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欣,肖忠毅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振興。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2021 年2 月23 日,中央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明確鄉村人才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在各個行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村,可謂是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出“五個振興”,其中人才振興是重要的要求之一。作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人才振興務必提上日程。
目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正進入關鍵時期,各地農村出現缺干部、缺人才、缺能人的困境。在農村當地沒有一支高素質鄉村人才隊伍來發揮引領、支撐、服務作用,各項工作很難真正在農村開展、落實。因此,培養鄉村人才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舉措,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中國農村面臨著巨大的人才危機,鄉村人力資源向城市單向流出,給鄉村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反映出鄉村振興中人才培養出現的一些問題。
什么是農村人才?總結了相關學者的定義和研究,得到這樣的定義:農村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能,為農村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衛生、社會等各項事業發展作出個人貢獻的農村勞動人員,為農村的發展提供服務、作出貢獻,在村民中起到示范和帶頭作用。當前中國農村主要有以下幾種人才:農村基層管理人才、大學生村官、返鄉高素質就業人員、農村能人(擁有生產、種植等高技術技能人才)。這4 種鄉村人才力量共同組成是推進農業農村越來越向好發展的積極因素。要想實現鄉村人才振興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就要把握當前農村人才進不去、留住難的現狀,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建議。
當前社會,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各種不平等障礙在城鄉人力資本投資中日益顯現。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7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7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7 億人,其中16~40 歲的占比52.4%、約1.5 億人。而留守在鄉村的人口大多是老年人及婦女、幼童。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到了城鎮工作生活,成為農業轉移人口。鄉村人力資本呈現出對城市的單向外溢效應,鄉村優秀的人才大規模地向外流出。目前我國鄉村地區的人口整體素質普遍較低,極少數經濟發展較好的農村地區不存在這種狀況。
根據全國常住人口的抽樣調查數據得出,在2016 年全國6 歲及以上人口中,生活在城市未上過學的占2.4%,而鄉村人口卻達到8.8%;接受教育的水平也存在明顯的差距。城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50.46%,而鄉村僅占13.5%。從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中可以得出,55 歲及以上的人口且留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員占到33.6%,其中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8.3%。留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鄉村基層治理工作人員的素質較低,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員占比極少。上述的文獻資料和數據反映出我國鄉村正面臨著優秀人才流失、鄉村常駐人員素質較低、人才難駐留的現狀,因此針對鄉村治理、農村改革、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和措施難以實行和推進。
1.2.1 鄉村人才匱乏,優秀人才流失嚴重
盡管在農業文明的興衰、新時代農民的特點以及農村“空心化”問題上,學者們紛紛持有不同的看法。但大量的農村調查資料表明,鄉村優質人才大規模地流向城市是當前正實時發生的,是不爭的事實。城市與農村人口素質的差距在不斷拉大,滿足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的人才十分匱乏。優秀人才在不斷流失,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多是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或是極具創新開拓能力的創業家。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為了優先扶持發展城鎮工業,城市出現很多工作崗位,這就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城鎮,到城鎮發展,滿足家庭的物質生活與精神活動。農村的一些優秀人才也因此向城市流動,因為城市提供了更多可發展的機會。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差距不斷擴大。很多農民為了擺脫農村社會生活的單調、落后,紛紛涌入了城鎮,尋求更為豐富的生活體驗、更多的就業崗位。在當下,時代的快速發展和變遷使得農民本本分分地依賴土地謀求生存取得的收入很少,滿足不了家庭的開支花銷和精神文明的需要。留在農村的大多是靠種田養老、生活成本并不高的老人。而接受了良好高等教育的年輕一輩,他們身上的“鄉愁”較少,對于土地并沒有像父輩、祖輩那樣太多的情感寄托。城市便捷而又豐富的生活更加吸引他們的目光,他們更渴望走入大城市,在新興發展的城市里尋求自己的位置,開拓一番事業。因而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是一些老人群體,他們接受的教育程度不高,素質普遍較低,鄉村人才十分匱乏,不足以支撐發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1.2.2 農村人才培養機制不完善,培養能力亟待加強
查找《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中發布的數據得出,我國擁有農村實用人才820 萬人、農業科研人才6.3 萬人、農技推廣人才56 萬人,這三類人群約占全國人才資源總量的8%。在農村勞動力的人口統計中,農村實用人才僅僅只占農村勞動力的1.6%。其中,接受過中等及以上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實用人才不足4%。且農業科研和人才投入不足GDP 的0.8%,遠低于發達國家比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1%的水平也有較大差距。就以上的數據不難得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十分弱小,掌握實用技術、接受專職教育的人口比重很低。這反映出我國鄉村人才的培養機制不夠完善,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都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培養務必要提上日程。
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掌握農村實用技術的人才亟須得到較大的提高來適應鄉村振興整體戰略的實施與發展。大多數的鄉村人員得不到完善地培養學習、教育深化的機會,就無法解決在農村實際的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隨著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潮流趨勢,農村對鄉村人才的能力水平要求自然提高。當前政府對農村人才的培養能力還是落后于時代發展的。鄉村人才掌握的能力必須與時俱進,順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1.2.3 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政策不完善,難以留住人才
