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靜/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趙 斌/淮安市洪澤區農業農村局
孟祥海/淮陰師范學院 沈貴銀/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
2020年9月,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獲批“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項目制拓展改革試驗任務。由脫貧攻堅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有效銜接是關鍵。為適應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洪澤區積極推進產業支持政策、產業發展方式、要素支撐方式同步轉變,為農業從產業扶貧走向產業振興提供支撐。
洪澤區以特色產業布局為基礎,以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為前提,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以強化利益聯結機制為關鍵,助力精準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
形成特色產業布局,夯實產業基礎。洪澤區做好特色產業布局頂層設計,逐漸形成了“一高三特”(高端稻米、特種水產養殖、特優康養食材種植和特色生態休閑)產業布局。建成高端稻米基地30萬畝,湖區荷藕、芡實綠色水生蔬菜基地10萬畝,工廠化食用菌年產能20萬噸,連片優勢中藥材產業基地3萬畝,河蟹養殖面積8萬余畝,打造蔣壩快活嶺、蘇旭生態園、勞模農莊、馬羊山生態農莊等休閑觀光農業經營主體30個,形成白馬湖、洪澤湖沿線等一批觀光農業區,形成了“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生產基地、戶有增收項目”的特色農業產業布局。
加強基礎設施和物流體系建設,改善市場環境。一是新建和改善市場基礎設施。2007年,洪澤湖水產批發大市場正式投入運行。該市場占地140畝,是集展覽、商務洽談、倉儲、冷庫、加工等為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大型水產集散基地。二是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2011年洪澤湖水產批發大市場實施“蟹超對接”營銷模式,通過“基地產品+物流+終端消費者”,探索和發展了“直通車”銷售模式。2014年啟動洪澤湖大閘蟹電商交易平臺,建成洪澤湖大閘蟹出口備案基地。以批發市場和物流交易平臺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極大地改善了市場條件,為產業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打造有效載體。一方面,多層次支持家庭農場和農業企業。洪澤通過政策性金融、土地流轉、農業科技培訓等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節約經營主體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全力引導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組織化程度。區政府牽頭組建了由涉湖四縣兩區相關涉蟹企業、協會、養殖營銷大戶等組成的中國洪澤湖大閘蟹產業聯盟,助力產業富民。
強化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民增收。對于獨立經營能力較弱的小農戶,引導其加入合作社,通過股份合作等形式,讓小農戶融入二三產業發展。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返鄉能人,加強扶持引導服務,幫助其有效開發本地特色資源,推動文化、科技、旅游、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對于退捕上岸漁民,對接用工企業搭建就業平臺,為轉產漁民提供培訓、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建成臨時養殖安置區,設立面積共22760畝的677個可養網圍單元,安置部分特需安置的漁民。通過退捕漁民技術培訓和“公司+漁民”模式,帶動500余名漁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在農業產業扶貧成效基礎上,洪澤區不斷加快鄉村產業提檔升級,推動新“三品一標”建設,做優鄉村產業“鏈狀經濟”;打造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做實鄉村產業的“+狀經濟”;加快產業融合發展,做強鄉村產業“塊狀經濟”,真正跑好了產業扶貧與產業振興接力賽。
推動新“三品一標”建設,做優鄉村產業“鏈狀經濟”。洪澤區狠抓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和標準化建設,貫穿產業鏈條,做優鄉村產業“鏈狀經濟”。一是推廣應用優良品種。建成優質稻米基地45.5萬畝,建成國家級水產良種場1個,建成全國最大的食用菌雙孢菇工廠化栽培基地。二是強化品控管理。大力推行減肥減藥,推廣有機肥使用,規范生產,實現農產品生產綠色化,不斷優化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三是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昂闈纱竺住眳^域公用品牌包裝使用率60%以上,“洪澤湖大閘蟹”成為中國馳名商標、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品牌價值超150億元。岔河鎮、三河鎮獲批省“味稻小鎮”,“蘇油大米”“岔東大米”先后獲省優質稻米博覽會特等獎、金獎。“味澤天下”行業品牌在省內外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四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推進農產品按標生產。完善食用菌、稻田蝦、稻田鴨等特色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資料、技術規程、產品等級等制度,推行產地標識管理、產品條碼制度,推進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構建全程質量管理長效機制,建成部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4個、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31個、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示范場8個。
