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月華,蘇運詩,陳利丹,王翠葉,周成良,王先琳
(深圳市農業科技促進中心,廣東 深圳 518122)
芥藍(var.Bailey)又名格藍、蓋藍等,屬十字花科蕓薹屬甘藍類蔬菜作物。芥藍是起源于中國華南地區的一種特色蔬菜。從蘇軾的《雨后行菜圃》詩句“芥藍如菌草,脆美牙頰響”推論,芥藍在中國至少有900余年的栽培歷史。芥藍大多數品種以肥嫩花薹和嫩葉作為食用器官,富含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GLS)、多酚、維生素C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具有獨特的風味,而且還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等多種生物學功能,深受中外消費者的喜愛,在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等地區廣為種植,寧夏、河南、甘肅和云南等地先后引種栽培芥藍品種,在國外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大洋洲等地也有引進栽培。隨著我國芥藍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大,加之消費者對芥藍的風味品質等需求不斷提高,促進了品種從常規種向雜交種和新型品種方向的發展,同時也突顯出利用現代生物技術與雜交育種技術相結合來提升品種的品質、抗性和廣適性等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1.1.1 常規種育種
芥藍花器官小,用人工授粉的方式進行雜種1代的配制不太可能。2010年以前,生產上主要以常規品種和農家品種為主,但常規種不穩定、整齊度差,影響了產量,從而影響了經濟效益。這些農家種和地方品種主要有廣州市蔬菜科學研究所的中熟品種“中花13號”、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中花圓葉芥藍”、蔡興利菜種行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花尖葉芥藍”、廣州佰順蔬菜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澤美和夏3號”、廣州長合種子有限公司的“中花芥”,還有“紅腳芥藍”“香菇芥藍”和“四季粗條芥藍”等。
1.1.2 雜交種育種
芥藍雜種1代與常規種相比,具有出苗整齊、長勢均勻及采收期一致等優點,有利于芥藍菜薹商品性的改善及經濟效益的提高。2007年始,隨著廣東省良種引進服務公司先后把日本選育的芥藍F(綠寶、順寶、芊翠)雜交種引入中國南方種植,國內開始重視芥藍雜種優勢的利用研究。
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配制的雜交1代品種有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中早熟品種“秋盛芥藍”“夏翠芥藍”,中晚熟品種“冬強芥藍”“紫薹芥藍”,廣東和利農種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中早熟品種“利寶”等。
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系配制成的品種有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的早中熟品種“金綠”、中晚熟品種“金盛芥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中熟品種“秋寶芥藍”,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的早中熟品種“滬芥1號”,廈門華泰五谷種苗有限公司研發出的中熟品種“華俊”(雜交1代),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的晚熟品種“京紫2號”等。
1.2.1 西蘭薹
西蘭薹是由西蘭花與芥蘭雜交選育而成的一種新型蔬菜,又稱小小西蘭花、青花筍、蘆筍青花菜,英文名為Broccoli,別名Sweet Babv Bmccoli。西蘭薹主要以肥嫩的花薹供食用,色綠翠美,肉質脆嫩,風味香甜,營養豐富,且富含花青素和抗癌物質,市場價格比西蘭花和芥藍高出幾倍。西蘭薹主要特征是外形介于芥藍與西蘭花之間,但較似西蘭花,主薹較小,直徑一般在6~8 cm,花粒在成熟時較普通西蘭花要大,側薹多而發達,以采收側薹為主。
廣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從2006年秋開始引進西蘭薹,共引進9份西蘭薹品種,篩選出適于廣東省栽培的西蘭薹優良新品種5個,包括早中熟的SBB-025,中熟的芊秀蘭花薹、綠優青花菜筍、華藝1號和蘆筍西蘭花,并利用西蘭薹資源,創新選育出一批具有獨特優異的西蘭薹雄性不育系和自交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育成生勢強、品質優、商品性好、產量高的西蘭薹雜交1代新品系,包括早中熟的美麗1號和美麗2號、中遲熟的美麗3號、中熟的美麗4號。
1.2.2 芥藍薹
芥藍薹是一種介于西蘭花薹和芥藍之間的類型品種,是利用西蘭花細胞質雄性不育系為母本和芥藍雜交,然后用芥藍回交而成的三交種,其性狀既不像西蘭花也不似西蘭薹,更不是芥藍,但偏向于芥藍,是一種新類型蔬菜,如深圳農業科技促進中心選育出的龍田一號麒麟仔(芥藍薹)。
芥藍雜種1代與常規種相比,具有出苗整齊、長勢均勻及采收期一致等優點。生產上應用的芥藍大多數為利用自交不親和系配制的,存在親本退化、蕾期授粉用工量大、繁育成本高、種子產量低、純度無保障等問題,利用雄性不育技術選育雜交1代非常重要。而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又存在不育胞質負效應和胞質單一化等潛在風險,有些不育系如蘿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Ogura CMS)還存在花蜜量少、低溫易造成死蕾、種子制種產量低等問題,隨著分子育種技術的發展,蕓薹屬蔬菜細胞核雄性不育材料已受到育種專家們的關注與應用,芥藍核不育基因也已開發,正探索開展芥藍兩用不育系大規模生產應用研究,致力于將傳統的花期田間表型選擇轉化為苗期基因型選擇,顯著提高雜交種制種純度和生產效率。
芥藍富含芥子油苷(glucosinolate,GLS)、多酚、維生素C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獨特的風味(如苦味和辛辣味)。研究發現芥子油苷及其降解產物是其特殊風味的重要來源,而且還具有抗癌等多種生物學功能,還有研究表明蕓薹屬蔬菜中的糖分對苦味有掩蓋作用。風味品質是直接影響消費者對芥藍接受程度的重要因素,因此通過雜交選育、現代生物技術等手段培育出不同風味品質、適宜南北方大眾口味、具有抗癌等保健功能、營養豐富的品種勢在必行。
隨著農村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日趨嚴重,勞動力成本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是大勢所趨,我國在寧夏、河南、甘肅、云南等地都已建立規模化蔬菜生產基地,這些基地耕地、播種、打藥和水肥管理都逐漸實現機械化,而老品種通過育苗移栽,不利于未來機械化生產。適應現代機械生產及采收將是發展的主流,要求品種表現整齊性好,便于一次性采收,商品率高。
芥藍屬于小眾蔬菜產品,目前參與研究的單位不多,并且各自研究,缺乏協作機制,未來應加強協作,聯合攻關;同時,應更加重視芥藍產業的發展,加大經費支持,使芥藍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百花齊放,選育出更多的芥藍優質品種。
綜上所述,芥藍品種選育中,在株型改良、抗病性、抗逆性、適應性、風味品質等方面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可通過雜交選育、現代生物技術等手段來開拓育種的前景,培育出更多優質、豐產、多抗、廣適性、適應現代機械化生產的品種。隨著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傳統雜交育種與現代生物技術相互結合,有利于解決品種種子繁育難題,也能極大地縮短育種時間,以及達到定向培育和改良目標品種的目的,需要各單位加強協作,聯合攻關克難,共同推進基礎與應用研究,以促進芥藍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