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璐
(吉林動畫學院國際交流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遷移”(Transfer)是一個心理學術語,是“對任務A學習會影響任務B學習的一種假設”。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則源于行為主義,是學習者在外語習得的過程中,一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母語文化遷移是學習者求助于母語知識、母語文化,用來解決交際時目的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缺乏的現(xiàn)象。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母語文化對后繼學習有促進作用的遷移,被稱為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母語文化對后繼學習有干擾作用的遷移,則被稱為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
我國許多英語習得者,盡管掌握了一定的英語語音、語法、語義和語用知識,但仍然會陷入“說不出口”“詞不達意”的尷尬境地,這是因為學習者的意義系統(tǒng)、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受到母語文化的“干擾”,導致語言形式、語義和語境無法同步,造成文化移位現(xiàn)象。因此,在外語習得的過程中,消除和緩解母語文化負遷移,有助于提升學習者語言能力,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
如果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仍以母語文化的風俗習慣、價值標準來和目的語國家人進行交際,往往會造成語言運用失誤,從而形成交際上的障礙,造成母語文化負遷移。
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發(fā)音規(guī)則和特定的語音系統(tǒng)。任何一個語言學習者在后天習得一種外語的同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本族語言系統(tǒng)和發(fā)音習慣的干擾,影響外語習得。就我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濃重的中國腔和根深蒂固的母語文化造成了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發(fā)音不準確、語調(diào)不自然、節(jié)奏不地道。
首先,漢英語音系統(tǒng)不同。英語的12個單元音成對出現(xiàn),發(fā)音部位不同,發(fā)音有長短、緊松之分,而漢語中元音卻沒有長短、緊松之說,均發(fā)得較長、較緊。差異的發(fā)音習慣會影響英語學習者在發(fā)英語的短元音的時候發(fā)得較長,易造成“bit-beat”發(fā)音錯誤。其次,漢英的輔音發(fā)音部位和發(fā)音方法有一些共性,這使得我國的英語語言學習者認為英語和漢語輔音發(fā)音一樣,造成了明顯的中國口音。英語的輔音清濁成對,濁音所占比例較大,而漢語的輔音,清音為大多數(shù),濁音較少,像“[j]”“[w]”這樣的半元音,“[θ]-[e]”這樣的摩擦音,都是漢語語音系統(tǒng)中沒有的。
再者,漢英音節(jié)結(jié)構(gòu)不同。漢語音節(jié)中元音開音節(jié)較多,而英語中有較多閉音節(jié)。因此,學習者會習慣性地在英語中以輔音結(jié)尾的單詞末尾加上一個元音,如將“but”讀成“[b?t?]”。漢語音節(jié)中沒有輔音連綴,輔音中間會有元音的加入,而英語中則會使用大量的輔音,受漢語文化的影響,往往會習慣性地在兩個輔音之間插入一個元音,將“clean”發(fā)成“[k?li?n]”,將“play”發(fā)成“[puleI]”。除此之外,漢語的輕聲與英語的重音各有側(cè)重,漢語特有的節(jié)奏感都將會影響英語學習者的重音和語調(diào),出現(xiàn)違反英語發(fā)音規(guī)律,節(jié)奏不自然的現(xiàn)象。
眾所周知,受語音系統(tǒng)、語法規(guī)則等因素的影響,漢語和英語擁有截然不同的構(gòu)詞規(guī)律。兩種語言的詞匯概念意義不一一對應,指稱范圍詞也不一致。學習者在日常口語交際、寫作或漢英翻譯練習時,易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通過已習得的漢語語法知識進行錯誤的英語輸出,不能做到精準表達。
首先,受漢語母語文化的影響,學習者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從自己的文化立場出發(fā),將漢語詞匯的意義進行簡單的對應,形成英語表述的錯誤,這種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漢語的成語和俗語的英語表述上。如“big potato”翻譯成“大土豆”“人山人海”翻譯為“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dog person”“cat person”被理解為不禮貌的話等。另外,如翻譯動物們在叫,“叫”用“crying”“shouting”“screaming”均不合適。這是因為“叫”在漢語中有寬泛的指稱搭配范圍,而在英語中則對應不同的“叫”,“meow”是貓叫,“bark”是狗吠,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這都造成了英語學習者詞匯層面的負遷移現(xiàn)象。
其次,漢英兩種語言的含義不是一一對應的。某種程度上,在漢語中,一些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帶有極強的民族性。如在漢語里,“狗”字具有貶義,如“狗腿子”“狗皮膏藥”,“雞犬升天”,而在英語中,大部分上與狗相關的為褒義,如“l(fā)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兩種文化中,“動物”所代表的意義也不盡相同。當表述“極其餓”的時候,會夸張地說,“我餓得能吃下一頭牛”。大多數(shù)學生會翻譯為,“I am extremely hungry,I could eat an ox.”這時候就會引起歧義。正確的表述應為“I could eat a horse.”這都是母語文化在詞匯層面的負遷移,對英語學習者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
語言習得的一個目的是語言的實際應用,學習者根據(jù)所學進行交際對話,以“語言”為媒介,完成信息交流和交換的過程。語言的使用深受語音、詞匯、語法等的制約;另外,還會受到母語語言使用規(guī)則的影響。外語學習者會不自然地將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交際習慣應用到語言交際的過程中,造成語用層面的母語文化負遷移。
在問候的過程中,很多英語學習者會按照漢語的語言習慣用“你吃了嗎?(Have you had your breakfast?)”“出去呀(Where are you going?)”。這些均不符合英語的語用習慣。英語中,更多使用“Good morning”“Hello”等。再如,“It doesn’t matter.”就不能用來回答因道歉而回答的“不客氣”,正確的說法為“That’s all right/Ok.”。
