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雅各、辜鴻銘和金安平的英譯本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陳 文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的主要載體,囊括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深深影響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與文化,同時也對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自16世紀以來,西方傳教士、漢學家和華人譯者紛紛嘗試翻譯中國典籍,這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物質文化負載詞標志著一個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方法。鑒于此,本文將關聯翻譯理論運用于《論語》物質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比較研究中,以理雅各、辜鴻銘、金安平的三個《論語》英譯本為例,旨在為更多的翻譯愛好者英譯典籍提供借鑒。
關聯理論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關聯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的。“關聯理論認為,必須要結合原語文本/話語和語境假設,找出其中蘊涵的最佳關聯,通過推理,才能正確理解原文,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進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在關聯理論的基礎上,Gutt出版了專著《翻譯與關聯:認知與語境》,他將關聯理論運用到翻譯研究中,提出了關聯翻譯理論。“關聯翻譯理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是讓譯文獲得最佳關聯,從而再現原文的交際功能。”在翻譯過程中,“關聯性的強弱取決于兩個因素:處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和語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條件下,處理努力越小,則關聯性越強;語境效果越大;則關聯效果越強”。因此,為使譯文達到最佳關聯,譯者須盡量做到讓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時要準確理解原文,并準確傳達原作意圖;譯者還需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使讀者能根據譯文信息輕松地讀懂譯文,從而了解原作思想。
“文化負載詞指在一定語言背景下承載特定文化意義的詞語,這些詞匯反映特定民族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起來、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物質文化負載詞,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的具體體現,是中華文化中所特有的、代表有形的和確切的事物,如中華文化中所特有的服裝、食物、交通工具、器皿、建筑等。物質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是一大難點,如何令外國讀者輕松、正確地了解中華文化,是譯好物質文化負載詞的關鍵。
本部分將從關聯翻譯理論視角下,對三個《論語》英譯本中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進行比較分析。
例1 原文: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理雅各譯:How can a large carriage be made to go without the cross bar for yoking the oxen to,or a small carriage without the arrangement for yoking the horses?
辜鴻銘譯:A cart without a yoke and a carriage without harness,— how could they go?
金安平譯:A large cart without a linchpin in its yoke bar and a small cart without a linchpin in its collar bar—how can you get them to go anywhere?
譯文分析:在古代,駕牛、車廂大的叫“大車”,駕馬、車廂小的叫“小車”,也叫輕車或戎車。前者通常用作重載貨車,后者一般用作戰車或平常乘車。理雅各的譯文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解釋了“大車”和“小車”的具體使用方法,完整地傳達出原文的具體內容。辜鴻銘和金安平則采用了意譯的翻譯策略,將原句的意思翻譯出來,但卻未將大車和小車具體的含義譯出,只是金安平的譯法比辜鴻銘的譯法更為細致些。筆者認為,此處理雅各的譯文更好一些,至少在保持原作風貌的基礎上,譯文更為流暢、易于讀者理解。
例2 原文:一簞食,一瓢飲……
理雅各譯:With a single bamboo dish of rice,a single gourd dish of drink
辜鴻銘譯:Living on one single meal a day,with water for his drink
金安平譯:A bowlful of millet and a ladleful of water
譯文分析:此句話是用來稱贊顏回的吃苦耐勞精神,即使是住在簡陋的巷子里,生活簡樸,他也能夠依然快樂。此句話中涉及“簞”和“瓢”兩個物質名詞的翻譯。“簞”是竹制食器,“瓢”是用葫蘆做成的湯類容器,且“簞”和“瓢”在此處已超出其字面意義。在對此句的處理中,理雅各選擇直譯的方法,將“簞”“瓢”這兩個器具的制作成分也巧妙地譯出,但英語讀者會因未接觸過竹制或葫蘆容器而對此句的翻譯感到迷惑。辜鴻銘則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來傳達原作的神韻,省譯“簞”“瓢”的意思。金安平也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但在選詞上與辜略有不同,金安平借助millet(小米)、ladleful(滿杓)兩個詞,更為傳神地表達出原作的風貌,也更易于讀者的理解。
例3 原文: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理雅各譯:Heaven is going to use your master as a bell with its wooden tongue.
辜鴻銘譯:Now God is going to make use of your Teacher as a tocsin to awaken the world.
金安平譯:Heaven is about to use your master as the wooden tongue of a bronze bell.
譯文分析:“木鐸”原指以木為舌的大鈴,銅質。在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巡行時振鳴以引起眾人注意;文中喻指上天借助孔子教化百姓。理雅各和金安平都選擇了直譯,將木鐸的字面意思翻譯出來,且金安平的翻譯更細膩些,將木鐸的材質也翻譯出來,譯為bronze bell。但筆者在此處更喜歡辜鴻銘的譯法,辜采用意譯加注的方法,用西方讀者熟悉的比喻意象“tocsin”,并添加解釋“to awaken the world”來傳達原文“木鐸”所代表的深層次的精神含義,讓讀者能真切地明白“木鐸”所表達的象征意義。
例4 原文:……瑚璉也。
理雅各譯:A gemmed sacrificial utensil.
