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虹霞
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與運用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標準(2020年版)》中明確指出: “中等職業學校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在職業學校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提升人文情懷、豐富人生積淀、提高審美能力、豐盈內心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職業學校學生經過初中階段歷史學科的學習,對歷史知識有初步了解,掌握了王朝更迭的基本框架,具備樸素的唯物史觀,但是由于基礎薄弱,時空觀念錯亂的現象時有發生,對史料認識不足,闡述歷史的能力較弱,家國情懷有待提高。旅游學校高度重視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提升,但是對文化基礎課,特別是歷史課有所忽視,很多學校甚至不開設歷史課,這也導致學生不重視歷史課,課堂上不守紀律、參與度低,歷史基礎薄弱。 由此可見,在旅游學校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任重道遠。另外,歷史是一門研究過去事件的學科,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更加需要歷史教師潛心教學,采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
歷史教材介紹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交織展示不同時空下的諸多歷史事件,使學生難于厘清歷史發展順序,從而出現時空錯亂的現象。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構建歷史發展框架,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是指根據教材中的內容去明確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明確歷史人物的事跡與功過,明確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與結果,從而對歷史的整體發展進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古代希臘民主政治》時,利用《古代希臘城邦分布示意圖》讓學生直觀感受希臘的地理位置,從而形成空間概念。在介紹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時,讓學生依照時間順序,制作表格,梳理出雅典民主政治發展的歷程,并明確各個階段的特征。另外,教師還要采用中外聯系的方法,聯系同時期中國政治發展情況,讓學生發散思維,變換視角,重新梳理組合知識,從而建立歷史時空觀念。
史料不僅能夠重現歷史事件,也有助于學生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應該精選史料輔助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搜集史料,解讀史料,形成自己的認識。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立足史料,提升實證能力。例如,在學習宋朝的時候,教師介紹:由于北宋在與遼、西夏的對峙中處于弱勢,甚至發生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之后南宋偏安江南,因此,宋朝積貧積弱的形象深入人心,請問同學們,宋朝真弱嗎?請同學們搜集反映宋朝經濟的史料,深刻了解宋朝的全貌。有同學搜集了如下史料,“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東京夢華錄》卷二),通過這段文字,可以了解北宋首都開封店鋪林立,商業繁盛。也有同學通過解讀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介紹宋朝經濟。畫中飯店林立,餐飲業繁盛,出現了最早的外賣小哥,商船眾多,貿易繁榮。商鋪招牌很多,一家“十千腳店”非常顯眼,它不是洗腳店,而是供人歇腳的,有點兒像現在的快捷酒店。它的招牌是立體的,便于在里面點上蠟燭,以便在夜間招攬顧客。這反映了酒樓夜間是營業的,表明宋朝時宵禁松懈,城市出現了熱鬧的夜市,反映當時商業繁盛。通過史料實證的方式,學生對宋朝建立全面的認識,形成自己的觀點,不會人云亦云。
歷史不能重演,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根據歷史史料,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神入歷史,對歷史知識形成自己的理解,從而深化歷史解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一些很有意思的歷史故事演繹出來。例如,在學習宋代政治時,請同學們結合圖片《雪夜訪普圖》,角色扮演宋太祖趙匡胤和“半部論語治天下”的開國宰相趙普之間的故事。同學們通過演繹趙匡胤雪夜私訪趙普,君臣推心置腹共議國事,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統一全國的戰略的故事,感受宋太祖虛懷納諫、知人善用的品質。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問宰相趙普如何避免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趙普回答:“唯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同學們在君臣一問一答的歷史劇表演中,了解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原因和內容,既活躍了課堂氛圍,也提高了歷史解釋能力。
家國情懷是課堂思政的靈魂,歷史學科擁有獨特的學科優勢,教師應從多角度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素材。首先,課堂導入時,結合時事熱點,例如:隨著經濟危機在全國快速蔓延,一些國家開始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造成國際糧價上漲,我國會出現糧食短缺嗎?我國糧食有保障,不需要屯糧。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農業穩,天下穩”。農業是國之根本,回顧歷史,歷朝統治者都重視農業發展,明清時期,農業有何新發展?其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古今聯系,以史為鑒。例如:“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讓14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請同學們結合這段材料和明清農業的發展與不足,談談在當今形勢下,如何推動農業新發展?同學們通過小組討論,從以下角度進行了回答。如: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發展生態農業,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嚴守18億耕地紅線,保證糧食安全。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最后,課堂小結時,激發學生愛國情懷。例如:回顧本節課,明清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傳統農業優點發展到極致,對當代農業和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作為當代青年,我們除了要了解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還應努力學習,讓延續千年的農耕文化,煥發新生命,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為職業學校的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該適當地聯系學生的專業,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例如,在教學中,介紹宋代汝窯時,解釋汝窯顏色很詩意“雨過天青云破處”,體現了古代中國審美的最高境界。明清諺語:“家有千金,不及汝瓷一片”。為什么汝窯如此珍貴?因為一件精美的汝瓷作品,經雕塑、塑形、注漿、拉坯、釉燒等70多道工序。稍有差錯,就無法復現汝瓷的天青之色。非遺傳承人李廷懷不斷嘗試,終于喚醒了這沉睡近千年的天青釉汝瓷。請問,北宋匠人以及當代非遺大師身上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請同學們結合自身專業特點,談談我們當代職校生該如何弘揚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強國?通過這樣設計,培養學生鉆研創新、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弘揚工匠精神,提升職校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對于旅游專業的學生,要引導學生利用假期,多去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地方參觀學習、實地調研,不僅能夠增強歷史文化素養,還能提高旅游服務技能,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磨礪工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