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璞
(武昌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聯動項目于2018 年啟動,此項目的建設意在整合對外漢語教學類相關課程,打破各課程“各自為政”的局面,消除課程間的內容重復,構建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教學類課程體系。此課程群按照漢語教學基礎知識、漢語教學方法知識與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三大培養目標重新調整課程教學內容,建立了“教、學、做、評”四位一體的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體系,形成從課程模塊到具體課程教學的目標鏈。此項目自建設以來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其又面臨著新的挑戰,探索順應“新文科”發展要求的識變、求變、應變的發展途徑,是本課程聯動改革符合時代和社會需求的關鍵。
首先,依據項目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原則,結合對本項目內課程知識點的梳理,立足于2019 版人才培養方案,本項目完善修改群內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教案及PPT 課件。其次,建立了課程群內各門課程的線上教學資源,包括教學視頻、章節測試及相應的教學輔助資源等。
首先,改革“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與實踐”的教學內容,調整后的教學內容整合了前期所學的理論知識,并按“對外漢語教學項目與教學設計、對外漢語教材的分析與選擇、對外漢語課堂活動設計與組織、課堂管理方法與技巧、語言測試與評估”五大模塊展開。其次,改革“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內容,調整后的“跨文化交際”的教學內容有: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交際及非語言交際、跨文化交際的心理與態度及教育環境中的跨文化交際等。
針對“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與實踐”這一門實踐性課程,目前已建立對外漢語教學實訓室,這為實踐教學的展開提供了硬件條件。這門課程采用模塊化教學,讓每一位同學都上臺講課,較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單項教學能力;“國際漢語教學素養實訓”課程已開展兩年,其主要講授對外漢語教學的綜合技能,并對學生的相關教學知識和能力進行了測試,促進了學生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
本課程聯動改變了傳統課堂的傳授式教學模式,而“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作為指導思想,廣泛采用了案例分析法、任務型教學法和翻轉課堂。同時,隨著信息化教學的發展,本課程聯動群也改革了教學模式,實行線上線下同步教學。
“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改革了課程評價方式,增加了診斷性評價并調整了過程性評價的比例。在診斷性評價方面,各課程基本都利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每章節內容的測試,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評價;在過程性評價方面,各課程的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例基本都調整均為4∶6,進一步強化了學生平時的課程表現。總體上,本項目中的課程基本都實現了診斷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方式。
根據《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考試的相關要求,本項目搜集了歷年國際漢語教師證書真題及相關題目并加以綜合整理,最終建立了該證書的試題庫,后期試題庫亦會進行實時的維護更新。
總體上,經過近3 年的建設,國際中文教學素養課程群構建了合理實用的課程體系和較為豐富的課程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并形成了相對有效的教學效果測評方法。
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雖然取得了上述建設成果,然而隨著教育部2018 年“新文科”專業建設理念的提出和落實,以及國際中文教育領域“中文+職業技能”教學模式的推進,本課程聯動項目的建設亦面臨著新的挑戰。
“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已建立了完整的“教、學、做、評”課程體系并建立了“對外漢語教學”課程模塊,但本專業的課程實施依然是依據人才培養方案單門課程一一展開的,這使得本課程群的聯動僅依靠任課老師間互通有無、協議共商來消除重復的知識點,而真正的課程聯動模塊化教學仍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和加強。
雖然開設了“對外漢語課堂教學與實踐”這門單項技能實踐課和“國際漢語教學職業素養實訓”這門綜合技能實踐課,并建立了對外漢語教學實訓室,但因為沒有留學生或者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這樣的教學對象,同時也沒有對外漢語實踐基地,所以學生的國際中文教學能力還只停留在學校里和課堂上,其實際的教學技能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是語言類、文學類、教學類以及才藝類,所有的課程中并無相關的商務、醫學、計算機等職業技能課程,整體上的課程體系依然是延續傳統單獨的文科模式,并沒有體現文理交叉的新文科理念,也與“中文+職業技能”的教學模式有一定差距。在這樣整體的課程體系中,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也相應地單純地以對外漢語教學知識與技能為中心,而缺乏職業技能教育的融入。