辜鴻銘譯:A rich jewelled work of art.
金安平譯:A hu or a lian,a vessel that holds offerings of sorghum and millet in the ancestral temple.
譯文分析:珊瑚為宗廟里盛黍稷的尊貴器皿。理雅各采取異化策略,盡力將原意傳達出,將“瑚璉”譯為“一種用寶石裝飾的祭祀用具”,但翻譯卻不盡準確。辜鴻銘在此處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傳達出“瑚璉”的重要價值意義,他將“瑚璉”譯為“一件珍貴的珠寶藝術品”,此種譯法尚可接受。金安平則選擇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先音譯出hu、lian,后再解釋這個器皿的用途是供奉祠堂里的高粱和小米。此處筆者認為金安平的譯文更為準確,既傳達出原作風貌,又易于讀者理解。
例5 原文:犁牛之子骍且角……
理雅各譯 :If the calf of a brindled cow be red and horned
辜鴻銘譯:The calf of a brindled cow, provided it be well-conditioned
金安平譯:If the offspring of a plough ox has a reddish coat and perfectly formed horns
譯本分析:“犁牛之子骍且角”指的是“耕牛產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這種牛犢是指用來祭祀的牛,一般有專門的祭祀宮來養殖。理雅各和金安平都采取直譯的方法,直接將牛犢的外形特征描述出來,但金在選詞和表達上,如coat、perfectly比理更勝一籌,把牛犢的外貌特征描寫得更加生動,讓讀者腦海里更有畫面感。辜鴻銘則采用了意譯的方法,省譯了牛犢的外形特征(紅色且有角),直接將牛的外部特征用一個詞well-conditioned(長得好)來形容,這種方式也能起到達意的效果,但卻沒能完整地呈現出原作的風貌。
從關聯理論翻譯視角出發,通過對三個《論語》譯本中物質文化負載詞的比較分析得出:金安平的譯文關聯性更強,對原文的把握更為準確,且譯文表達效果好,流暢度也更高,讀者可以輕松地從譯文中了解原作意圖。在翻譯《論語》時,她主要運用多種翻譯方法對《論語》中的物質文化負載詞進行靈活處理,在直譯的基礎上,采用音譯加注,補充性增譯、意譯等方法,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更好地做到了使譯文表達準確、流暢及簡易。但相較于金安平,理雅各和辜鴻銘的譯文關聯性較弱。理雅各在翻譯《論語》時主要采用了異化的策略,在翻譯時主要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盡可能地保持中華文化的原汁原味,但有時的譯文稍顯生硬。例如,在翻譯“一簞食,一瓢飲”時,將原文譯為“With a single bamboo dish of rice, a single gourd dish of drink”,這樣的譯法使得譯文稍顯生澀,降低了譯文的流暢度與可讀性。故譯者在追求忠實原文,努力向原作靠近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譯文的流暢度。辜鴻銘在翻譯《論語》時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盡可能以英語閱讀者能理解的表達方式對原文進行處理,以消除英語閱讀者的障礙。許淵沖(轉引自王國鳳)這樣談意譯:“意譯是把忠實于源語內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并不拘泥于源語形式的翻譯方法。”但意譯不代表能夠完全拋開原文的外在形式,隨意刪減或增改原文內容。辜鴻銘在翻譯“犁牛之子骍且角……”時,將此句譯為“The calf of a brindled cow,provided it be well conditioned”,此處直接省略了對牛犢外形特征的描寫,似乎有點過分意譯,筆者認為此處應當忠實原文,保留祭祀牛的特點,以免給英語讀者學習中華文化造成誤解。如若不然,有的英語讀者可能會認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所有長得好看的牛都會被拿來祭祀,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在古代,只有符合條件的牛才能用來祭祀。故譯者在采用意譯法時需把握好尺度,切不可隨心所譯。
總而言之,三個《論語》英譯本各有千秋,都為英語讀者學習中華文化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也為今后的譯者提供了一定的翻譯思路,值得大家學習借鑒。
《論語》中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不僅要求譯者要深入了解中西方特色文化,還要求譯者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熟練掌握及運用翻譯方法。本文以關聯翻譯理論為指導,通過對比理雅各、辜鴻銘和金安平三位譯者對物質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處理發現,金安平的譯文達到了更好的關聯效果。一方面是因為其在翻譯《論語》前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是因為她具有扎實的中西知識功底,能夠準確、流暢地譯出原文,且不失原作風貌。關聯翻譯理論也給了譯者一定的啟示:要在充分了解原作的基礎上,靈活運用翻譯策略準確地傳達原作思想,以求達到譯文的最佳關聯效果。