打造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做實鄉村產業的“+狀經濟”。洪澤區利用自身生態資源、旅游資源等優勢,依托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等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經濟,做實鄉村產業的“+狀經濟”。一是將農村電子商務作為新業態的有力抓手。實施農村電商“111工程”,每年安排不低于500萬元專項經費,引導創建10個區級電子商務示范村、10個區級電子商務示范企業和100個區級示范戶,形成省級電子商務示范鎮3個、示范村4個,農村電商達到1500戶,銷售總額近7億元。100多個名特優農產品進駐京東、天貓、蘇寧,在淘寶網建設了洪澤館,在京東商城設立了洪澤特產館,積極引進阿里巴巴公司“村淘”項目區級服務站和菜鳥物流。二是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康養產業。以“兩湖兩線”為重點線路,以漁家風情、河工文化、農耕體驗、優勢中藥材產業基地建設為重點項目,進一步做大蔣壩鎮、老子山鎮、西順河鎮等農業休閑康養觀光產業,使其成為現代農業新的增長極。三是依托農旅項目發展新型經濟。以東溝鎮農光耦合項目為契機,建設包含農業產品種植、科教示范、觀光旅游和新能源開發利用示范于一體的新型經濟。
推動鄉村產業集聚,做強鄉村產業“塊狀經濟”。一是穩定特色農產品布局,為做強鄉村產業夯實基礎。穩定區域優勢特色農產品布局,形成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聚。每年新增有機、綠色食品稻米基地3萬畝以上,精細化加工、精品化包裝與品牌化營銷比率年遞增12%以上,溢價能力年提升5%以上;水產養殖規模穩定在1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保持在4萬噸以上,建成湖區荷藕、芡實綠色水生蔬菜基地10萬畝,工廠化食用菌年產能20萬噸,優勢中藥材產業基地3萬畝。二是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平臺,為做強鄉村產業集聚資源要素。創建南部片區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大力發展高端稻米、生態循環養殖、健康食用菌產業,強化核心龍頭培植及全產業鏈打造,努力創成產業特色鮮明、現代要素集聚、生產方式綠色、綜合效益顯著、輻射帶動有力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升級西順河省級現代漁業產業園,依托國家級水產良種繁育基地,打造集水產養殖、科研、科普觀光、休閑、養生、美食等功能為一體的5A級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打造岔河稻米加工產業園,集聚岔東、森浩、國瑞等有機綠色稻米加工企業,配備岔河稻米產業融合發展展示中心、稻米展覽館、新型社會化集聚中心等服務平臺,打造集糧食儲備、倉儲、精深加工、物流配送、農業展示、農業綜合服務、農業科研、體驗觀光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三是引進培育村集體經濟項目,為做強鄉村產業打通“最后一公里”。深入推進企村聯建工作按序時開展,聯建項目數109個,聯建覆蓋率100%。積極開展“商鋪壯村”行動,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工作開展,已落實相關獎勵資金415.88萬元。
在推動產業扶貧、產業振興有機銜接的過程中,洪澤區重點在政策支持、產業發展和要素支撐等方面不斷探索,為農業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轉型提供強力支持。
轉變政策支持方式,注重培育生產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洪澤區在實現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積極做好政策外部支持與農業生產內生動力的銜接。一是穩定脫貧政策支持,轉變政策支持形式。在穩定脫貧政策的同時,將洪澤脫貧攻堅政策中特殊性、針對性的措施轉化為鄉村振興中的普惠性制度。二是擴大政策支持對象,轉變政策支持范圍。政策支持主體從洪澤貧困戶、低收入農戶和上岸漁民等,逐步擴大到普通農戶、家庭農場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以及合作社等農民自我服務組織。政策支持范圍從種養環節逐漸轉變到加工銷售、品牌建設等環節,推動短效性、“輸血式”的產業扶貧轉向長效性、“造血式”的產業振興。三是穩定資金支撐保障機制,探索資金投入渠道創新。探索政策資金支持從以財政資金支持為主轉向財政資金和金融支持并重。財政資金重點做好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體系、科技幫扶等短板。金融支持則通過小額信貸、農業擔保、各類保險等向產業振興項目傾斜,支持產業鏈條連接和產業體系構建,增強金融支持與洪澤農業產業發展的契合度。
轉換產業發展的方向和重心,在長效和提質上下功夫。一是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轉變產業發展導向。推進農業高效化、綠色化、集約化、品牌化,促進洪澤農業由增產轉向提質,提高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和產業化經營能力,提升洪澤農業市場競爭力。二是全面構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產業發展動力。注重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和市場條件改善,加大產銷對接和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扶持,注重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三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充分利用洪澤資源優勢、產業基礎、潛在市場空間等,促進洪澤農業與旅游、電商、休閑、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農業新業態,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供應鏈,提升農村產業發展水平。四是壯大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確保產業發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壯大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確保產業發展充滿活力。
轉變要素支撐方式,注重扶智與扶志相融合。產業扶貧階段主要以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為支撐,而產業振興階段,人才和科技才是實現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與保障。一是就地取“才”和“筑巢引鳳”,吸引人才留鄉返鄉。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激活更多本土人才,讓更多高素質勞動者進入現代農業產業;搭平臺、提待遇、出政策,進一步鼓勵引導更多在外優秀人才帶信息、帶技術、帶資金、帶項目、帶成果返回洪澤,引導創辦接地氣、惠民生的產業項目。二是不斷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依托洪澤本地特色農業產業,加強與淮陰師范學院、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以及科技企業開展技術合作,為農業產業振興提供智力支撐。三是持續開展農民培訓,提升生產主體的經營能力。完善分級分類的農民培訓制度,積極、廣泛開展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主體專業技能培訓,不斷強化和提升產業振興主體的經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