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仙,許忠裕,黎麗菊,陸 濤,楊祈飛,林樹恒*
(1.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2.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3.廣西中農富玉國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廣西 玉林 53703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總目標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自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決策部署以來,廣西把推進鄉村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做大做強農業規模和總量,推進特色產業集群發展、質量興農綠色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區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品牌強農、農產品產銷對接、龍頭成長壯大、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創新等。
“十三五”期間,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從全國第十位上升到第九位,第一產業增加值在GDP 中的占比穩居全國前3 位,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連續多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由2015 年的2 565.97 億元增加到2019 年的3 387.74 億元,增長了32%。廣西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2015 年的4 197.1 億元增加到2019 年的5 498.8 億元,增長了31%。
“十三五”期間,廣西重點打造形成了糧食、蔗糖、水果、蔬菜、漁業、優質家畜、蠶桑、中藥材、油茶、優質家禽、休閑農業、食用菌、茶葉等13 個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集群。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中,促進產業興旺是第一要務。需要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支撐,將現代科技轉化為鄉村產業發展動力,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
廣西大力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加大科研要素投入力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簡政放權,暢通渠道,積極打造支撐長遠發展的研發體系,切實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引進培養與優化服務并重,全方位拓展科技投入渠道,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有力促進了廣西科技創新發展。
2019 年,廣西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比2018 年增長4.0%,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6.74%;2019 年廣西高技術產業投資比2018 年增長27.0%,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6.5%和27.4%。在農業科技支撐下,2019 年廣西第一產業增加值3 387.74 億元,比2018 年增長5.6%,農林牧漁業增加值比2018 年增長5.6%。
2015 年以來,廣西大力實施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品種品質品牌“10+3”提升行動,依托各地豐富的農業資源,以“品種、品質、品牌”為核心,推動提升產業發展質量效益,逐漸實現農業產業由粗放式向集約化經營轉變。
糧食、糖料蔗、水果、蔬菜、茶葉、桑蠶、食用菌、羅非魚、肉牛肉羊、生豬等十大種養產業以及富硒農業、有機循環農業、休閑農業等三大新興產業實現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糧食產業向綠色優質轉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150 億kg,推廣優質稻面積180 萬hm以上,占水稻種植面積的90%。
蔗糖、桑蠶、速豐林等優勢特色產業穩居全國第一,水果總產量跨入全國5 個1 000 萬t 省(自治區)行列,廣西食用菌產業從“小蘑菇”做成了“大產業”,羅非魚產業加工出口實力增強,肉牛肉羊產業轉向綠色發展,生豬產業生態養殖模式在全國獨樹一幟,有機循環農業蓬勃發展,休閑農業發展勢頭強勁。
2014 年,廣西正式啟動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并將其作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和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重大決策的創新行動。
2018 年,廣西開展了“實施示范區建設(2018—2020 年)增點擴面提質升級行動”,使示范區創建從“點—線—面”戰略布局轉向“量—質—效”提升。經過5 年創建,截至2019 年12 月廣西共認定示范區(園、點)13 851 個,實現示范區設區市和縣全覆蓋、農林牧漁業和新業態全覆蓋、生產加工鏈條全覆蓋,成為推進現代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創建,立足于當地資源條件、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人文特點,突出特色產業,明確發展定位,有力促進了土地、資金、人才等關鍵資源要素集聚和關聯產業及企業集中,為現代農業發展由點向面逐級突破打造了平臺和陣地。
廣西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派出多批次科技特派員深入農村和企業,有效加強了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交流,實現科技與農村農業有效銜接,用科技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廣西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等,有效推動貧困村實際需求與科技特派員技術特長、研究方向精準對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提高優勢產業的科技含量,使全區科技特派員工作逐步邁向規范化、制度化和常態化。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基礎和底線。隨著廣西加快推進現代特色農業建設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產業融合發展、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新興產業和高精尖領域科技需求越來越高。廣西農業科研整體研發能力較全國而言相對比較低,雖然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有了較大提升,但仍低于全國同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10 個百分點。
廣西在農產品精深加工、富硒農產品開發、農產品冷鏈運輸技術研發、現代農業信息技術運用等領域的技術供給能力不足,尤其是對農產品的存儲、保鮮、運送及深加工技術的研究相對滯后。廣西農業普遍存在農產品加工程度低、產業鏈不完整、產品附加值不高等問題,農業科技有效供給的能力和水平尚達不到農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當前,在廣西農業科研系統內,農業產學研相互連接不緊密,教學、科研、推廣之間協調推進較為困難,農業技術創新過程不暢,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尚未成熟完善。
