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晗
意識形態是哲學范疇詞匯,是指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對事物的感官思想,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它是系統的,自覺地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
意識形態工作是我們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從國家層面來說,加強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有利于增強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增強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從高校層面來說,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能大大渲染校園主流文化氛圍,為文化育人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保證高校的安全穩定。從大學生層面來說,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他們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中國不斷開放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下,世界各國文化和思潮充斥交織涌入國內,大學生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多元文化,然而,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文化輸出良莠不齊,且大多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和意圖,其中不僅包括低俗、落后的網絡文化,還有宣揚西方國家意識形態,西方資本主義所謂的先進政治體制和民主自由,如“普世價值觀”“個人主義”等。少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政治思想基礎薄弱的大學生,極易被西方國家所利用,從而發表不當言論,掀起輿論風波。因此,多元文化和西方錯誤思潮的影響削弱了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成效。
在建黨百年之際,意識形態教育又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然而,當前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內容和形式仍較單一。從內容上來看,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多來源自書本理論,缺乏創新性,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或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隨著網絡信息化在課堂的廣泛應用,電子書刊,影視等形式進入課堂,但是,在海量的互聯網教學信息中,如何選擇適合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素材,仍需要老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從形式上看,大學生意識形態的教育多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馬克思主義理論,時事政策等課程中,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自然而然的,意識形態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當前,高校從事意識形態教育的教師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思政課教師,二是輔導員。思政課教師作為從事思政教育的專任教師,既要授課,做科研學術,還要承擔行政任務。其次,當前高校的職稱評定更多地注重學術和科研成果,導致一部分教師注重學術研究而輕課堂,導致思政教育成效被大大削弱。而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當前大多數高校輔導員配比還不能滿足1:200的要求,且輔導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還要兼顧創新創業,心理輔導,資助育人等工作,因此,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時間和精力就有所欠缺。
在當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豐富生動的信息資源不斷吸引著大學生的眼球,相比之下,意識形態的理論就顯得枯燥無趣,因此,意識形態教師要不斷提高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多使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親切用語,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使意識形態理論“接地氣”,增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說服力。同時,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手段,以學生關心和關注的時事新聞熱點入手,適時的開展意識形態教育,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大大激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再者,我們以往常用的理論灌輸法,會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故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和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將理論灌輸和啟發式相結合,先講解理論知識,再向學生拋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搜集資料,學術研討,從而得出結論,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也提升了課堂吸引力。
高校意識形態教師要切實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和政治敏銳性,利用圖書,報刊,互聯網不斷學習研究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斷用新思想武裝自己。同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高校意識形態教師因其學科特殊性,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銳性,要不斷增強意識形態的鑒別力,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關心學生,防止高校輿情事件的發生。也要增強意識形態的處置力,在高校輿情發生之后,能果斷且妥善地處理,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現,并在工作中記錄工作日志,常總結,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在高校意識形態師資隊伍的建設中,高校教師的晉升制度也是重要一環。由于社會對教師職稱評定標準,導致意識形態教育課堂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政府和高校要不斷完善教師的晉升發展機制,綜合考量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同時,樹立高校意識形態教師的評價和監督機制,將學生滿意度等指標納入教師師德師風建設評價體系中,真正成為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意識形態教師,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優秀的校園文化可以滿足大學生對意識形態體系建構的需要,減少大學生主動尋求非主流意識形態的概率,因而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校園意識形態對加強意識形態教育成效十分重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要強化思想引領,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在校內發揮第二課堂的影響力,開展意識形態系列活動,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我校開展了“黨史一百講”“歷史上的今天”“英文講黨史”“黨史電影展播”“紅歌快閃”等活動,并借助官網,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宣傳,讓學生從主流意識形態的參與和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同時,我校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開展“三下鄉”“重走紅色路”“鄉村振興 強國有我”等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基層,感受中國發展,不斷增強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當前我國正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國家強盛不僅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性和感召力。因此要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只有現實的環境因素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要求、標準等相一致、相適宜,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接受相應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堅定政治信仰。
優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要把握時代脈搏,了解時代特點,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利用其傳播速度快、年輕受眾廣等特點,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方式。例如,微信公眾號“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楊職院旅管分院”等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極大地增強了宣傳教育工作的效果,學校針對性開展的黨史教育活動等內容利用公眾號這一載體進行宣傳,使活動的受眾面變廣、覆蓋面變大,讓即使不在現場的同學也能通過智能終端接受到深刻的黨史教育。以微信公眾號“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一篇文章的平均閱讀量在大約在3000,點贊量大約在100,文章評論大約有30條,這充分顯示出互聯網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下宣傳教育工作的高效性,宣傳教育的效果倍增。因此,優化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就是要緊跟時代、把握時代、利用時代,最后在新一代人的努力奮進下創造時代。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在高校建設中,只有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才能肩負歷史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真正成為堪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