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斌
(大豐區豐收大地現代農業示范區管理委員會,江蘇 鹽城 224100)
我國是番茄種植規模最大且產量最高的國家,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的番茄產量超過5 000萬t,種植面積約111萬hm。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番茄種植面積較大,但傳統的種植栽培技術勞動強度大,尤其在移栽和采摘、交售的高峰期(大豐地區移栽在4月份,采摘和交售集中在6、7月份),勞動強度大,青壯勞力缺乏,用工成本高,相對比較效益不高,容易挫傷農戶的種植積極性。隨著用工費用的增加、勞動力的越漸匱乏,農民越來越傾向于選擇更簡便更實用的輕簡化栽培技術。鹽城豐收大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利用“江蘇省現代農業(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技術支撐,匯總和集成了園區及大豐地區番茄多年種植栽培經驗,形成了大豐地區番茄輕簡化技術集成,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產量和品質。
本番茄輕簡化技術集成適用于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N32°56′—33°36′,E120°13′—120°56′)及類似氣候環境的區域。大豐地處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海洋性和季風性。常年平均氣溫14.1 ℃,無霜期217 d,年平均日照為2 267.4 h,日照率51%,63%年降水集中在6—9月份。
1.2.1 節省人工
通過輕簡化技術的集成運用,每667 m節省了30%的繞蔓人工;由于枝蔓分布在一個平面上,不僅有利于通風透光,而且采摘節省了20%的人工;種植過程中使用營養缽“免起壟耕翻”節省了約2個人工,點花噴花節省了約3個人工,肥水一體化節省了約3個人工。按1個人工100 元/d計,667 m節省人力成本在1 500元以上。
1.2.2 提升品質
通過水分脅迫調虧灌溉技術和噴施有益菌復合體發酵液的“生物防治”措施,果實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提高1.0%~2.0%。另外,如果使用“嫁接苗”,發現定植在營養缽中的番茄生長勢明顯超過直生苗。嫁接在野生番茄砧木上的櫻桃番茄嫁接苗長勢旺盛,單果質量從平均15 g增加到17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10.0%~10.5%。
1.2.3 綠色環保
運用“吊網替代吊繩”技術,667 m增加的吊網和夾子成本在200元左右;“熊蜂授粉”技術667 m增加熊蜂成本在350元左右,與節省的肥料、農藥及施用的人工成本基本一致。同時,結合其他技術,不僅維持了生產成本不增,而且符合“綠色環?!钡纳a理念。
1.2.4 增產增效
通過輕簡化栽培后,不僅使番茄品質更高,同時番茄的產量相比常規栽培模式也有所提升。據2019—2021年測產數據顯示,平均667 m均增產在350 kg左右,平均增產率約7.93%。
不管是“培育大苗”,還是使用“嫁接苗”,均通過工廠化育苗和成熟化嫁接,提高了種苗耐鹽抗性和出苗質量,從而減少了因種苗質量問題導致的重復性工作,降低了勞動強度。
2.1.1 “培育大苗”技術
采用50孔穴盤工廠化育苗。春季番茄,大豐地區在12月初播種,4層覆蓋,鋪“地加溫線”育苗,苗齡為70~80 d(培育大苗),2月下旬苗子7~8片真葉、第1穗開花時,帶花定植到大棚內并加蓋小拱棚,4月中下旬開始上市。利用大棚等設施培育大苗、壯苗,可減少定植后不良氣候帶來的生長障礙,避免重復勞動。
2.1.2 “嫁接苗”技術
選擇嫁接親合性好、對番茄品質、產量影響小的專用砧木品種,推薦使用“美砧一號”砧木品種。當優質番茄側枝2葉1心,莖粗與砧木相近時,將番茄側枝斜面與推薦砧木品種斜面貼合在一起,用嫁接夾或嫁接套管固定,嫁接20 d定植,成活率能達到86%以上,且生長旺盛。
高能基質營養缽以有機基質為原料,每噸添加1%的菌肥粉,內含EM菌和枯草芽孢桿菌等和符合螯合態的多微量元素肥料1 kg,每667 m用量2 000個(種植密度為2 000株,每667 m用有機基質2 t)。定植前打孔后植入壟內,定植時將穴盤苗放入營養缽中央的定植孔內即可。減少了傳統“一基一追”栽培的追施次數,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用工和用肥成本。
“吊網”技術即用夾子將番茄蔓固定在吊網上,大幅度節省了繞蔓的人工成本。且吊網很容易收起,下一茬番茄種植只要將吊網拉起來即可。每行用鋼絲拉起一道高1.8 m的吊網,網孔規格在30 cm×30 cm或小一些即可。
當番茄第1穗花有5%~10%開放時,將熊蜂蜂箱放在設施內距地面垂直距離10~30 cm的高度,一般667 m放置1箱(10 000只),確保設施內通風涼爽,并做好防潮、防蟻措施。利用“熊蜂授粉”提高了授粉的效率和質量,免除了點花藥劑對品質的影響,提高了番茄的商品性和安全性。
在標準化8 m寬大棚內起高壟,壟高20 cm、寬50 cm、壟距70 cm。每壟中間鋪設1根滴灌帶,然后覆蓋地膜。每個大棚保證安裝1個簡易“文丘里施肥器”和流量2 L/h的滴灌帶。根據番茄苗情,施用有機液肥和各種沖施肥,在灌溉時一起施下,做到水肥一體化,既節約了用工,也能充分提高肥料和灌溉水的利用率。
利用上述棚內高壟,減少番茄對地下水的吸收,然后采用“調虧灌溉”技術,利用干旱脅迫作用提高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具體做法:在番茄第3果穗開花后,開始進行虧缺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但需注意,坐果期和開花期一般不進行虧缺灌溉。這樣,與常規“不虧缺灌溉”相比,減少了澆水量和澆水次數,實現了人工和成本的雙減;同時,水分脅迫加上鹽分脅迫(大豐土壤含鹽量較高,0.2%左右)使番茄品質得到改善。
在種植過程中,全程采用以放線菌為主的有益菌復合體發酵液(臺灣中興大學出品的固特微生物菌種,每噸水中加入6 kg菌種、25 kg紅糖和3 kg奶粉并進行1~2周發酵), 稀釋500倍后噴施,每周噴施1次。調查發現,植株生長周期中沒有發生大的病害,果實病蟲害預防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