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定是我國西南高地蘋果生產的典型代表之一,其海拔2 500 m左右的半高山地區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15℃以上,年降水量664 mm,年均日照時數1 323小時,全年無霜期279天,適宜多種水果種植。尤其是瀘定半高山蘋果色鮮、肉脆、含糖量高、成熟早,具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
針對瀘定半高山蘋果產生現狀,為保證蘋果產業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今后應在充分掌握果園發展規律基礎上,在生產中實行動態管理,通過量增量減的調節來保證質的穩定,才能將果園管好,管出效益。
1 果園密度的動態管理
傳統果園管理栽培密度從栽樹到挖樹基本不變。果樹是多年生植物,一般都栽得比較稀,樹小的時候覆蓋率低,產量上升緩慢,存在很大弊端。
認識到這種不足之處后,建果園就栽的密了,這樣雖然前期產量上升快,但進入結果期后,果園極易郁閉,光照易惡化,后期產量、質量沒有保障。
之后,我們將密植和稀植的優點進行有機組合,形成了現代果樹生產中的計劃密植栽培方式,建園時先將果樹栽密,以后隨著樹冠擴大,果園出現郁閉時再隔行或隔株挖除移栽或間伐,以確保產量、質量和效益穩定。
像目前喬化蘋果園多采用3m的株距,4~5m的行距建園,樹齡15~20年時,隔株間伐改造成株距4~5 m、行距6m,每畝栽植株數由45~56株降低到22~28株。可保持果園在較長時間內具有良好的通風透光性。
果園密植情況下,郁閉現象是日積月累逐漸形成的,生產中我們發現,如果直接采用隔株間伐,會造成產量的大幅下降,對生產效益形成較大影響,因而在解決郁閉問題時也有了漸進性思維:對所栽植的樹采用永久株和臨時株區別對待,永久株是長久生長結果的植株,臨時株是暫時占領空間結果的植株,臨時株根據空間大小進行控制,可在株間出現交接時先將臨時株的交接枝鋸除,為永久枝的擴展騰出空間,這樣臨時株就會越來越“扁”。
隨著永久株的擴展,臨時株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逐漸變小,直至最終挖除,這樣可保證果園整個生長周期產量、質量和生產效益達到最佳,避免在果園出現郁閉時對相互交接的兩枝同時動鋸,導致兩枝后部冒條,兩枝都報廢的情況發生。
2 樹高的動態管理
果樹都有極端向上生長的習性,通常1~1.5 m高的蘋果樹苗栽植后如果放任生長,樹齡20年時可以長至7~8 m高,核桃樹甚至可以長至20~30 m高。對果樹而言,樹體過高是沒有農藝價值的,過高處疏花疏果、套袋摘袋、果實采收無法進行,噴藥時農藥難以到達,易受病蟲危害,所結果實沒有商品價值。因而在生產中要加強人為干預,在樹長到一定高度后,要控制向高生長,保證高處所結果實人為管理能夠到達,常用技術措施就是落頭。但是落頭也有技術要求,如果落頭過猛,會破壞地上地下平衡,發生冒條現象,因而我們通常采用逐年落頭的方法,用3~4年將樹高降到適宜范圍。
像蘋果樹,目前較適宜的高度為3.5 m以內,樹高超過3.5 m的,可先將樹頭拉彎變成主枝,讓其結果2~3年,以果控冠,待下部枝變粗,能很好地分散水分和營養后,再將上部樹頭鋸除,這樣效果最理想。
3 枝量的動態管理
果樹栽植后,枝量由少到多,中央領導干上主枝數和主枝上的結果枝組是同步增加的。比如,改良紡錘樹形培養時,主枝數量由剛栽上的0個到成形后10~12個,結果枝組隨著主枝數的增加會逐年增多,這在幼樹期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幼樹期整體上通風透光良好,結果主要靠枝量,只要枝量增加,覆蓋率就會提高,光合產物積累就多,有利于產量提高,因而幼樹期提倡輕剪多留枝。
