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晟兆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各大中小型企業技術不斷發展進步,企業對其專業對口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越來越需要有一定文化知識基礎的專業技術勞動技能人才;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學生意識到考大學并不是唯一的出路,尤其對成績不是很理想的學生來說,與其跟著“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不如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中職專業,早日工作獲取工作經驗,取得時間等各方面的優勢;另外政府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政策、財力、物力等各方面大力支持和發展中職教育,這些都為中職學校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而如何管理好中職學校學生也成為社會各方越來越關注的問題,中職學校日漸規模化的同時,中職學生存在著相對素質差、管理難度大、管理問題多等問題,若管理不善會給學校乃至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更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
而校園文化建設能夠從根本上扭轉中職學生叛逆、自信心低下、情感漠然等方面的問題,能夠提升中職學校和諧共建的良好氛圍,很好地幫助學校解決管理難題,其作用不容小覷。教育部于2004年6月制定并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職業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良好校風,教風和學風”,可見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在實現德育教育工作上的作用和力量。同時該《大綱》也為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途徑,本文也將根據《大綱》精神,從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角度分析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相關對策。
本文主要對研究校園文化的文獻進行整理。對于校園文化方面的研究,筆者認為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形成期、快速發展期、漸進成熟期、總結創新期。形成期主要是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學第十二次學代會上首次提出“校園文化”概念后,同年11月編輯出版了《文化·校園·人—校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開始并引導了全國研究校園文化的熱潮;快速發展期主要代表作是我國最早的關于研究校園文化理論的專著之一,由高占祥主編于1990年10月出版的《論校園文化》;漸進成熟期主要是有了更多的學者從各種角度、各個學科出發,對校園文化構建等各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如楊新起的《校園文化整體建設的若干思考》等;總結創新期是不同學者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研究歸納,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看法。代表作有對校園文化理論體系進行全面系統論述的由王幫虎主編的《校園文化論》等,都為中職校園文化建設對策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而在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方面,不少研究者發表了相關主題的文章。比如從不同的分析角度看,周世東等在《具有中職教育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探析》文章中從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特征、學校文化建設途徑進行分析;馬建松在《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研究》中,從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和所要把握的原則出發。從建設重點看,劉建霜在《中等職業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建議》中提出了要突出中職特色、注重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接軌等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馮婧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之我見》中提出,強化管理機制,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等相關建設中職校園文化策略。同時也有相關的碩士論文,但幾乎找不到相關方面的專著。可見這一主題仍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關于文化的定義,根據我國研究者韓民青《文化論》中的研究,有不下200多種解釋。其中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指出:“從廣義的人種學的意義上說,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藝術、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習慣”。這是對之后學者研究比較有影響的最早的文化定義。
同樣對于校園文化,也有各種定義的版本,有各種學說,比如:第二課堂說、亞文化說、意識形態說等等。在這些學說中,對于校園文化的定義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精神說更偏向狹義的校園文化,它將校園文化定義為學校群體精神生活的總和,是屬于校園群體意思的非物質要素;而文化氛圍說更偏向廣義的解說,將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統一劃歸到校園文化中,特別強調環境形成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啟發和熏陶,從而發展出的校園文化形態。
筆者認為,內因是決定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而外因也能推動事物的發展,因此校園文化同樣需要“內外兼修”,既要保證文化氛圍,更要從根本上在學生和教師的文化意識形態上入手。
中職校園文化毋庸置疑是校園文化的分支。要了解中職校園文化,重要的是明確中職校園文化的特點。中職校園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有三個:
第一,職業性。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社會的專業的高素質和高技能人才,這是其不同于一般學校的顯著特征,也決定著其文化建設有著獨特性,只有意識到這一點,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才能符合中職學校的實際情況,才能真正形成并落實在中職人心里。
