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飛/江蘇省揚州市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
江蘇省揚州市位于長江下游,境內水網密布,退捕禁捕涉及長江干流揚州段81公里及所轄的8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面廣量大、任務艱巨。揚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工作部署,將其作為推進長江大保護、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重要抓手,圍繞“四清四無”目標,注重“防、管、扶、宣”四措并舉,扎實推進全市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全市累計投入13億元,提前完成2031艘漁船、3974名漁民的退捕工作。
采取“人防+技防”相結合的方式,實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禁漁”,確保禁捕實效。
構建“人防”體系。全面加強市縣漁政監管執法機構編制配備,科學合理配置漁政監督管理職能,構建職責明確、監管有力、依法行政的禁捕退捕漁政工作職責體系。全市沿江地區共落實漁政執法人員60人、鄉鎮調劑事業編制從事禁捕工作人員31人、協助巡護人員118人,構建縱向貫通市縣鄉村、橫向聯動行業部門的禁捕退捕漁政監管和執法工作職責體系。在全省首個出臺全市域范圍的“打擊非法捕撈、販賣經營長江水產品專項執法行動方案”,匯聚執法力量,開展長江“十年禁漁”聯合執法行動,構建“水上打、陸上管、市場查”的執法監管網絡,全鏈條打擊涉漁違法犯罪行為,有效震懾了非法捕魚行為。建設全省首個江豚保護協巡隊伍,引導漁民從“捕魚人”向“護漁人”轉變,目前長江揚州段的江豚已增至50余只。
健全“技防”機制。率先在全省設區市研發使用“漁政執法系統”,構建現代化的執法辦案系統。建設長江干流和保護區天眼工程,運用云計算、云存儲、大數據等技術對禁捕水域實行全天候監控。配備執法船、無人機等裝備,提高全市漁政執法管理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專業化水平。
以構建責任明確、運行有力、管護有效的執法管理長效機制為抓手,全面加大非法捕魚打擊整治力度,堅決消除非法捕撈隱患。
筑牢責任鏈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禁捕工作,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在實地調研督查的基礎上,將禁捕工作列入“兩報告一文件”(市委全委會工作報告、市政府工作報告、市委一號文件)重要內容,以上率下狠抓落實。各縣(市、區)按照分級管理、疏堵結合的保護方式,細化工作職責、加強工作領導,形成部門之間協作合力,提高執法效率。
推進網格治理。制定《關于全面落實長江干流揚州段網格化治理工作實施方案》,落實落細網格化管理體系,以縣(市)為單位,以河湖長制為依托,建立分層分級、全面覆蓋、責任到人的精細管理機制,確保每一公里江段、湖段、河段均有執法力量開展常態化監管。
強化法治保障。結合實際開展地方立法,出臺全省禁捕退捕后首個設區市地方漁業立法——《揚州市漁業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并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該辦法的出臺,為健全長江“十年禁漁”長效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實施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建立了具有揚州特色的漁業行政執法責任制、多部門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協助巡護制度、信息網絡共享制度、社會媒體監督制度等,以最嚴格的管控措施保護長江水生生物資源。
以促進漁民增收為目標,實施“補償+住房+轉業”的系統扶持政策,著力夯實禁捕基礎。
落實社會保障。為保障民生、提升常態化禁捕實效,對沿江地區的退捕補償進行了提標、擴面、增量,將捕撈權收回標準按物價指數提高30%,由省定3500元/千瓦提高至4550元/千瓦,將退捕范圍由持證專業漁民一證兩人擴大至船主家庭戶全部人口,把輔助船、住家船等其他船舶全部納入退捕范圍。目前,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3974人,符合社保安置條件的已全部納入社會保障。
落實住房安置。對退捕漁民中的無房或危房戶通過安排宅基地、建造安置房等措施納入住房保障救助。邗江區瓜洲鎮按每戶不少于60平方米進行統一建設,漁民可按市場價的3折進行購買,充分調動退捕積極性。
落實轉產轉業。堅持分類施策,對退捕漁民開展職業介紹,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確保漁民特別是困難退捕家庭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針對文化程度低、技能比較單一的大齡漁民,開展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能培訓,推薦參加家政、養老、保安等培訓;針對具備一定文化基礎、愿意擇行擇業的中青年退捕漁民,圍繞電商、汽修、電工等開展技能培訓。江都區人社部門與供電公司合作開展免費電工培訓,高郵市安排專人上門為退捕漁民辦理富民創業擔保貸款手續,受到廣泛歡迎。在漁民相對集中的沿江村、沿湖村等漁業村加設LED電子屏,每天滾動推送各類招聘信息,形成“村級就業供需對接平臺”。此外,還組織收集退捕漁民普遍關心的就業、社保、住房等焦點熱點問題37條,編發《退捕漁民社會保障政策匯編》。
多渠道、多方式、多層次開展禁捕退捕宣傳教育,讓“禁捕退捕”深入人心。
擴大宣傳對象。轉變以往局限于向漁民、沿江賓館飯店宣傳的傳統思路,出臺《揚州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社會宣傳工作方案》,通過電視、報紙以及各類新媒體,向全社會發布禁捕退捕政策信息,將宣傳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全領域,營造社會禁捕共識。通過“揚州普法”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宣傳,開展法治培訓、法治講座共計40余場。設立63塊永久性禁漁宣傳牌,設置橫幅、展板3000余件,印發宣傳畫、宣傳單34500余份,累計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1570余次,大幅度提高社會知曉度、參與度。
發動社會參與。發起全力配合做好“十年禁漁”工作的倡議,鼓勵江豚保護協會等社會公益組織積極參與長江水域生態保護,打造江豚自然教育學校,建立水生生物科普教育基地,支持禁漁管理,響應禁漁行為,不捕江魚、不食江鮮,形成了全社會共抓大保護氛圍。
注重示范引領。市委辦、市政府辦牽頭組織開展“拒絕江鮮,公務接待走在前”系列宣講活動,發揮黨政機關的示范效應。走訪酒店宣講禁漁政策,明確負面清單,對進貨關口堅持溯源留痕,禁止采購禁漁區非法捕撈漁獲物。聚焦工藝轉變,組織淮揚菜大師、酒店代表座談交流,推廣在淮揚菜的烹飪工藝中禁用江鮮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