漢語國際教育的課程體系當中雖然有“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但這門普適性的課程卻未能與國際中文教育緊密聯系起來,因此其針對性較差。而在“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中,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并沒有成為單項的教學內容,也沒有進行突出的強調。因此,學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和提升。
新文科則要求課程群內的任課教師應文理貫通、既具備良好的國際中文教學素養亦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知識。然而當前的任課教師基本都是在文理分科背景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少有新文科教學所需要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首先,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運行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著眼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并采用“語言+教育”的培養模式,這與當前新文科建設的理念仍有一段距離。只有服從和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把社會需求作為公共外語和外語專業設置與優化調整的第一準則,主動適應我國出現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傳統的英語專業和翻譯專業才有生存和發展的希望。
如前所述,當前“新文科”重點培養的是“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然而,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依然是采用各門課程單獨展開的方式進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模塊教學的落實。因此,要推進“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模塊的進行并能符合“新文科”建設的趨勢,應首先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第一,人才培養應按已制定好的對外漢語教學素養模塊等教學模塊展開;第二,人才培養方案應制訂一定的“職業技能”課程,實現新文科的“中文+職業技能”模式的人才培養。
在新文科建設的理念下,“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亦需要增加職業技能課程,這不僅需要上述的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還應建立相應的職業技能課程授課機制。首先,應落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學習哪些職業技能課程,以武昌工學院為例,學生可學習的職業技能相關課程有經濟、軟件、土木工程等。其次,應設計這些課程的學時、學期及教學內容;最后,應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課程教授能力(此點在下文“提升師資素養”中詳述)。
結合新文科建設的要求,要彌補前述的“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群學生實際的教學局限于課堂的情況,應開發多元的實踐能力培養途徑:第一,可建立在線的對外漢語教學平臺實習基地。本專業可以與當前發展較好的一些在線漢語教學平臺如Itakki、Verbling、Preply 等簽訂實習基地。第二,可校校合作。本專業可以與有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的高校進行合作,這包括讓學生去觀摩其對外漢語課堂、到其留學生院進行漢語教學或者共享這些高校的對外漢語教學實習基地;第三,可校企合作。本專業還可以和一些運轉良好的對外漢語培訓機構如儒森漢語、美和漢語等合作,讓學生到這些單位實習;第四,建立海外實習基地。本專業還可以學習同類高校建立海外對外漢語實訓基地,將課程群中的“國際漢語教學職業素養實訓”在這些實訓基地開展,讓學生真正去做并在實踐中提高教學能力。
首先,應改革“現代教育技術”這門課程教學內容,將其教學中心定位為“現代中文教育技術”,增強其針對性;其次,應增加此門課的課時,當前的32 課時遠遠不能滿足學生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質上的提升;再次,對外漢語課堂教學實踐和國際漢語教學職業素養實訓都應增加信息化教學能力運用的環節及相關考核。最后,本課程群還應給學生多提供線上教學的機會,全方位鍛煉學生運用信息化教學的能力。
新文科背景下,補充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的復合型知識,提升其專業漢語的教授能力尤為重要。首先,應加大對課程群內任課教師的培訓,任課教師應學習兩到三門職業技能課程,從而進行更好的專業漢語教學示范;其次,還應鼓勵漢語教師參加業內的各項培訓,如教育部中外語言合作與交流中心的“中文+職業技術”研討會、線上教學技巧研討會等;再次,應鼓勵每位任課教師考取《國際中文教師》證書,讓自己首先成為一名合格規范的國際中文教學人才;最后,教師還應具備真實的海外對外漢語教學經驗,應鼓勵任課教師到海外擔任公派教師,積累或更新真實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只有堅持這樣的“守正創新”,每個教師才能在堅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人才的根本信念指導下,發揮個體主觀能動性,探索科學化、交融化、中國化、國際化、前瞻化的教學理念和模式。
雖然“對外漢語教學素養”課程聯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建設成果和教學效果,但在新文科背景下,探索新的符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的建設途徑,是促進本課程群從量變實現質變及培養相關應用型復合型的專業人才的關鍵,亦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順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求新求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