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林 劉平 查偉
隨著4G、5G通訊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的主流趨勢。便捷、互聯、共享的網絡改變著傳統的社會生活的學習、交流與娛樂方式。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5.4%,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大學生已經成為互聯網應用的主體。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中國的網民數量的增加迅猛,但網民的整體網絡素養卻跟不上網絡發展的速度,出現很多社會問題,尤其是求知欲強、思維活躍而判斷力相對較差的大學生群體。網絡素養教育是網絡迅速發展下出現的新命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網絡素養是指人們使用網絡的過程中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具體包括:網絡基本常識、信息檢索和識別、網絡學習、網絡行為管控、網絡安全和道德規范等。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主要是他們在接觸和使用互聯網的整個過程中用自己的感受來塑造的,即處于自我塑造狀態,存在著許多不足。
網絡信息識別能力指的是網絡媒介特質、功能的認知能力和網絡信息的辨別、批判能力。互聯網推動了社會變革,其高效性、便捷性顯而易見,同時互聯網對人的負面影響也逐漸增大。高職學生正處于好奇心重、對新鮮事物探究心強的階段,互聯網上的一些反動、虛假或不健康信息極易影響到青年學生尚不成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大學生對網絡環境認識不夠充分、客觀,還缺乏批判性的識別和選擇信息網絡的能力。學生長期接觸網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互聯網的不良信息的影響,導致他們的氣質、邏輯思維、精神狀態和價值觀受到不同程度地扭曲和改變。同時互聯網時代新媒體技術發展得越快,各種詐騙手段也隨著興起,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貸款等各種虛假信息充斥著網絡,學生涉世未深,自身安全防范意識薄弱,容易受到各種不良信息的影響和吸引,從而造成身體、精神及財產上的損失。因此,大學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網絡素養,提升對西方的意識形態和負面的價值觀念的辨別能力和批判意識。
網絡應用能力是指對互聯網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運用,正確客觀地利用互聯網處理實際問題和自我完善的能力。現階段,很多大學生上網純粹用于娛樂,把互聯網主要用于交友、聊天、游戲、視頻、購物等方面,而使用網絡檢索查找、訪問、傳輸、發布和創建信息內容能力不高,在檢索信息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分散了精力,導致熱情消退,學習積極性不高。從深層次分析,這是大學生網絡素養中應用能力教育缺乏的表現。
網絡道德法律意識是指人們在使用互聯網的過程中遵守法律法規和道德規范,自覺規范網絡行為的思維。由于互聯網作為虛擬空間“弱化”了社會公德、法律法規,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互聯網信仰,法律法規意識淡化,社會公德、網絡文明、文明禮貌、誠實守信、責任感方面存在缺失,可能存在以下行為:訪問不健康的內容,對網絡事件發表過激言論和網絡暴力,傳播損害他人權益、危害社會甚至反革命觀念的信息,傳播非法、虛假和欺詐信息和病毒,侵犯他人隱私等違紀行為。
大學生處于脫離父母控制的緩沖期,仍在等待尋找合理的自律方式,網絡行為自律能力弱。在這個階段,大學生沉迷游戲是普遍現象,并有加重的趨勢。一是沉迷于“王者農藥”“毒奶粉”“吃雞”等網絡游戲。虛擬的網絡游戲讓一些不太自信的學生找到了“自信”的方式,在虛幻的世界中尋找刺激和滿足感逃避現實生活。網絡游戲的迷戀讓大學生容易生成脫離現實的人格特質,更嚴重的甚至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二是沉迷網絡色情信息。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對異性有強烈的好奇心。在缺少自律的情況下,部分大學生無法抗拒網絡色情的誘惑。
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結合新時期高校學生的特點,加強學生的網絡素養教育,我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著手:
網絡素養教育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競爭力的發展至關重要。要轉變觀念,將傳統教育理念與網絡素養教育有機融合。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是網絡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院校要通過其主流宣傳媒體和交流軟件了解輿情動向,利用自身的宣傳策劃,把握新聞媒體的社會輿論,開展網絡德育、教育創新和德育傳播,開展網絡素質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責任感,積極提高自身網絡素質。一方面,學院定期組織學生觀看《厲害了,我的國》《大國崛起》《學習新思想千萬師生同上一堂課》《改革開放走進校園》《永遠在路上》《信仰者》等紀錄片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學校要加大互聯網軟硬件的建設,學院開通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網站(思政網),開設了學院微信公眾號和出彩動科微信公眾號,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搭建重要的網絡平臺。
網絡素質的塑造是大學生德育的重點組成部分。大學生在網絡學習的過程中,要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獲取,需要學校的信息網絡資源的支持。學校數字資源中心和網絡課程平臺是高校的信息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為大學生互聯網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基礎保障。高校必須加快數字資源的建設,提高信息網絡人才培養力度。同時,還要完善網絡素養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有序開展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高校要有專業的師資隊伍。高校要為教師隊伍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提高教師的基本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高校應以文獻資料課和信息技術課課堂教學為中心,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網絡使用能力,提升有關課程內容的比例,提升大學生網絡使用能力,并據此創設一個以塑造大學生信息能力為關鍵,培育大學生網絡信息專業知識、信息觀念、社會道德的對外開放的、詳細的和動態性的課程結構體系。在信息繁雜、內容良莠不齊的網絡大環境下,教師不僅要教給大學生應用網絡進行學習的技能,還要培養其對網絡信息的鑒別、判斷和篩選能力,引導積極向上、有利于身體健康發展的網絡素養方向。
充分發揮家庭對大學生網絡素養培育的良性影響作用。家長應重視孩子網絡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正確的使用網絡。家庭教育可以發揮父母與子女朝夕相處、彼此互動較為充分的優勢,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和言傳身教。強化學校班主任與家長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健康情況,建立網絡心理行為干預、網絡心理咨詢和網絡心理測試機制,定期進行大學生心理測評和監控,了解網絡心理問題,為大學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詢服務。
高校作為大學生培養的主陣地,掌握網絡素養教育的主動權,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大學生是互聯網應用的主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提高大學生參與互聯網應用、消費、生產和網絡社交的能力,提高他們對信息網絡的使用和認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大學生網絡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他們在虛擬網絡社會中的發展,培育學生良好的社會公德和法律觀念;能夠在互聯網應用中進行識別和批判,傳播正能量,對不良現象進行遏制。大學生具備高素質的網絡素養,才能遵守社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職業道德。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終端的飛速發展,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良小說等現象層出不窮,造成一些學生沉迷于游戲、荒廢學業,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身心安全。過分沉迷于游戲往往會養成“孤獨、焦慮、恐懼、冷漠、非社交”的網絡氣質。對互聯網技術虛幻世界的依賴,缺乏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很容易使人的性格脫離現實社會發展而造成異化,變得內向和狂躁。提升大學生網絡素養,能夠有效規避這些問題的產生,提升大學生抵御不良思想及行為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學習態度,有利于防止校園安全事故的發生,提高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