觀念不同,出現重經濟效益、輕環境保護的現象,長期以往,會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另一方面,林下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以農林復合經營為基礎發展,在林下經營過程中,離不開新技術、新品種與科學技術的支撐。當前,大多農戶對科學種植、養殖技術了解不夠,仍采用傳統方法,導致種養成本高、效益低,缺乏相關專業人員組織指導,致使農戶經營的林下產量和品質得不到保證。
山區、林區基礎設施薄弱是限制林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大對農村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為林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避免道路交通、水利、電力設施等方面薄弱成為阻礙林下經濟發展的因素。
與此同時,要完善抵御自然災害的林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林區防火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設,其中包括加強森林防火通道的建設、林區防火信息指揮系統的建設、森林防火物資儲存供應和保障能力建設、森林消防隊伍建設,爭取實現戰斗救援設施裝備的現代化。
在政策制度方面,政府相關部門不僅要堅決貫徹落實指導林下經濟的發展,還要深入研究畢節市林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并提供政策支持,讓更多農戶有信心加入到林下經濟的長期發展中。
在扶持力度方面,一是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對林下經濟發展的財政支持;二是要加大信貸扶持力度,針對農民創辦的林下產業,優先辦理貸款需求,并在利息上給予優惠,為農民發展林下產業提供資金來源及保障。
通過文件、網絡、媒體、技術培訓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林下經濟產業,爭取做到地區全覆蓋。從經濟、生態和發展效益等方面介紹林下經濟發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增強農民對林下經濟的認識,促使林下經濟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經營,以此增強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和決心。采取理論轉向實踐的方法,邀請專業的培訓機構對帶頭農戶或者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從而為發展林下經濟奠定技術基礎。
畢節市林下經濟有別于傳統林業生產的典型現代生態林業模式,在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增加農民收入、保護林業資源、改善生態環境、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借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空間優勢,在林冠下開展農、牧、草、藥等多種項目的主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使農、林、牧業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相生、協調發展。優選林下經濟新模式可有效突破群眾發展經濟的瓶頸,促進農民收入渠道多元化,對促進縣域生態和諧、富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了國內林下經濟的研究現狀及典型發展模式,結合實地調研情況分析了畢節市林下經濟的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探討出適合畢節市林下經濟發展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