但是,并非枝量越大越好。當枝量達到一定限度后,枝與枝間會相互遮陰,導致部分枝條見不到陽光,喪失成花能力,變成寄生枝。寄生枝會消耗大量的樹體營養,對產量形成非常不利,因而在進入盛果期后,結果要靠陽光。為了提高光照水平,引光入冠,生產中對過多的枝要進行疏除處理。
由于照進樹冠內膛的光照主要由頂光、側光和地面反射光組成,因而引光人冠就要從以下3方面著手:一是將頂部遮光枝鋸除,增加頂部進光量,生產中稱之為落頭;二是將中央領導干上過多的枝鋸掉,增加側面進光量,生產中稱之為開層;三是將過低的枝鋸除,增加地面光照,提高反射光進光量,生產中稱之為提干。這樣可通過上中下全方位優化改善光照條件。
同樣,主枝上結果枝組過密的情況下,枝組間也會相互遮陰,影響成花結果能力,因而在枝組間相互影響時,要逐步拉開枝組間距,比如在蘋果生產中,將枝組間距拉到20 cm左右時,可保證枝枝見光,果果向陽。
總而言之,在幼樹期要增加枝量,到大量結果之后,枝量達到一定限度(蘋果、梨畝枝量達到8萬條),要控制枝量,減少主枝數量,拉開枝組間距,以確保產量和質量的穩定。
4 枝條粗度的動態管理
枝的生長屬于營養生長范疇,營養生長越旺盛,消耗營養越多,對產量形成越不利,因而生產中控制枝的粗度是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
為保證樹體有良好的結果狀況,現代果樹生產中對枝的粗度控制貫穿于生產管理始終。樹形培養時嚴格控制枝干比,防止過粗枝的出現,保持中干粗、主枝細,主枝粗、結果枝細,才能多結果、結好果,這種觀念廣大果農是高度認同的。因而,現在流行苗木栽植后打光干,目的是有效拉開枝干比,更好地促進中干增粗。有的果農在生產中連續兩年打光干,效果會更加明顯。
進入結果期后,對結果枝通過去大留小的方法,逐年去除過粗的消耗性枝,促使樹體營養向成花結果方向轉移.提高樹體結果能力。這是修剪方面發生的最大變化。實踐證明,這樣管理更符合果樹(蘋果)生長結果規律,產量更高,品質更好。
5 結果枝的動態管理
蘋果結果枝具有“1年條,2年花,3年把果掛”的習性,通常新發生的枝條需要3年才能進入結果期。進入結果期后,如果管控得當,可連續結4~5年優質果,之后結果能力會逐漸下降,所結果實品質逐漸變劣,果個變小。在管理中要順應這一規律,幼樹期多采用輕剪緩放手法,促使大量新條成花結果,保持枝齡相對大的枝結果,以利于產量提高,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新樹老枝結果”。
到大量結果后,特別是進入衰老期的樹,大多發枝能力下降,樹體新生枝量不足,大部分結果枝結果年限過長,老化現象明顯,導致果實品質提升難度較大。為提高優質果占比,每年修剪時要加強對老化枝的疏除,促發新枝,保持結果枝枝齡在7年以內,利用新枝結果,提高果實品質,這就是蘋果樹進入大量結果之后進行的更新修剪。經驗豐富的果農都能做到“老樹新枝結果”,這是蘋果生產結好果、賣高價的秘訣所在。
6 枝長的動態管理
枝條從萌芽開始,不斷生長,如果放任不管,枝條的伸展范圍會無限擴大,像喬化大冠栽培的樹體,枝展可達5~6 m。枝條過長,會出現枝間交叉問題,易導致果園郁閉,光照惡化,影響產量和質量。特別是在密植栽培中,枝條的長度需要嚴格管理,原則上主枝長度應小于株距的1/2,生長季要保持行間至少有1m的作業道,株間不交接,這樣可保持全園光照利用率最高,產量和品質最理想。因而,在枝長的管理上要采取“進進出出”的辦法,對于過長的枝條,或從基部疏除,或向后壯枝處回縮,控制長度,防止光照惡化。結果枝長度的控制,原則上要保證上下不重疊,左右不交接,前后不并生,短的緩放占空間,長的回縮優光照,以利生長季枝枝見光,提高成花結果能力。
龐英,四川省瀘定縣農牧農村和科技局,郵編626100。
收稿日期: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