第二,時代性。既然是面向社會的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職業教育必然擁有時代性這個特點。不同時期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同,學校培養的方向、專業等也要隨之改變,中職校園文化若跟不上改變的腳步,一成不變,停滯不前,必然不然符合時代性的要求。
第三,多元性。面向社會要求、不同專業、不同工種,這就決定了中職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上的多元發展,更具包容性。
只有充分認識到中職校園文化的特殊性,才能得出行而有效的對策。
第一,方向性更明確。上文提到,中職校園文化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職業性。以職業為導向,目的性和方向性更為明確,有利于文化建設更有針對性地開展。
第二,多樣性。由于中職學生課業壓力相對沒有一般學校大,學生和老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文化建設的相關活動中,也沒有很多課業等因素的束縛,更有利于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第三,多元性。中職學校有了更多機會跟社會、企業等多方面接觸和交流,也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和創新發展。
第四,愉悅性。由于中職文化多樣性、多元性的特點,更有利于中職文化建設,寓教于樂,快樂身心。
第一,缺少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借鑒。在上文也論述過,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權威的研究很少,而能分享在實際運用中的成功經驗也不多,所以中職學校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想要針對自身特點進行文化建設可以借鑒的經驗和理論是少之又少。
第二,文化建設流于形式,重視程度不高。當前中職學校文化建設流于口號和形式,一場晚會、一系列宣傳海報等往往就被作為代表文化建設的典型,對文化建設投入的資本也不高,歸根結底還是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意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第三,學生素質、紀律性限制。由于中職學生個人自控能力等方面素質相對低一些,也限制了文化建設的開展和完善。
第一,社會發展趨勢所向,國家重視。社會發展對職業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國家對職業教育有了更大力度的支持。學費減免等政策使中職學校進一步發展壯大,另外加上一些優惠政策的扶持,中職學校要發展壯大,必然要考慮如何發展自身的校園文化,讓學校發展更有競爭力和特色。
第二,社會發展,人們意識形態的進步,讓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在內的很多群體意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也能更理解和支持文化建設活動。
第三,各種硬件設施和環境的完善,幫助學校更好開展各種文化建設活動。
第一,同類學校競爭,優勝劣汰。雖然中職學校發展迎來春天,但是對于個體中職學校來說,與同類學校的競爭更為激烈,如果在競爭中不能屹立不倒的話,文化建設便無從談起。
第二,面子工程迷惑性。就當前情勢而言,許多學校出于各種原因,過于粉飾本校文化建設,讓文化建設成為面子工程,表面看來文化建設如火如荼,效果卓越,實而沒有實際效果。因此在借鑒他校經驗時,若不能理性分析,照搬照抄,文化建設可能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根據SWOT分析結果,針對中職學校特點,筆者認為只有建設以快樂為動力,讓學校、教師和學生一起分享,實現共贏目的的校園文化才是真正適合中職學校發展的校園文化。具體說來,就是能夠讓學生快樂學習、老師快樂教學,共同分享文化活動中的心得體會,進一步發展校園文化,達到學校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發展,教師和學生樂在其中,從中獲益的一種共贏。具體對策如下。
加大學校的資金投入,從外部環境和硬件設施等方面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才能讓教師和學生有放松和愉悅的心情;其次,硬件設備的支持有利于各種文化建設活動的開展,讓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化。
校園文化制度的形成有利于文化形成初期的鞏固,而專門團隊的建立能夠讓各項政策、活動更有力地開展和執行。文化制度的制定和專門團隊的建立,也有利于學校針對中職學校和自身的特點,形成自身最具特色的文化并在師生中開展和傳播。
文化制度建設中應多出臺一些鼓勵引導的政策。一方面鼓勵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學校特點,提供符合本專業實施和發展的具體文化建設方案。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各項活動,調動其主觀能動性。
而團隊建設不僅包括行政人員,更要有來自一線的教職工,也不能缺少學生,因為教職工和學生本身就是文化建設的主體,脫離主體勢必導致制度失真。
針對教師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體來說,其學習和接收能力更強,對學生又有很強的引導力,學校應多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讓老師從思想主體上意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在組織學習借鑒他校成功經驗時,理論聯系實際,當然在組織過程中也要合理地借鑒和選擇,避免上文提到的面子工程情況的發生。
針對學生這一主體來說,理論學習更多的是由教師在學習后對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后的再學習,而到對口企業去感受企業的需求和企業的文化,能夠讓其在感受到文化建設重要性的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文化建設的活動中去。
由于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的特色性,自然在方法上要以特色創特色。主要有:
第一,校企聯合,企業文化帶動校園文化。通過校企聯合辦班等形式,在文化建設中真實并較完整地體現企業文化,凸顯中職學校文化建設職業化的特點。
第二,專業特色帶動專業文化。根據各專業不同的特點,鼓勵發展適合本專業的不同特色的文化,并結合特色文化舉辦各種相關活動,比如烹飪專業的美食街、國貿專業的跳蚤市場、旅游專業的校園游等,通過特色活動推動特色文化建設,體現中職學校文化多樣性和多元化。
第三,學習為目標,快樂為動力。學習是學生最基本的任務,但是由于中職學生受到學習動力不足,本身素質不高等因素的限制,想要靠學生自覺自立意識到學習文化和技能的重要性并投入到學習中十分困難。通過開展特色文化建設的特色活動,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職學生身心特點,融入快樂元素,就如上文提到烹飪專業的美食街、國貿專業的跳蚤市場、旅游專業的校園游等特色活動,寓教于樂,讓教師和學生都樂在其中。
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既有校園文化建設的共性也有其特性。筆者通過相關的文獻資料并結合多年中職學校從教經驗,認為可以通過以上策略,從學校、教師和學生層面,調動學生和教師的主體作用,讓教師和學生樂在其中,以快樂為動力,共贏為目的,共同建設中職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