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祥/江蘇省高郵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高郵市農民教育培訓指導站以構建“三個課堂”培育體系為抓手,推行“價值—情懷—知識—能力”四鏈聯動的“三農”人才培養新模式,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高郵落地落實培養一批“領頭雁”,做到以學致用、以用促富、學用轉化,全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鄉土人才是農村發展的原生動力,如何推動傳統農民轉型升級為懂技術、感黨恩、有情懷的“土專家”“田秀才”?高郵市堅持黨管培育,在培訓班上成立臨時黨支部,創造性地將課程思政嵌入培育課程體系。培訓內容緊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通過專題講座,引領鄉土人才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塑造“三農”情懷,幫助他們鍛造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極端負責的工作作風、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和廉潔自律的道德操守,引導他們找準自身定位,盡快進入角色,履職擔當盡責,投身鄉村振興的廣袤天地中。開展“黨員+群眾”互助行動,通過幫助學員建立合作運行模式、組織學員開展集中獻血等活動,塑造廣大農民的理想信念和奉獻情懷。學員王鵬按照“支部+合作社+基地+黨員+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戶300多戶,先后幫助鴨農銷售農產品2000多萬元,解決農民“賣難”問題。創建“跟黨走,興三農”培育先鋒隊,結合“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農村戶外宣講活動,以“田秀才、土專家”為主體,從憶感人瞬間、話發展成就、曬幸福生活、講奮斗故事、談未來夢想等方面入手,用鮮活感人的事例,通過看、聽、思、悟,對比現代農業農村發展和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導和激發學員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心和理念。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普通農民變“技能骨干”,幫助周邊農戶獲得從業技能、提升致富本領是鞏固脫貧成果的根本舉措。高郵緊扣“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瞄準特色農業、生態旅游等產業需求,結合不同群體、不同年齡、興趣特長等,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民間高手”、種養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從“政策服務線、技術生產線、經營管理線、素養品格線”四個方面優化課程體系,圍繞鄉村人才振興健全培訓框架,更加關注農民整體素養的提升和行業的長遠發展。先后實施了鄉土人才技能提升培訓、規模特色產業培訓、青年農民創業培訓等精準培訓班70余期,受益學員7萬人次以上,學員滿意度達98.6%。結合“三農”實際,制定學習套餐,創新“三維度”(高度、精度、深度)培育思路,建立了“六個一”(一項重點產業、一套培訓方案、一位領導負責、一組專班落實、一支團隊支撐、一個企業引領)培育機制。設計了局長“面對面”、專家“一對一”、學員“手牽手”等環節,推廣了“田間課堂+晚間課堂+圓桌課堂”的互補教學模式,確立了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法。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依托互聯網連接培訓場所和田間地頭,讓科技培訓不掉線,先后開發網絡教學課程6個,上線時長340多分鐘,收看農民4100多人,從根本上提高了鄉村“領頭雁”推動鄉村振興的能力。
為突出學用轉化,高郵設計了“三對接”(對接崗位、對接產業、對接社會)教學方案,緊抓“點、線、面”三個著力點,觸發學員們抱團闖市場的激情。根據地方產業特色和農民實際需求,聯合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積極邀請專家學者、“田專家”和“土秀才”為廣大農民“量身”制定培訓“菜單”,結合關鍵農時和主推技術,采用“技術打包、送教上門”的形式,進村開展面對面、手把手的專題培訓、田間培訓和現場指導。同時邀請戴大喜、孫迎貴等6名“十佳農民致富帶頭人”現身說法,談真實感受,講切身經驗,教學習方法,將他們通過學習提升打造特色示范產業的經歷呈現在大家面前,把自己在“三農”戰線上有收獲、得經驗和嘗教訓的典型案例擺到“桌面上”,幫助學員從思想上重視,少走彎路。并結合理論知識、政策法規和農村實際,切實做到融會貫通,提升實踐能力。培育壯大了一批規模集中連片、競爭優勢明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特色產業集群。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解決農產品“賣難”與市民“買難”等現實難題,深入學員產業基地,幫助16名學員聯合開展“愛心菜籃子”活動,將優質農產品送到居民家中,在特殊時期架起了民生供需橋梁,并以此為基礎發展社區生鮮直銷平臺,受到社會高度關注。創立揚州市高素質農民創業孵化平臺,1年多來已向平臺推廣農產品40余種,銷售額22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