外語學習者受到母語文化的影響,使用了其中的語言模式或規(guī)則,導致他們在目的語中出現(xiàn)錯誤或不恰當?shù)呢撁嬗绊懀霈F(xiàn)發(fā)音不準確,即“中國式口語”;表述詞不達意,搭配錯誤;跨文化交際時不恰當,語用失誤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眾所周知,英國和美國人的思維是直線思維,而中國人的思維是曲線思維。中國歷來重視“圓”的意象,圓形的哲學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的心里,“天圓地方”“中庸思想”“圓滿”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活動。中國人更習慣“跳動”“迂回”“環(huán)繞”的方式,喜歡在表述事情之前,做些鋪墊,遵循“敘述背景—羅列客觀條件—陳述原因—點明主題—表達觀點”的語言習慣。然而,英美人更喜歡直線型的思維方式。在語言表述時,比較直接,習慣“表述觀點—解釋原因”很直接的說話方式。這都給語言學習者在習得英語的過程中,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這種影響是積極的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正遷移,相反,如果這種影響是消極的,干擾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就會形成外語習得中的負遷移。
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是以群體為本位的整體主義,而西方價值觀則是以個人為本位的個人主義。中國人注重群體關系的和諧、群體目標的統(tǒng)一和群體利益的維護,而西方文化更強調(diào)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及個人利益的追求。因此,受漢語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習慣的以談論年齡、收入、體重等個人問題來表示對于他人的關心。一旦學習者以這樣的價值觀進行語言交際,就會出現(xiàn)不符合語言習慣的不恰當?shù)恼Z用失誤。
在英漢語言交際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常會使用“Not bad”“I’m good.”這樣的語句來回答對方詢問的“最近怎么樣了?(How is everything going?)”。“Not bad”按單詞的意思翻譯則是“不好”,而“I’m good.”則為“我很好”的意思。然而,英語交際卻不是這樣的,“Not bad”不是描述“我很糟”,而是“還不錯”,“I’m good.”也并不是在說“我很好”,而事實上確實在回答“還可以”。這對英語初學者來說,很難掌握,也難理解其中的差異,這其實就是漢英語言習慣的不同對外語習得中學習者的學習過程的消極影響。除此之外,中西方在地理方位、歷史傳統(tǒng)、人文習俗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這些根深蒂固的母語文化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的吸收,造成負遷移現(xiàn)象。
從外語習得中母語文化負遷移現(xiàn)象在語音層面、詞匯層面、語用層面的表現(xiàn)來看,語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表達的形式和傳播途徑。母語文化或多或少的都會影響語言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針對外語習得過程中,要“消除”或“緩解”外語學習中母語的干擾,使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的外語思維習慣,可以從以下三點入手:一是重視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系統(tǒng)差異;二是加強母語和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三是積極利用母語文化正遷移。
首先,正視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系統(tǒng)差異。母語,也叫“本族語”,是語言學習者在兒童時期最先接觸和習得的語言,是學習者所屬種族、社團使用的語言,“母語”也被稱作“第一語言”。對于中國較多的英語學習者來說,漢語是母語,英語則是目的語,是后天的語言習得。在外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到自己在外語習得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大部分是受母語負遷移影響的,應認真分析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性,學習正確的發(fā)音系統(tǒng),掌握相應的詞匯知識,了解兩種語言有關語法、句法、語篇等方面知識,避免因母語語言系統(tǒng)的影響造成的負遷移。
其次,重視母語和目的語文化差異的對比分析。“對比分析”是語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學習者可以在同一種語言內(nèi)部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在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中展開對比分析。外語習得中母語文化的負遷移現(xiàn)象主要源于學習者受到根深蒂固的母語文化的干擾,對學習者起到的消極打擾的作用。英語語言習得中學習者可以通過“對比”的方法來分析漢語和英語文化的差異,以此來預測英語學習者容易犯的錯誤和語言學習上的重難點。
最后,積極利用母語文化的正遷移。“遷移”指的是學習者將已有的知識和能力,轉(zhuǎn)移到對新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過程。“負遷移”則是受母語文化知識的負面影響,未能幫助到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反而起到妨礙的作用。但是,正遷移是語言學習者較為滿意的地方,也是學習者容易忽略的地方,“正遷移”會幫助學習者通過已有的母語知識對外語學習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這種積極的正遷移會幫助學習者克服負遷移所帶來的學習誤區(qū),消除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語用失誤。
母語負遷移的本質(zhì)是語言習得者在外語習得的過程中受到的母語強烈影響而致使學習者目的語表達錯誤,在詞匯層面、語法層面比較常見。但事實上母語負遷移對于外語習得者的二語語言能力獲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會使學習者在語音、語調(diào)、語義、語用、語篇等層面上出現(xiàn)問題。因此,“消解”負遷移給學習者帶來的消極影響,有助于學習者語言思維的養(yǎng)成,也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