大部分的鄉村年輕一輩在接受到大城市的高等教育后會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留在城市遠離農村,在飛速發展、快節奏的城市里努力賺錢,拼搏出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二是滿懷鄉愁回到農村,在平靜安穩的農村里與土地為伴,為鄉村的建設貢獻出個人力量。這一切的選擇都要結合農村的現實狀況來看。接受到高等思想教育的鄉村年輕一輩之所以不愿回到農村生活就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村并沒有傾向鄉村人才的福利政策,農村人才建設保障政策沒有落到實處,導致了農村基層鄉村專業人才匱乏。加上農村生活條件相比城市較艱苦,經濟收入不太穩定,鄉村人才在農村的工資待遇普遍較低且面臨職業發展的瓶頸,個人上升空間十分有限。這些都是鄉村人才回到農村或者吸引人才來到農村面臨的問題。而且目前一些農村地區引進涉農專業人才提供的崗位較少,工資一般依靠縣政府的財政支出。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經濟更加欠發達的地區能夠提供給涉農人才的工資較少且難以正常發放。而且鄉村人才的基礎權益得不到很好保障,生活得不到高質量提高,鄉村很難留住人才。結合種種的現實因素,鄉村人才隊伍的建設保障政策沒有得到完善,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人才利益的作用,因此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政策的制定與推進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大學生是接受了良好高等教育的群體,大學生的返鄉就業、創業會給農村注入新鮮的活力,帶來先進的技術和能力。隨著我國經濟下行的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創業壓力越來越大。針對大學生在農村地區就業和創業,各個方面都在積極倡導和支持大學生的返鄉、下鄉行為。教育部印發的有關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的通知中,明確各部門應全力配合政府工作,引導鼓勵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統籌兼顧,提供給大學生必要的資金、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支持。農村基層應當發揮好幫助解決大學生返鄉就業的“難留住”的后顧之憂以及實際生活中的難題,積極宣傳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福利政策,積極展開深入調查,了解當地的鄉村大學生所思所想及其個人基本情況,聽取大學生的思考建議,并聯合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幫助引導服務大學生在鄉村就業、創業,盡量幫助解決大學生融入鄉村生活遇到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針對有意愿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積極保障大學生就業的福利政策,聯系當地的就業指導部門對其展開免費的就業創業技能培訓,提供給返鄉就業、創業的大學生專屬創業擔保貸款。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給鄉村帶來全新的活力與力量,能積極支持當地各個產業部門的升級發展,對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是鄉村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推進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并不是簡單地促進農業技術人才從城市向農村流動。培養和提高人才適應鄉村就業創業的現實情況,能動、創造地在農村地區發揮自身能力,才是人才振興的目的與意義。而對農村人員展開教育培訓則是其中的關鍵。目前,大部分在鄉村生活生存的人員還是以當地的農民為主。農業農村現代化并不是一味通過簡單發展技術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面臨的主要問題還是人的問題。中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得農業設備和技術已經跟得上世界的步伐。中國缺的并不是依靠農業技術現代化來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真正需要靠的是農民的現代轉型升級。農民不再是沒有較高文化的人員才去從事的工作,而是一種新型的、專業的、受到專業教育培訓的職業。很多學者把這一類人群稱之為新型職業農民。如何在農村地區培育出這樣一類懂技術、善管理、能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是,政府要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推進農民轉型升級,聚焦農民的職業教育培訓。發揮各個部門的作用,結合民間團體的支撐,共同建設起加快農業主體升級的機構,教授農民現代化的知識技能。目前,各個地區普遍都在開展農民職業培訓,相信經過專業的職業培訓,把技術和知識落到實處可以促進農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各個部門的團結配合,而不是只停留在任務上的完成指標。二是,農村基層組織要組織好農民,深入農民生活,積極了解農民日常,真實發現并找尋辦法解決農民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問題。積極開展各項技術普及和知識教育工作,成立專業的農業技術小組,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生活中運用技術的難題。三是,注意發揮好龍頭企業和生產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聯系相關部門加強對農業主體培訓,積極培養鄉村人才,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農民的地位和收入。
當前農村中鄉村人才隊伍建設保障政策不完善導致人才流失的問題突出。高素質人才在鄉村“留不住”。一方面因為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生活條件較差,人才在農村的基本生活保障存在一定問題。相比城市生活,農村的生活體驗較差。另一方面鄉村的就業崗位狹窄,晉升困難,鄉村人才在職業上深感前景迷茫,生活壓力大。高素質人才“進不去”。鄉村沒有良好的引進人才方式,同時人才心有余而力不足,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且地方農村地域性較強,排外心理嚴重,人才到地方農村較難真正融入,交流溝通較少。
針對這一問題,國家要加強對農村地區教育的投入,加快發展鄉村教育事業,存儲優秀鄉村人才,保障鄉村人才培養長久有效地發展。政府要加強政策支持,制定完善的政策機制向鄉村人才傾斜,切實保障鄉村人才得到較好的福利政策。各地方農業專職院校要以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深化以農業專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創新創業課程改革,形成適應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多層次、立體化課程體系,積極推進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發揮農業高職院校辦學優勢,努力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培養運送優秀人才。基層農村要積極順應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潮流,努力配合國家、政府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積極開展鄉村人才教育培訓,并有效改善鄉村的生活環境,落實各項生活保障工作留住人才。
通過對現階段大部分農村地區培養鄉村人才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個人建議和對策,有利于切實解決農業農村現代化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喚起社會各界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遇到的現實阻礙加以重視,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多方面發展。同時,鄉村發展要與時俱進,順應國家的政策趨勢。鄉村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推動,積極培養鄉村人才需要社會各方的力量共同努力,進一步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