一方面,農業科研主力大部分集中在涉農科研院所和創新團隊,農業科研體系多頭管理、條塊劃分、力量分散。教、學、研、用職能部門缺乏聯系、相互分離,科研聯合協作關系不強,難以形成集中力量攻關產業發展重大難題的強大科研合力。
另一方面,當農業科技成果真正應用于農業農村生產發展,成果才能轉化為生產力。農業龍頭企業位于農業技術需求信息的最前端,但廣西涉農企業科研能力和科研投入有限,研發能力缺乏,應對市場需求緩慢,農業科研單位取得的科研成果較多無法轉化為實際生產力。農業技術供給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問題,導致廣西農業科研成果轉化率整體偏低,成果轉化率不足4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是制約廣西農業科技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科研經費投入結構、投入方式、投入機制尚不夠科學合理,重農業基礎性研究投入、輕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方面支持的科研資助導向有待扭轉。在市縣科技經費投入上,呈現不按指標投入科研經費、經費投入逐年降低的趨勢。
在科研院所自主創新經費上,廣西農業科研院所自主創新類經費不到農業科技發達地區的1/5。公益類項目和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獲資助困難,導致新技術推廣工作難以長期有效開展。廣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還沒有形成長效投入機制,與基層龐大的培訓和推廣需求有很大差距。
廣西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總體比較薄弱,人才總量不足,高層次人才稀缺,學術帶頭人等科研中堅力量緊缺,基層農技推廣人才短缺。廣西農業優勢特色產業多,但缺乏能夠引領相應領域的本土全國領軍科研人才。
生產一線的農業科技人才匱乏,農技推廣隊伍力量日益弱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人員老化、技術脫節、服務斷層現象普遍,極大影響了農業先進實用科技的推廣和普及,導致農村發展后勁不足。
要實現農業科技創新支撐鄉村振興,需要結合廣西農業科技發展實際,從科學、技術、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協同促進,從加強農業科技協同創新支持、新品種選育推廣、新技術研發應用、大平臺創建、培育新型農民、構建產學研推體系、創新科技和創新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企業是最有活力的創新主體。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加快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大力支持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農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成為農業科技創新主體,提高龍頭企業研發能力。
二是強化產業協同創新。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產業鏈為主線、以示范園區為基點的創新機制,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
三是打造高水平農業科技服務和創新平臺。鼓勵和支持農業科研單位聚焦廣西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創建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一批省部級重點科研平臺。
四是增強農業科研和推廣部門的創新輸出精準性。通過聚焦廣西“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瓶頸問題,解決廣西“10+3”現代特色農業產業科技需求。積極組織開展“科技先鋒隊”行動,整合科技資源和人才力量。
一是加強新型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整合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資源,實現信息聯絡和共享,逐步建立起經營性服務和公益性職能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積極引導、鼓勵農技人員按市場化運作。
二是鼓勵企業積極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對能夠充分利用技術創新成果并具有面向市場能力的企業,在政策、資金方面應給予鼓勵與扶持,使企業不但有能力發展自身,還有動力帶動農戶共同發展。
三是引入成果轉化新機制。通過優化和調整科研成果評價體系,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政策為引導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體制機制,提高農業技術轉化率,促進科技成果實用化,將市場機制和行政手段有機結合起來。
四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研究出臺政策措施,允許和支持農業科研單位組建農業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市場化運作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機構。
一是優化整合現有科技計劃,著力解決農業科技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避免重復立項,提高資金利用效率。保障各類公益性農業科研院所和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運行經費,健全完善各類科研經費資金管理制度、科研項目和資金使用監管機制。
二是完善農業科技創新的市場導向機制以及政府引導機制,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成為技術研發投入、創新決策和成果轉化的重要主體。鼓勵企業設立技術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等加強合作。鼓勵科研院所的科技平臺資源對企業開放。推進完善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積極引導相關企業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
一是建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根據農業科技領域不同的專業、崗位和人才層次等特點,堅持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共通性與特殊性、定量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分類建立基礎研究人才、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以及應用型人才,突出不同的評價機制及導向。突出德能績導向,克服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傾向,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注重標志性成果的貢獻、質量和影響。
二是培養基層農業推廣領軍人才。以發展糧食生產、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等為重點,開展具有區域特點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設備、新設施的推廣工作。針對性設置培訓課程及培訓形式,以案例分析為主,把理論教學和案例分析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